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歌翻譯并不是簡單的詩的內容的文白互譯,更多的是對詩歌內容與情感的重新梳理,教會學生翻譯詩歌,對于學生真正理解詩歌的情感有很大的幫助。筆者結合自身閱讀詩歌的經驗和教學實踐,從易學實用的角度做了一些探析和歸納。
【關鍵詞】古典詩歌;翻譯方法;例析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古典詩歌是中華文化的璀璨明珠,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從2004年以來,詩歌鑒賞就列入了高考考試大綱,成了高考必考的一項知識點。然而由于時代的局限,現今高中生對古典詩歌內容及詩歌中包含的情感解讀常常感到無所適從。對原本就具有朦朧之美的詩意越發畏懼。在這種情況下,筆者翻閱了一些相關的詩詞專著,發現大多詩詞專著在解詩時大致遵循以下幾種方法:
1.知人論世說。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論世”說,即閱讀詩歌要知人論世,要重視作者的思想、生平,并還原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從而推導作者寫作的意圖及情感。這種方法對后世影響極大。
2.意象說。即要重視作品的結構,理解作品中的形象——意象,從而感知作者的情感。因為根據中國古代詩歌的特點,在古典詩歌中存在共同結構單位,如“落花”“流水”“淡煙”“楊柳”等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進而分析意象與意境感受詩人的情感。
3.吟誦感發說。周朝太師教卿大夫的子弟學詩,講求“興、道、諷、誦”。興,詩人的興發感動。道,三聲,引導。諷,把書合起來背誦。誦,以聲節之,抑揚頓挫。著名的詞學家葉嘉瑩先生也曾言讀者要重視作品的感發力量,也要理解詩歌中的語碼。
然而筆者通過教學發現,無論是哪種方法,相對于部分高中生來說,都來得較為深奧且難以掌握。首先沒有課外閱讀的支撐,學生難以做到知人論世。其次,繁重的課業負擔,特別是數理化生的大量練習,讓他們無暇顧及語文,更談不上積累詩詞,理解具有特定含義的語碼——意象了。
在認真閱讀更多理論專著后,筆者仔細分析詩歌的特征,歸納出一些較為淺顯而實用的詩歌翻譯技巧并在教學中實踐,對幫助高中生快速并較為準確理解詩歌內容,進而理解詩歌情感起到有效提升的效果。現例析如下:
一、意象排列組合法
詩歌中常運用意象疊加來營造意境表達情感。這種類型的詩文具有跳躍性與省略的特點,同時也因為詞序錯綜多變,詩境也就變得朦朧,曲折多變,意蘊復雜。對于這類型的詩歌具有多種組合的可能性與意義的互攝性,由此我們不妨對意象進行排列組合并依個人的生活經歷進行理解翻譯:
如: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早行》)
第一步:確定意象: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第二步:排列組合(同時增添修飾詞)
1.雞鳴聲響起時,茅店上空的月亮還在高高懸掛。
2.月亮朗照,茅店四周一片靜謐,雞鳴聲已然響起。
3.板橋上結了厚厚的霜,可是橋面上已經有人行走的足跡。
4.結霜的板橋上,留下了早行人的足跡。
由例子可見,無論意象如何組合,都可形成一幅畫面,而畫面依每個人的審美經驗與生活經歷有所不同,對詩歌的理解也有細微的變化。古代詩歌大部分以寫景為主,只要我們把詩歌中疊加的意象闡明關系,對詩歌的內容自然也就理解到位,而詩人的情感也就感悟到了。
二、字詞調序法
詩句中的字詞常因為平仄的音律或是詞性的相對或是結構原因故意顛倒。這種顛倒錯綜的語序除了給詩歌帶來和諧的韻律美,也給詩歌語文帶來了更大的張力。根據詩歌的這一特點,在理解詩歌內容時,不妨把讀來拗口的詩歌進行調序。
例:聲早雞先知夜短,色濃柳最占春多。
調序后:雞聲早,先知夜短柳色濃,占春最多。
這時候,我們就能明確詩句意思為:很早響起的雞鳴聲,它最先知道夜里的長短變化。柳色濃郁,是春天最常見的景色。
調換順序后的詩句,語言變得淺顯,也直白多了,這樣理解詩句也就更不費力了。
再舉一例:牛羊散漫落日下——落日下,牛羊散漫
調換后,意思變直白多了:在落日余光的照耀下,牛羊自由自在地分散在廣袤的草原上。
