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微+陳雷+何紅娟+朱麗清+陳福坤
【摘 要】本文以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探索在環境監測實驗室構建一套開放式管理模式,該模式參照環保設備社會化服務的步驟進行,包括試驗、小試、中試、實踐應用四個過程;針對各類對象,根據其特點分為實驗前、實驗中、實驗后來進行管理,而且管理人員的側重點有差別。該模式在經費、人員、興趣、管理、時間等保障的基礎上,對專業學生、非專業學生、社會人員分類進行開放式實驗管理,從而激發創新思維,提高創新能力。
【關鍵詞】環境監測 實驗室 開放式管理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6C-0131-03
環境監測實驗室作為環境類專業必備的實驗場所,在高校教學科研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高校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平臺,其中的實驗教學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使其創造性思維得以激發。環境監測實驗室承擔有水環境監測、大氣環境監測、噪聲監測、室內環境檢測等多項實驗任務,一直以來都是教師先在課堂上用大量的時間講解實驗原理、實驗目的、實驗步驟,并親自示范,學生在下面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實驗教學方法的優點是能很好地解釋實驗過程,最大限度地講授實驗內容,最廣泛地接收各種實驗任務,缺點是學生動手做了很多實驗,但卻不懂如何設計實驗、如何分析問題、如何掌控實驗全過程,甚至于只會用儀器測量,諸如如何開機預熱、如何關機這些最簡單的常識都不懂,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的渴望,也沒有發揮環境監測實驗室創新平臺的功能。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眾多高校對實驗室進行了各類開放式的改革研究,主要涉及人員的開放、時間的開放、教師教學方式與實驗室的結合、實驗室對外的開放等內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部分都是在本科以上院校實施,而且開放對象以研究生或優秀的本科生為主,對于高職院校的開放研究較少。根據相關數據統計,環境監測工作一線人員50%以上均為高職高專學生,他們從事的是實驗室的基礎工作,因此,對其實驗素養的培養不但能提高其實驗水平,而且對其創新能力的培養起到很好的作用。實驗室開放研究另一個不足是依然沒有形成一套系統模式,都是在本校本專業學生中開展,并沒有對環保有熱情、渴望探求環境監測知識的其他專業學生或社會人員開放,無法發揮其萬眾創新的功能。
基于以上實際,為充分發揮環境監測實驗室創新能力培養平臺的作用,本課題組在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環境監測實驗室進行開放式管理模式的研究,在對實驗過程、實驗內容等充分開放的基礎上,形成一套管理體系,無論是環境類專業學生還是非專業學生,甚至于社會人員,都可以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實驗室自主進行相關實驗,以期為培養創新型環保人才服務。
一、環境監測實驗室開放式管理模式
本課題提出的開放式管理模式參照環保設備社會化服務的步驟進行,包括試驗、小試、中試、實踐應用四個過程。針對各類對象,根據其特點分為實驗前、實驗中、實驗后來進行管理,而且管理人員的側重點有差別。通過整個實驗過程,達到各類對象創新的預期目的,即對專業性強的學員重在學習實驗內容和激發創新思維,對不了解專業知識的學員重在實驗過程的體驗和創新能力的提高上,最終達到萬眾創新的目的,具體管理模式見表1。
二、環境監測實驗室開放式管理模式保障條件
要完成以上實驗室開放過程,達到萬眾創新的目的,環境監測實驗室應滿足一定的保障條件。
(一)經費保障。為保證開放式管理模式的效果,經費是進行實驗室開放和運轉的重要內容。經費一般包括儀器設備使用費、實驗室日常維護費、水電使用開支、藥品耗材購買及實驗人員津貼等,這些經費必須有穩定可靠的來源。目前,學院環境監測與治理技術專業被列為院重點建設專業,每年均有相關經費支持;課題組成員的各類科研課題的研究也能提供部分經費;同時,積極鼓勵學生通過環境監測實驗室平臺申報各級創新課題,爭取各類經費。本管理體系第四過程針對的是社會人員,承擔社會服務功能,實驗室可以對社會實踐應用中的社會人員適當收取相應費用來保證經費,從而解決制約實驗室開放的根本問題。
有了以上經費保障,才能使實驗室開放工作能夠順利展開,各類管理人員付出的辛苦工作也能得到合理的回報。
(二)人員保障。環境監測實驗室開放式管理模式中的人員保障主要針對三類:老師、實驗員、專業學生。由于開放式管理模式重點在學員自主的實驗,各類學員的問題可能多種多樣,有簡單也有復雜的問題,這對實驗室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全部由指導老師解答是無法完成任務的,因此,本模式中提出了三級人員管理:老師—實驗員—專業學生,針對不同的對象承擔不同的任務。具體是:
1.老師重點對實驗員、專業學生進行指導,提高其專業素養和安全意識,有服務其他對象的能力,另外,還要解答各類對象在實驗過程中提出的復雜問題,尤其是要引導學員進行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2.實驗員主要保障整個實驗室的儀器、藥品、物品的正常使用,接受老師的調配,對非環境專業的學生和社會人員提供實驗室使用的基礎性指導,同時,能指導專業學生進行維護工作。
3.專業學生主要是由老師從現有專業班級中挑選出來的佼佼者,對實驗室的基本操作及安全要求熟悉,在管理體系中承擔服務一線的角色任務。重點工作在于對非專業學生和社會人員進行實驗時的維護,適時指導或幫助學員進行實驗操作。這些學生應該能很熟悉的進行專業自主型實驗,初步有了創新的思維和能力,再通過指導非專業人員的實驗過程,進一步發散自己的思維,在指導的同時自己也得到能力提升。
(三)興趣保障。環境監測實驗室開放式管理模式吸引的學員應該是有環保意識,想了解環保知識的人員,不是為了實驗而實驗,也不是因為娛樂而實驗,必須有相關興趣才能進入環境監測實驗室進行實驗。可以是專業團隊、興趣小組、學生社團、社會組織等,或者是對環境監測有興趣的個人,關注社會上的一些環境問題,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實驗。這個興趣保障工作主要由老師完成,重點是對非專業學生和社會人員進行篩選工作,讓真正有需要的人才能進入實驗室進行實踐操作,發揮實驗室的能力培養功能。
