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熠



【摘要】授課語言藝術的實踐調查以江西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問卷為基礎,調查結果顯示,教師的授課語言藝術對學生知識掌握具有重要影響。因此,要注重授課語言藝術的原則,為培養師范生的授課語言藝術提出策略。
【關鍵詞】授課語言;師范生技能培訓;語言藝術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授課語言藝術屬于有聲語言藝術,是課堂語言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教師使用語言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向學生傳遞知識。藝術性高的授課語言能夠更好地貼近學生和教學實際,如果一位教師授課時語言表達有限,缺乏激情,勢必影響教學效果。
一、授課語言藝術的實踐調查設計
從教師角度看,授課語言的規范性、有效性直接關系到學生是否掌握教師的授課內容。從學生的角度看,授課語言藝術能力是師范生需要掌握的重要口語技能。師范生的語言藝術能力體現了他們在就職后的語言運用能力。為此,筆者試圖使用調查問卷方式了解學生對授課語言有什么要求、教師對授課語言的自我評價如何。只有綜合師生雙方的視角,才能對授課語言做一個全面的了解,為授課語言的藝術使用提供有效參考。
筆者在工作過程中,分別從教師和學生的角度對江西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部分班級的授課語言藝術實踐做了隨機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包括我校文新學院2016級部分學生和教師,問卷內容涉及授課語言的規范使用層面和藝術運用層面。問卷分為教師問卷和學生問卷,全部為封閉型試題,共有6題,部分試題于課間發放到班級,部分試題于課堂隨堂發放以保證回收率。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14份,收回有效問卷102份。調查結果以教師、學生兩個板塊對比的形式呈現,調查數據四舍五入,保留至小數點后一位。由于條件限制,本文調查對象僅限于江西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部分師范專業班級,并未涉及授課語言的全部。另外,教師問卷基本能夠反映授課語言存在的問題,但不能確保所有學生對問題都能進行認真思考、理解程度精確。
二、授課語言藝術的實踐調查結果分析
(一)教師視角下的授課語言調查
問題1:在教學過程中,您會根據具體的授課內容選擇不同的授課表達方式嗎?
調查顯示,71.7%的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會使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適應不同類型的學生和教學內容。通過訪談我們了解到,多數老師認為純理論課的授課語言應該語勢平緩,條理分明。而實踐課的授課語言更應注重課堂整體氣氛的調動,語勢輕快,多使用短句。總體來說,接受調查的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兼顧到了教學內容的不同和學生的個體差異性。
問題2:在教學過程中,您覺得您的語勢變化(主要包括字調、句調的變化)對學生學習的效果有影響嗎?
從組織教學的功能上看,語勢變化可以標記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另外,語調的變化,還可以調節課堂氛圍。從上表可以看出,我校接受調查的老師中,大多數認為語勢變化對教學效果的影響較大。只有6.2%的教師認為語勢變化對課堂教學效果影響不大。
(二)學生視角下的授課語言調查
問題1:您認為教師的授課語言風格會影響你的學習成績嗎?
問題2:您認為授課語言的哪個部分影響了你的學習?
問題3:您更喜歡哪種授課風格的老師?
通過以上三題對學生的調查,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覺得教師授課語言的風格十分重要。有超過七成的學生認為授課語言風格直接影響到他們的成績。經過進一步的訪談,多數學生表示教師普通話的標準程度最容易影響他們的聽課效果,也有部分學生關注教師的音色和音量。而對于教師授課的風格,我校學生并未表現明顯的喜好傾向。
三、授課語言藝術實踐調查的啟示
(一)授課語言藝術的使用原則
授課語言是課堂環境下師生維系情感的媒介,是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的調節劑,是課堂管理的工具,它關系到整個教學環境的構建。教學的過程中,應關注語言的形象特征和創造特性,發揮個人語言魅力,實現授課語言的科學性與藝術性融合。首先,授課語言必須使用標準音、標準詞匯,合乎現代漢語語法。這是由授課語言藝術的規范性決定的。此外,授課語言的音響要適中,語調須富于變化。由于課程類型和學生的差異,授課語言還需結合實際有所調整,如調整語調的高低起伏,句式的長短、語速的快慢等,這屬于授課語言藝術使用的動態性原則。
(二)培養師范生授課語言藝術的策略
第一,師范生自身應該不斷提升自己的語言文字素養。除掌握專業知識外,還應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在不斷進行語言實踐的同時,觀摩示范課視頻及其他圖文材料。通過觀摩、討論示范課視頻,評議視頻中的授課語言藝術運用,獲得直觀的、感性的認識,積累間接的經驗。
第二,教學過程中應開展課堂口語專項訓練。我們應該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授課語言指導。幫助學生建構有藝術性和個人特色的導入語、講授語、反饋語、引導語、總結語。目前我校配有微格教室,將師范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微格訓練,經過試講、初評、修正與改進的四步訓練,師范生的授課語言藝術均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第三,形成“培訓、考核、比賽”三位一體的口語技能培養模式。每學期定期舉辦說課比賽、微格教學比賽、誦讀比賽和演講大會,將課堂的聯系延伸至課外,使得學生得到更多鍛煉機會,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