鄒衛華

摘要:目的觀察點按新落枕穴治療落枕的臨床療效。方法選擇于本院診治的落枕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0例;對照組患者通過常規推拿手法治療,觀察組患者應用常規推拿手法配合點按新落枕穴治療,觀察比較2組患者實際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患者痊愈20例,痊愈率為6667%,比對照組的1667%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未愈率為333%,比對照組的10%低,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常規推拿按摩手法對患者頸部肌肉進行放松、活血理筋的基礎上,配合點按新落枕穴治療落枕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
關鍵詞:落枕;推拿;新落枕穴
中圖分類號:R2459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17)07-0057-02
落枕又稱為“失枕”,是頸部常見的軟組織損傷疾病,多數出現在睡眠之后,由于夜間睡眠位置欠佳或長時間保持不正常姿勢睡覺,導致頸部肌肉、筋膜、韌帶組織長時間受到牽拉甚至撕裂,產生局部疼痛及痙攣[1];另外,風寒濕邪的侵襲、日常致使頸部肌肉勞累或突發型損傷及頸椎病、基部肌肉慢性勞損等均會導致落枕發生[2]。筆者采用點按新落枕穴配合常規推拿手法治療落枕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本院2016年3月—2017年1月收治的落枕患者60例,診斷標準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提出的關于落枕的診斷標準[3],并將入選患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0例。其中觀察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18~56歲,平均年齡(3192±564)歲。對照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16~59歲,平均年齡(3241±623)歲。2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推拿手法治療,施術前對患者進行觸診,大致了解患者病情;患者取正坐位,囑放松肌肉,采用輕柔的手法在頸部及肩部施術,根據患者酸痛位點,采用不同類型的推拿手法對頸部肌肉進行按摩;以患側為重點對頸部肌肉進行按揉,按摩力度以患者感到酸脹但可耐受為宜,以此舒暢經絡,使患者疼痛減輕;放松后醫生右手扶持患者枕部,左手托下頜,同時向上提拉,緩慢旋轉頭部數次,患者適應后加大旋轉幅度,注意動作不可暴力;最后點按風池穴、肩井穴等穴位。
觀察組:前期治療推拿手法同對照組,完成后點按新發現的落枕穴1~3 min,包括近年來發現的關于落枕的新學位如扭傷穴(即手三里穴,位于肘橫紋下二寸處)、落枕穴(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之間,兩指骨盡頭起,向外一拇指寬處)、閃腰穴(位于橈骨莖突至肱骨外上髁連線上1/4處)及新落枕穴(經驗用穴,位于閃腰穴與扭傷穴連線中點處);操作時醫生對患者新落枕穴處進行按壓,尋找產生疼痛反應處并點按,以出現痛脹為主,過程中囑患者放松頸部肌肉(如輕轉頸部),配合治療。2組治療1次/d,3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評價臨床療效。
13療效評定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提出的關于落枕的療效判定標準制定[3]:痊愈:患者頭頸肩部疼痛、酸脹消失,頸椎活動度恢復正常狀態;好轉:患者頭頸肩部疼痛、酸脹明顯改善,活頸椎動度得到改善;未愈:治療前后患者頭頸肩部疼痛、酸脹情況及頸椎活動度無明顯變化。
14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所有數據資料均由SPSS 170軟件包處理分析,患者痊愈率、好轉率、未愈率等計數資料均采用χ2檢驗,P<005則表示兩組數據資料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3討論
由于患者在睡眠過程中長期保持不良睡姿,或使用枕頭高度不當,導致機體頭頸部肌肉組織、筋膜韌帶長時間處于過分拉伸或屈曲狀態,頸部肌肉緊張(尤其是斜方肌及胸鎖乳突肌受到影響最大),導致患者出現頸部氣血不暢、脈絡不和,[HJ2.2mm][FQ(22*2。175mm,X,DY-W][SQ+1mm][CD=175mm]出現靜力性損傷;當頸部驟然轉動時,頸椎狀態發生改變,關節間隙拉大,關節囊處于滑入狀態,而當恢復初始狀態時,關節囊被卡住,頸椎小關節功能紊亂,患者出現疼痛,是發生落枕的最常見的病因[4-5];除此之外,風寒侵襲、肌肉損傷或積累性的疲勞、頸椎病腎虛等都是其重要的病因機制[6]。
推拿手法不但能夠消除肌肉痙攣、緩解疼痛,還具有整復錯位、行氣活血、舒筋通絡、消腫止痛的功效,能幫助患者恢復頸小關節椎正常功能活動[7]。《靈樞·經筋》中云“當所過者支痛及轉筋,肩不舉,頸不可左右視”,“經筋之病,寒則筋急,熱則筋弛縱不收”,說明手陽明經筋與頸項、經絡之疾關系緊密;《針灸大成·雜病穴法歌》提出“手三里治肩連臍”,“手三里”出自《針灸甲乙經》,即目前“扭傷穴”,而新扭傷穴位于扭傷穴附近,這為該穴位治療頸部疾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臂穴按摩》的作者認為,手臂是人體的縮影,若人體出現問題,在手臂相應位點對穴位進行針對性按摩治療,會收獲奇效。人體斜方肌相應點位于肘髎穴至曲澤五里之間;穴胸鎖乳突肌相應點位于五里穴向內至曲澤穴之間,均具有治療落枕、頭頸旋轉困難的效果。由此推理,新落枕穴與頸部也具有對應關系,本次研究證實了這一點,研究結果顯示。這說明選用新落枕穴能顯著提高推拿治療落枕的臨床效果。以痛為輸是治療經筋病的基本原則,選用新落枕穴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早期病情較輕時效果較好,對病痛部位不造成直接刺激,避免了加重患者局部疼痛感,避免患者由此產生恐懼心理。
綜上所述,在常規推拿按摩手法對患者頸部肌肉進行放松、活血理筋的基礎上,配合點按新落枕穴治療落枕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蔡慧芳,羅凜,周純祎,等動伸推拿治療落枕臨床療效觀察與分析[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7,40(1):51-54
[2]丁田機舒筋微調手法治療大學生落枕40例臨床療效分析[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3,12(5):66-66
[3]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4]王松彪推拿對側內關穴治療落枕86例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1,9(29):143-144
[5]黃錫婷,劉世琴針刺落枕、后溪兩穴治療落枕72例的體會[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2,34(4):174
[6]褚莉推拿結合臂穴治療落枕165例[J].醫學信息,2015,23(12):203-203
[7]柏中喜,朱清紅,盧曉玲,等推拿配合刮痧治療落枕76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藥學報,2012,27(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