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兢
【摘要】統整意味著“概念重建”,統整意味著“顛覆傳統”,統整意味著“關系重構”。 課程統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長期探索與積淀。今以“拼音教學”試水,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完善,以求早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課程統整”。
【關鍵詞】拼音教學;瓶頸;統整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語言能力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期為4-9歲。語文《課標》規定了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和寫字,完全符合兒童的發展需求。拼音作為識字的輔助工具,成為兒童學習語文的第一課。
一、尷尬的現狀:拼音教學遭遇“瓶頸”
(一)不相同的成長,儲備迥然
一年級新生的學前基礎,與家長的重視程度,就讀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這決定了同入學的新生,他們的知識儲備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有的學生已經完成了所有的拼音學習,有的學生還是一張白紙。這給采用集體授課的課堂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二)不規范的教學,漏洞嚴重
幼兒接受拼音學習,途徑各不相同。有的是幼兒園老師教的,有的是社會機構學的,有的是父母自己指導的。不規范的發音、書寫,直接導致孩子帶著錯誤的思維接受學習。如何撥亂反正,讓一線教師頭疼不已。
(三)炒冷飯的誤解,興趣缺失
入學新生對一年級的語文學習充滿了期待,當他的第一課是自己早已熟悉的a、o、e,立刻興趣大減,缺少了學習的樂趣。如若拼音課堂還需強勢扭轉學生先前入腦的錯誤,先否定再學習,挫敗感讓學生對拼音課堂產生排斥。
二、“統整”思維:改變行為,順學而教
“課程統整”作為一個學術概念,內涵是比較寬泛的。在不同時空場域中,不同的研究者那里呈現出不同的概念形態和實踐樣式。隨著我校項目研究的不斷推進,我們對“課程統整”實踐方式也在不斷調整。就小學語文而言,目前的實踐主要是立足學科內部,逐步探索學科間的(主題性的)統整和學段間統整。具體地說,語文學科的課程統整是以學生的學情分析和教材知識點梳理為基礎,以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根本指向,以教學內容的分析、優化、重組為核心。
(一)整合學生“個性特長”, 自得自悟
1.“小小先生”擔當主角
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是課堂教學理念的一大回歸,每一個教師都在努力踐行。但現實課堂上,教師往往因為擔心學生不懂,不自覺地占據了語文課堂主角的位置?!奥犖艺f……正確答案 是……”之類的連接詞,穩固了教師在課堂話語權的唯一性,學生自動退出學習舞臺,被動接受,不思不想,不討論,不表達,不會學習,不會思考,沒有自己的觀點,成為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之一。
【課堂一遇】
拼音第一課,剛寫好課題,班級里此起彼伏,熱鬧成一團,朗讀聲不斷,看似都會了。不急不慢回轉身,示意全班安靜:“都認識這三個拼音朋友了?”“認識!”“早認識了!”相當自信?!罢l來讀讀?”小手林立。小火車開起來。 一輪下來,學生整體情況略知一二。挑出發音標準的小朱和發音略有瑕疵的小魯進行pk,讓學生做評委,一時間意見很多,但說不出所以然,只說誰好聽,誰聲音響。我及時提醒:“拼音要讀得好聽,主要看口型,你們再邊聽邊觀察。”這一次,評委一下子變專業了:“小朱讀a的時候嘴巴張得很大,o的時候嘴巴圓圓的,e的時候嘴巴扁扁的?!卑l音規律學生自己發現了,我作恍然大悟狀:“了不起的評委,我提議,讓小朱做今天語文課的小老師,來教大家讀準這三個拼音,好不好?”一堂課,在學生的崇拜,小朱的自豪、嚴格中,順利完成教學任務之一:讀準音。
拼音課堂為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在上面的課堂里,面對孩子躍躍欲試的表現,我既沒有遏制,也沒有被表象蒙蔽,而是在最短時間內了解整班情況,及時借用“小老師”這一策略,讓已有基礎的學生,借助科學的、可操作的發音方法,主動糾正,練習。同時,利用兒童的崇拜心理,促進“小老師”教學效果,遠大于老師課堂上重復地再教再練。
2.“展開想象”貫穿課堂
在拼音教學中,利用多媒體,能使學生獲得極為豐富、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這是近年來所有一線老師所公認的。因此,拼音課堂離開了多媒體,已經到了無法施展的地步。走入多媒體的背后,學生在多媒體時代,缺失了什么?
首先,聽覺功能逐漸減弱。其次,不斷變換的畫面,熱鬧的多種感官感受,“浮躁”應運而生。再次,過多直觀的認識,想象能力直線下降。
【課堂一遇】
師生一起結合插圖,正在努力找出插圖中的b、p,以此來區分它們的不同。學生小谷突然舉手:“朱老師,b就像我爸爸,挺著個大肚子?!薄跋竦南竦?!”小田忍不住喊起來“像我妹妹在我媽媽肚子里的時候?!薄肮比啻笮β曋?,b活靈活現出現在孩子們的心里?!澳莗呢?”我故作冥思狀?!跋翊箢^爸爸。”小鐘神秘兮兮地說?!跋瘢 碑惪谕暤目隙暋?/p>
教完d、q的時候,我放棄了書本上邊做邊玩的區別方法,采用放手政策“誰有好辦法,區分這四兄弟?”班級里炸開了鍋,一會兒工夫,答案來了:“大肚子媽媽就是b,妹妹生出來了,背在媽媽背上就是d;大頭爸爸是p,大頭爸爸生氣一回頭,就是q。” 妙!