這種方法在解讀那些讀來不合常理的或語句混亂的詩歌時能起到幫助理解句意的作用,這種調序法有時還要考慮詩題與內容的關系,盡可能讓場景符合詩題與詩人的情感。
比如:日照虹霓似,天清風雨聞。(《湖口望廬山瀑布水》)
調整語序后變為:日照似虹霓,天清聞風雨。
結合詩題后就會發現,詩人寫的是陽光下的瀑布出現條條彩虹,而天氣晴朗,卻好似聽見了風雨交加的聲音,
三、對仗入手法
詩歌具有對稱性的特點,不管是內容,還是形式都具有這一特點。詩的上句與下句之間常常是兩兩相對,根據這一特點,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要有整體意識,在翻譯中要盡可能地聯想,拓展自己的思維。
例如: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杜甫《不見》)
乍看詩句工整,但在翻譯時卻常常讓人陷入困境,總覺得兩句詩意義無法連貫,詩與酒的聯系是什么呢?我們不妨從內容的對仗入手進行突破。
飄零指的是生活,生活潦倒借酒消愁,應指的是詩人現在的狀況,那么上句是否是指詩人過去的生活?
于是全句翻譯為:詩人想到過去(年輕時)才思敏捷,洋洋灑灑寫下大量的詩篇,如今卻依舊窮困潦倒,只能四處漂泊,借酒消愁。
四、增補擴充法
詩句具有簡約的特點,因此理解詩歌的時候借鑒文言文翻譯的增補擴充法,理解時補出省略的成分,這也是詩歌翻譯中最易于做到的,也是最易于操作的。
例: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牧《秋夕》)
譯文為秋(夜),(白色的)燭光映著(冷清的)畫屏;(我手執)(綾羅)小扇,(輕盈地)撲打流螢。
翻譯時第一句增補時間“夜”,修飾詞“冷”擴充為“冷清的”,第二句增補省略的主語和謂語“我手執”,修飾詞“輕羅”擴充為“綾羅”和“輕盈地”。
再如:澄江如練客舟輕
譯文為清澈平靜的江水如同白色的絹一樣柔滑,我乘坐的小船輕快地在江面上行駛。
翻譯時修飾詞“澄”和“輕”擴充為“清澈平靜的”和“輕快地”,增補擴展了名詞“練”為“白色的絹一樣柔滑”,增補狀語修飾詞“在江面上”。
五、互文對譯法
詩歌語言往往言簡意繁,結構上常把本應連起來說的兩件事物或兩個詞語,前后各出現一個又各省去一個,即所謂“兩物各舉一邊而省文”。當對某一詩句或某相對的兩句詩做出解釋,出現不合情理、不合事理的情形時,必須把上下文保留的詞語結合起來,使之互相補充互相呼應彼此映襯,才能更為準確把握其意思。
例如:主人下馬客在船。(《琵琶行》)
句中“下馬”與“在船”互補見義。翻譯為主人下了馬來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馬來到船上。如果翻譯為主人在岸客人在船,這樣舉酒餞行就可笑了。
再如: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江南逢李龜年》)
前句的“見”與后句的“聞”互補見義。翻譯為“(當年我)常在岐王與崔九的住宅里見到你并聽到你的歌聲”,并非在岐王宅只見人而不聞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聞歌而不見人。
總之,詩歌翻譯并不是簡單的詩的內容的文白互譯,更多的是對詩歌內容與情感的重新梳理,教會學生翻譯詩歌,對于學生真正理解詩歌的情感有很大的幫助。以上為筆者結合自身閱讀詩歌的經驗和教學實踐、歸結的幾點拙見,以求正于行家。
參考文獻
[1]陳劍,崔華勇.“詩歌翻譯”中的“爭論問題”及方法新說[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8).
[2]李蓉.圖形—背景理論視角下的中國古典詩歌翻譯[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1(7).
[3]趙海娟,何浩.古詩詞中比喻的翻譯研究:一個符號學的視角[J].甘肅高師學報,2011(1).
[4]葉嘉瑩.古典詩詞講演集[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鄧遠凌,1974年生,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第一中學教師,中級職稱,研究方向為高中語文。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