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職業學院,湖北仙桃,433000)
摘 要:交流溝通能力是處理好醫際關系的基礎。針對我國目前醫學生在交流溝通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本文進行了幾點思考和初探:1.將溝通能力訓練融于醫學專業課教學之中;2.舉辦專題講座,強化醫學生交流溝通意識;3.應用標準化病人培養訓練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4.在案例教學中進行交流溝通訓練;5.專業教師要提高溝通能力,在教學中言傳身教;6.醫學生要具備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關鍵詞:醫學生 溝通 醫學教育
在醫療實踐中,醫際關系是至關重要的環節,而溝通能力正是處理好醫際關系的基礎。世界高等醫學教育聯合會《福岡宣言》中指出:“所有醫生必須學會交流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技能,缺少共鳴與技術一樣是無能力的表現?!辈⑼扑]醫學高等教育的國際標準中將交流與溝通能力作為醫學生的臨床技能之一。2008年,我國教育部、衛生部印發的《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臨床醫學專業(試行)》則將“具有與病人及其家屬進行有效交流的能力,具有與醫生、護士及其他醫療衛生從業人員交流的能力”作為本科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生應達到的基本要求寫入技能目標,這表明交流溝通能力已成為一名合格醫學畢業生的重要標準。但一直以來,我國的醫學教育注重醫學生專業知識與操作技能的傳授,忽視了人文教育和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在目前的醫學教育中,基本沒有開設培養醫學生交流溝通能力的課程,僅在醫學心理學、醫學倫理學等非主干課及診斷學病史采集的教學中涉及了一些與患者溝通的內容,導致醫學生的交流與溝通能力不足,以至于一些醫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容易發生因醫患溝通問題引起的醫療糾紛和醫患沖突。盡管我國目前醫學教育標準中重視了交流溝通能力的培養,但有關醫學生交流溝通能力培養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都還處于探索與摸索階段,筆者在本文對這一課題進行了初步思考與探討。
一、醫患溝通的重要性與當前醫學生交流溝通能力存在的問題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確立,醫患關系成為醫療活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際關系,而現代醫患關系三種模式(即主動-被動型、指導-合作型、共同參與型)的運用無不始于醫患的交往與溝通,醫生與患者良好的交流與溝通是不可或缺的。要實現“以患者為中心”的現代社會醫療服務理念,需要構建積極和諧的醫患關系,醫患溝通無疑是構建積極和諧的醫患關系的重要途徑。積極和諧的醫患關系,不僅可以使醫患雙方相互信任、積極合作,更重要的是它能推動醫學發展和社會進步,是一個意義重大而深遠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因此,在醫學教育中對醫學生交流溝通能力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
當前醫學生交流溝通能力還普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由于醫學專業課程設置中沒有交流溝通的內容,使學生對提高交流溝通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沒有充分認識;二是醫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缺乏交流溝通能力針對性的培養和訓練,對醫患溝通方法和技巧缺少了解和運用;三是因醫學教育涉及課程多,教學任務重,醫學基礎和專業課程的教師往往偏重于專業知識的講授,忽視對學生交流溝通能力的教育與培養;四是學生在實習前與醫院患者接觸機會不多,缺乏交流溝通能力的實踐和鍛煉。這些問題導致醫學生在進入醫療單位后常常難以適應醫療活動,在與病人接觸時存在信心不足、緊張焦慮等狀態,有的甚至出現溝通障礙和社交恐懼現象。
二、醫學教育中加強醫學生溝通能力培養的方法初探
基于以上醫學生溝通能力存在的問題,筆者進行了認真思考和初步探討,認為醫學院校應該從以下方面努力,使醫學生在校學習期間不斷提高交流溝通能力,畢業后能迅速適應現代醫療職業環境,有能力正確處理好日益復雜多變的醫際關系。
1.將溝通能力訓練融于醫學專業課教學之中
許多西方國家醫學院校開設了醫患溝通系列課程,專門給醫學生傳授交流溝通的知識和技能,而我國大多數醫學院校只是在臨床診療技能課程中講授“問診技巧”時,才涉及一些與患者溝通的知識,也有少數醫學院校開設了交流與溝通技巧課程供學生選修。筆者認為,交流溝通能力的培養應貫穿于整個醫學教育過程的始終,特別是在所有醫學專業課程中融入交流溝通訓練,使醫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獲得人際交流溝通能力。首先,在醫學專業課程教學安排中要充分體現溝通能力的訓練,要注重師生之間交流溝通的經常、及時、順暢;其次,要將專業知識的講授與溝通能力訓練有機結合起來,盡量以對學生進行課堂溝通能力訓練的形式來完成醫學專業課程的教學;第三,在醫學生所有課程的課堂教學中,要多采用學生參與的雙向互動式教學模式,多給學生提供課堂發言、討論甚至爭論的時間和機會,教師通過學生在發言和討論中的表現及時對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做出評價和指導。