缺失想象力的課堂,總有一份拘謹,缺乏一份生機。摒棄課前遠離學生世界的冥思苦想,大膽放手讓學生展開想象,尋找適合自己學習的“神仙棒”,這樣的習得,自然、親切、有生活,而且不易遺忘。區分這四個聲母,一直是困擾語文老師的一大難題。課堂所呈現的精彩,完全源于啟動了這批00后孩子特有的想象力。借助想象的翅膀,語文課堂上的知識點,也成了孩童世界里有趣的一點,無須反復誦讀、記憶,再達熟能生巧。
3.“習得規律”成為鑰匙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漢語拼音的要求是:“學會漢語拼音。能讀準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能準確地拼讀音節?!弊鳛樽R字的工具,教學的重點一直落在“讀準”上,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教材編排上建議結合生活中的讀音,引導學生自然發音??稍趯嶋H教學中不難發現,這樣的方法使拼音之間變得孤立,特別是復韻母學習,不利于孩子的記憶辨析。揭示發音規律,學生借助規律發音、記形、辨析,能讓一切都水到渠成。
【課堂一遇】
《ai ei ui》是復韻母教學第一課。結合插圖讀準音后,我和學生做一個“看口型猜韻母”的游戲。玩興正濃時,及時提問:“你怎么猜出ai的?”這是水到渠成的提問,學生直擊目標“口型從a變到i”“再看看,怎么變的?”老師再演示,學生發現,“a到i,要快,越快越好,像坐上了地鐵?!薄罢姘?,ai發音的時候,就是從a快速滑到i。ei,就是從e快速滑到i,那ui呢?”“從u快速滑到i。”“用上這個正確的發音方法,我們開火車再來讀一讀。”
這個課堂片段中,實現了“學習讀音”到“找到規律”學習層次的提升。這時的課堂,已經成為學生自主探究摸索習得的課堂。有了“復韻母發音規律”的方法,以后的復韻母學習,教師可以放手,真正還課堂于學生。從學生的心理來看,有了方法的扶持,學習過程不再是茫然一片,他心里有“明燈”,探究有“武器”,討論有“依據”,學習過程底氣十足。愛因斯坦說過:“智慧并不產生于學歷,而是來自對于知識的終身不懈的追求?!睂W習方法的習得和運用,其作用遠大于拼音學習的本身。它不僅滿足了學生當前學習的需要,而且給予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愉悅感,對于學生一生的學習意義非凡。
在“習得規律”過程中,也需要遵循幾條原則:(1)規律的習得要自然,要讓學生自主發現。(2)總結的規律要少,但規律的適用面要廣。如“復韻母的發音規律”,不僅幫助學生發音,還利于學生辨析形近韻母,正確書寫。(3)規律的表述要生活化,兒童化,易于學生接受。
(二)整合教學策略:順學而教,善于引導
1.用“低位”策略,處理課堂語言
(1)童趣
成功的課堂語言,必須生動、形象,一方面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同時也能激發學生聽的興趣,促進思維的活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去理解、接受和鞏固知識。
【課堂一遇】
指導學生認識四線三格時,告訴學生這是拼音寶寶的別墅,上格是閣樓,樓頂是斜坡,所以書寫時不能碰到天花板,下格是地下室,雨天就會積水,書寫時不能踩到水里。
運用富有童趣的教學語言傳遞的信息,學生們易懂易記還樂于接受,知識達成度極高。
(2)示弱
教師站著,學生坐著,這一視覺落差,實則也造成了心理落差,無形中,教師有著居高臨下的統治感,言語中的強勢自然流露。在課堂上,適時地運用示弱語言,如:誰來幫助我?這個問題真難,我可不會。怎么區分它們呀?真難。不僅能調節課堂氛圍,而且 “英雄情結”會激發學生思維的活躍度,從而產生積極效應。
2.走“現代”路線,增強作業實效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漢語拼音的要求,落在一個“讀”字上。雖有語文課堂上口口相授的訓練,如何設計回家鞏固作業,卻是極有難度的。一是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夾雜著鄉音的練習,事倍功半;其二,家長也沒有絕對的把握指導把關。既不能給家長布置作業,又要讓學生有效鞏固。在看似無解的問題前面,我在沿用傳統的“見物就拼”“打撲克”等作業的同時,充分運用現代網絡技術,把每天需要學生回家練習的音節詞、錄好音。家長們只需每天在班級郵箱中下載,孩子就能跟著錄音練習拼讀,在模仿中反復鞏固,事半功倍。
統整意味著“概念重建”,統整意味著“顛覆傳統”,統整意味著“關系重構”。課程統整(特別是教師教學范式和習慣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長期探索與積淀。今以“拼音教學”試水,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完善,以求早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課程統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