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宇宙的邊疆》選自美國科學家、科普學家卡爾·薩根的著作《宇宙》,它是一部大型電視片的解說詞。人教版高中新課標語文必修三第四單元選入《宇宙的邊疆》一文,本單元收錄三篇科普文章,目標不僅在于激發學生對于科學的興趣、傳播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而且要求學生注重對此類文體的審美鑒賞,如語言、邏輯思維、科學嚴謹的表達等。作為一部電視片的解說詞,其專業性、特殊性以及畫面如何結合等問題給教師教學帶來了挑戰,本文就關于教學存在的一些困惑展開討論。
【關鍵詞】專業性;畫面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宇宙的邊疆》是電視解說詞。電視解說詞的概念如下:電視解說詞是電視語言的主要構成因素之一,是電視節目制作中一種重要的創作手段和表現因素,是對電視節目中部分有聲語言約定俗成的叫法,是對電視畫面內容的文字解釋和說明。語文教師備課以及教學過程中很少遇到此類文體,并且該文涉及的專業知識讓語文教師都難以理解,存在一些問題值得探討。
一、文章較長、專業知識性太強
語文教材第四單元共有三篇文章,其中兩篇為必讀(《動物游戲之謎》《宇宙的邊疆》),一篇選讀(《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動物游戲之謎》與《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都普遍有一個特點:好讀。何謂好讀?從反面來看,《宇宙的邊疆》這篇文章,全文包含了許多專業名詞,如“光年”“星系”“星云”“本星系群”“矮橢圓星系”等,同時大量的數詞,如1033、1000億、18.6萬英里等。文章物理與地理相關專業性極強,一些語文老師的專業知識比較側重自己的專業領域,很少涉及其他專業領域,自己都很難理解宇宙天體等一系列名詞概念之間的關系,單憑文本直接的信息,一些語文教師在文本教學以外,能否準確無誤地教授學生這一類知識呢?
《宇宙的邊疆》作為必讀篇目,據統計有3957個字符,《動物的游戲之謎》有2625個字符;《一名物理學的教育歷程》(選讀)有3351個字符。需要強調的是,《宇宙的邊疆》是電視解說詞,電視解說詞本身和電視應該是一體的,脫離了電視的畫面,加上文章內容的專業性較強,雖然有一些抒情議論,但4000字左右是否能闡釋出電視畫面所要表達的內容與情感、學生在沒有電視畫面的輔助下是否有耐心讀專業性比較強的長文并讀懂值得懷疑,學生對于又長又艱澀難懂的文章常常采用消極抵制的態度,教師又該如何應對呢?
筆者認為:第一,教師除了自身專業知識,應該大量補充課文專業領域的相關知識,包括天文知識、物理知識、地理知識等,不能僅局限于課本內容。只有教師真正理解了,才能進行教學,這是教學的基本要求。第二,由于本文比較長,教師應該明確教學課時,適當延長課時,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簡化文字的表達。
二、電視解說詞與畫面感如何結合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宇宙的邊疆》課文的介紹順序安排是比較合理的,從大到小,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之后有行星,這樣介紹便于知識的梳理;同時,這是一篇電視片的解說詞,從電視攝影的角度來看,由整體到局部的畫面感比較強。但是這并不能完全取代電視畫面帶來的效果,畫面本身的沖擊力能調動欣賞者的情緒,引發聯想,產生藝術感染力。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師應該如何把握解說詞和電視畫面之間的關系?
聲音與畫面哪一個更重要一直是學術界爭論不休的話題。上文已經提到了電視畫面的問題。解說詞離不開畫面,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電視專題片是視覺語言和聽覺語言的綜合體,人們使用眼睛和耳朵接收信息,沒有什么主次之分,多數情況下,畫面和解說是缺一不可的,因此在進行解說詞創作的時候,必須充分考慮畫面的存在,許多教師本課教學時候采用純文本“包打天下”,有排斥多媒體介入的心理,筆者認為既然是“電視解說詞”,電視畫面感應該是第一位的。那么在課堂實際教學中,脫離了畫面的《宇宙的邊疆》純文本,該如何讓學生直接正面地體會到宇宙的壯闊與神秘?筆者認為教師教這篇文章時,紀錄片的視頻播放是尤為重要的,不一定需要在課堂上播放,可以讓同學們提前預習觀看,如果課堂播放,建議分段播放,而不是一次性灌滿,這樣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有利于學生對這些專業知識進行視覺和文字兩方面的理解以及對文章的審美體驗。
三、課后習題與文章有所偏差
文章課后習題第三題:“作者帶我們遨游宇宙后說:‘人類返回家園的長途旅行已經開始。那么,請你做解說員,向大家介紹一下地球的情況。”該問題的設置最大的要點在于有沒有“畫面”存在?是讓學生自行查閱相關書籍進行解說還是收看電視視頻進行解說?這就和本文的“電視解說詞”的聯系十分緊密了。因為解說員也分為很多種類型,如電視節目解說員、博物館解說員、專門賽事解說員、游戲解說員等,有的是現場直播、有的是解說之前應該先把畫面裝在頭腦中,提前就準備好。事實上,什么類型的片子需要哪些畫面、有可能拍攝到什么鏡頭,如果畫面已經提供了信息,解說詞就沒有必要再加以贅述了。畫面難于表達,表達不深的東西,如人物的內心活動,或人的味覺、嗅覺等感受,通過語言就能得到更好的詮釋;又如人文地理淵源、常識背景等,也非語言補充才能使作品表達完整。筆者認為,結合本文電視解說詞的特點,本題目應該由教師給定地球的相關視頻,由學生課后完成。
參考文獻
[1]李林彥.電視解說詞的非獨立性探討[J].新聞研究導刊,2015(16).
[2]周龍.淺析紀錄片解說詞的語用策略[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15.
[3]佟延秋.紀錄片解說詞芻議[J].電影評介,2012(22).
[4]崔玉峰.電視解說詞特性探析[J].現代視聽,2009(2).
[5]李榮華.電視解說詞的欣賞與教學——以《宇宙的邊疆》為例[J].戲劇之家,2014(11).
作者簡介:呂彥瑾,女,1994年生,江蘇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