(四)管理保障。環境監測實驗室開放式管理模式一定要重視實驗組織管理與實驗安全管理內容。大量人員的進入、實驗室工作量的增大、實驗耗材的增加、實驗儀器設備的損壞都給實驗室開放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應制定一系列的相關制度,如實驗室安全規范、實驗室衛生規范、實驗室開放管理制度、實驗室預約登記制度、大型儀器使用登記制度、藥品使用登記制度、儀器物品損壞賠償制度。與此同時,實驗室管理人員應根據自己的職責,對各類進入實驗室的人員先進行相關培訓和安全教育,充分熟悉相關制度后才能進入實驗室進行開放實驗。要使進入實驗室的人員都能認真細致做實驗,充分愛護儀器和設備,節約使用水電和藥品,老師、實驗員、專業學生也要經常檢查實驗室安全和衛生情況,及時處理實驗室的各項隱患,保證實驗室的正常運行。
(五)時間保障。環境監測實驗室平時要承擔大量的教學任務,對于非專業學生及社會人員無法全天候保障時間。為了得到好的效果,我們對不同對象采取不一樣的時間。對于專業學生,可以全天候開放實驗室,并且由專業學生自己管理實驗室;對于非專業學生,可以開放非上課時間(星期二下午、星期四下午、周末);對于社會人員,開放時間為周末。而且對于非專業學生及社會人員必須按照預約登記制度確定時間后預約,在規定的時間進行開放實驗,這也有利于環境監測實驗室合理安排儀器、物品等內容。通過以上安排,所有的學員都能有確定的時間在環境監測實驗室進行實驗,也能得到相應的專業指導。
三、實踐效果
本課題組在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進行了環境監測實驗室開放式管理模式的實踐,運用評價機制對其進行評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第一,培養了一批專業學生,具有很強的動手能力,在自主進行開放實驗的基礎上,還能對非專業學生和社會人員進行指導。這些學生成為專業骨干,借助環境監測實驗室發起了多項創業創新項目,包括柳州市農村飲用水監測、私家車室內空氣監測、柳州市城市道路噪聲監測等。同時,學生在實驗和指導實驗過程中掌握了團隊協作、與人溝通、實驗室管理等相關職業素養,為以后更快地適應專業工作提供幫助。
第二,提高了其他專業學生的環保意識,通過對非專業學生的實驗開放,他們懂得了部分環保知識,增強了自身的環保熱情,并通過點帶面的方式,使他們的同學都有了環保的意識,在學院內形成環保的風潮,對其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進行創業創新服務提供了幫助。
第三,規范了環境監測實驗室的管理工作,改變了以往全部由實驗員負責管理的模式,提高了實驗室的安全和管理水平,在各級人員的管理下,未發生大的實驗室事故。同時,環境監測實驗室也順利成為“柳州市森林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一部分,并成立了“生態環境監測與治理研究中心”,更有利于進行大范圍開放實驗室。
第四,服務了眾多社會人員,為他們解答了大量環保方面的問題,使其在創業創新過程中充分考慮環境問題,增強了他們的環保意識,實踐其創新能力。
總之,環境監測實驗室開放式管理模式為老師與學生、老師與社會人員、學生與社會人員之間建立起一個溝通的橋梁,各類思維在專業實驗過程中碰撞,培養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開發了各類人員的創新潛質,提高了創新能力,是一條培養新時代高素質創新人才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江錦花.大學生科技創新與開放實驗室管理模式[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12)
[2]李英俊,孫淑琴,等.多種模式開放實驗室培養創新人才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3)
[3]王曉華,王杰,等.高校開放實驗室建設的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9)
[4]康瑩,黃偉英,等.開放型實驗室管理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10)
[5]杜文遼,李安生,等.面向“卓越工程師計劃”開放實驗室建設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4(11)
[6]鐘桂輝,劉曙光,等.淺談開放實驗室的體系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8)
[7]張彩紅,張強哲.開放實驗室創新發展模式初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10)
[8]馬錦飛,張馨,等.心理學實驗室開放共享模式探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8)
[9]高云鵬,滕召勝,等.開放實驗室與學科競賽平臺相結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4)
[10]劉宏偉,孟新立,等.淺談農產品檢測中心實驗室的“開放式”管理[J].中國計量,2016(8)
[11]蘭萍,嚴李強,等.基于導師制的信息技術類開放實驗室管理模式構建[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1)
[12]畢海霞,張艷蕊,等.自主創新開放實驗室預約管理系統的設計和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
[13]耿浩.高校開放實驗室評價機制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15)
【作者簡介】張麗微(1982— ),女,吉林松原人,碩士,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柳州市森林資源保護與利用重點實驗室,研究方向:環境監測、生態系統評價研究。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