2.舉辦專題講座,強化醫學生交流溝通意識
為了使醫學生不斷提高交流溝通意識和能力,在醫學專業課程教學階段應多組織和舉辦專題講座,有計劃地邀請在醫療一線工作,有一定臨床經驗的醫學專家現身說法,對醫學生講授世界醫學教育的現狀和基本要求,交流溝通的基本要素,醫患溝通的主要內容及方法技巧,構建積極和諧醫患關系的意義,患者的心理社會需求,患者的權利,醫患有效溝通的主要障礙和問題,醫患溝通不當的主要表現形式,醫患有效溝通的評估等交流溝通方面的知識和案例,以強化醫學生的交流溝通意識,為他們進一步學習醫學專業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醫學院校要將這些專題講座的內容納入醫學教育的教學計劃,并切實地實施完成。
3.應用標準化病人培養訓練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
通過標準化病人培養醫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是醫學教育的重要發展趨勢。目前,我國標準化病人的作用主要還停留在病史采集和體格檢查的基本層面,其作為教學指導者在醫學生溝通能力培養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尚存不足。但只要我們善于利用標準化病人在培養醫學生溝通技能上的優勢,充分運用帶教老師與學生進行標準化病人的角色扮演,直接與醫學生加強交流溝通,并及時發現和指出他們在醫患溝通上的一些問題,就可以彌補標準化病人在溝通能力培養方面的不足,取得一定的效果。
4.在案例教學中進行交流溝通訓練
在臨床教學的過程中,案例教學已在各個醫學院校普遍運用。我們在進行案例教學時,所選取的案例不但要能夠傳授醫學專業知識,同時也必須注重案例中有關交流與溝通方面的經驗教訓,使醫學生從生動的案例教學中既能夠更好地掌握醫學專業知識與技能,又可以體會交流溝通能力的重要性,并從中學習經驗、吸取教訓,在教學過程中訓練個人交流溝通能力。
5.專業教師要提高溝通能力,在教學中言傳身教
將溝通能力訓練融入醫學專業教學過程的關鍵是專業教師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第一,專業教師應轉變思想,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服務理念,主動放下架子,與醫學生平等相處,創造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課堂教學氛圍;第二,專業教師要注重自身人文素質的培養,提高交流溝通與組織協調能力,善于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影響學生,幫助他們樹立信心,鼓勵醫學生積極主動與患者溝通;第三,盡管學生參與交流溝通的機會和時間增多,但課堂溝通訓練的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變,一切都應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專業教師要把握好交流溝通訓練過程中正確的方法,并及時準確地對訓練效果做出總結與評價,同時還要提高駕馭課堂秩序和應對課堂討論多變的能力。
6.醫學生要具備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在醫學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醫學生團隊協作精神,讓他們懂得在醫療工作實踐中必須尊重同事、搞好協作,要教育醫學生養成積極有效地與醫生、護士以及其他醫療衛生從業人員交流合作的素質與習慣,使他們充分認識到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是做一名合格醫務工作者的重要基礎和必要條件。
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說過,醫生的“三大法寶”分別是“語言、藥物、手術刀”。語言是醫患溝通最重要的手段,希波克拉底把語言放在“三大法寶”之首,足以說明溝通在當好一名合格醫生中的關鍵性和重要性。醫生必須通過有效的交流溝通創造一個與病人及其家屬、同事、醫療衛生隊伍其他人員和社會公眾進行互相學習的環境,以提高醫療方案的準確性和病人的滿意度。因此,提高醫學生對醫患交流溝通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對醫學生交流溝通技能的培養與訓練,以適應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是醫學教育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時代和社會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四川大學醫學部教育研究與發展中心,全國高等醫學教育學會.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5,20.
[2]秦敬民.醫學倫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3]朱春艷.臨床溝通如何成為英國醫學教育的核心部分[J].復旦教育論壇,2008(6):93-96.
[4]余詠潮,王志龍.應用“標準化病人”對培養醫學生醫患溝通技能的一點體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9):80-81.
作者簡介:涂旭東(1963.09-),男,籍貫:湖北仙桃人,學歷:本科,職稱:醫學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共衛生與疾病控制及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