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中本
【摘要】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優美的語言往往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更能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關鍵詞】語文;語言;閱讀;水平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語文教學要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發展。”語文教學的過程不再單純是智育的過程,更是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的過程。因此,教學中教師適時地用優美的語言對學生進行授課,進行交流,不僅能促進學生對語文學科的熱愛,還能在日常生活中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現結合本人的教學情況,談一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用美的語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美的教學語言是開啟學生語文課堂興趣之門的一把金鑰匙,學生的學習興趣越高,接受知識就越快、越多、越牢固。教師通過美的語言,輔之以美的語調、美的姿勢,融準確性、啟發性、形象性、節奏性、思想性于一體,做到敘其事繪聲繪色,狀其物形象逼真,析其理淺顯易懂。比如執教魯迅的《雪》這篇課文,在學生掌握文章體裁是一首散文詩的基礎上,關鍵是指導學生用不同的語氣和語調讀出孤獨不屈、充滿戰斗的北方雪;讀出溫潤、贊美、充滿向往的南方雪。使學生心靈深處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語言美的熏陶,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用美的語言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將美的語言運用于導課當中,將學生帶入文本中,一詞一句能使學生感受到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通過優美的語言渲染課堂的整體氣氛,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感受到美的語言的魅力,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產生閱讀文章的興趣,提高閱讀的信心,感受作者表達的情感。在執教八年級課文《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時,我采用美的語言進行了導課,如:“曾經有這樣一個地方,它有著廣闊、美麗、充滿生機的湖泊,在那里曾是牛馬成群、綠林環繞、河流清澈的一片綠洲,而如今卻成了‘死亡之地,是誰造成了這樣的悲劇?”從而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調動學生閱讀課文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用美的語言提高學生閱讀水平
語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由書面符號創造的,這就決定了它表現形式的特殊性。不像視覺藝術有形象在眼前,聽覺藝術有聲音在耳邊那樣直觀,作者創作形象于字里行間,把握它需要閱讀者用自己的優美的語言轉換來實現。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教學中就應該把握語文的這一特殊規律,用優美的語言在學生和作品中架起一道橋梁,引導學生根據作品的內容、表現的方法走進作者創造的世界,感受作品的形象美。如學習朱自清的《綠》,要讓學生領略到作者筆下表現的梅雨潭的綠的藝術美,就必須緊緊抓住鋪墊和對比描寫這一特點,通過閱讀課文抓住文章中描寫優美的語句,感受作者描繪美的直覺形象,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會有很大提高。
四、用美的語言激勵學生閱讀信心
心理因素對于任何一個階段的學生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學生總是很重視教師的評價。他們自尊心很強,但也特別敏感和脆弱。因此,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察言觀色,要善于洞察學生的心靈,掌握學生的心理。不管是傳授知識,還是要求學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不管是評價學生,還是教育學生,都要特別注意語言藝術。日常生活中對學生要少批評、多表揚,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任何時間都不能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如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在鼓勵學生多閱讀課文的同時,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有時學生閱讀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后,老師讓學生談感受,他們不太自信時,教師的一句“相信自己、你可以的、你能說上的”,會使學生的信心大增,通過激勵,學生會越來越愛閱讀。
五、用美的語言培養學生閱讀情感
語文教學中,老師要抑揚頓挫、飽含感情地美讀課文,做好閱讀的榜樣,這樣學生在老師美而和諧、悅耳動聽的朗讀聲中,走進作者,走進文本,感悟作品形象,理解文章作者要表達的主題,體會品味文章中的麗詞妙句。另外,老師富有磁性的優美的點撥語,讓大多數學生不知不覺地走近了作者,走進了故事,去感悟故事中的喜怒哀樂,去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去理性地提出自己的觀點與思考,使得學生在今后的閱讀學習中掌握一定的技巧,為學生提高閱讀水平奠定基礎。
六、用美的語言營造學生閱讀氛圍
信息技術的推進,拓展了我們的知識面。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古詩、名言警句、課文篇目、寓言故事等視頻短片和錄音,通過標準的發音,優美的語言朗誦,營造閱讀的氛圍。讓學生通過聽、學、模仿掌握發音,掌握停頓,掌握語感。在平時要多給學生運用語言表達的機會,讓他們在閱讀中感受語言的魅力,體會語言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為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提升閱讀能力做好鋪墊。
總之,美的語言能夠促進學生的閱讀,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能夠讓學生在享受文本語言所帶來快樂的同時,愿學、樂學。美的語言滲透閱讀教學的方法和技巧,有待進一步探索和實踐。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優美的語言往往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更能培養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附 注
本文系2016年度武威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課題立項號:WW[2016]GH15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