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華+鄧海鷹+雷紅梅
【摘 要】本文從在線自主學習、面對面合作學習、考核評價三個方面構建基于超星學習通的混合式學習模式,以高職電路基礎課程為例論述混合式學習模式的實踐,結果表明這一新的學習模式是可行有效的。
【關鍵詞】超星學習通 混合式學習模式 電路基礎課程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6C-0184-03
利用移動終端(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獲取網絡教學資源進行學習是一種便捷、高效的學習模式,越來越受到學生的歡迎。超星學習通是一款由超星公司推出的交互式信息平臺,教師利用該平臺,可以創建教學空間并且進行課程建設以及課程教學管理。師生通過超星學習通APP,可以利用移動終端如手機、平板電腦等在線瀏覽海量的學習資源,并且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實現學習、互動全流程的數據記錄、分析、應用,可以實時查看任一活動的詳細參與情況,幫助教師進行數據統計并作及時調整。筆者在總結長期執教電路基礎課程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錄制了電路課程講解微視頻、編制了單元習題集等作為學習資源,針對試點班級,嘗試依托超星學習通這一網絡平臺,打破教師、學生、教學資源之間的時空限制,進行混合式學習模式的實踐,結果表明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混合式學習的概念
國內外學者對混合式學習有相當多的研究,并且在各種不同的教育領域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嘗試。在國外,學者M.Driscol曾于2002年較為全面地論述了混合式學習概念,即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利用網絡技術混合了不同信息所呈現的模式,以達到最理想的教學效果。Badurlkhant經研究后確立了混合式學習的E-Learning結構。2003年,何克抗教授首先在國內開始倡導“混合式學習”,他主張既要將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發揮出來,又要將學習過程主體——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體現出來,當兩者的優勢互補達到一定程度時,最佳的學習效果也就出來了。
本文認為,混合式學習的內涵就是網絡在線學習與面對面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其中包含了學習媒體、教學模式、學習環境和學習內容等要素,其最終目的是實現教學的最優化。具備由現代信息技術所構成的教學環境是采用混合式學習模式的前提條件,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必須努力做好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和在線學習方式的協調應用。
二、基于超星學習通的混合式學習模式構建
混合式學習模式,強調了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出以學生為中心的特點,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突破了教學時間、空間的限制。本文利用超星學習通網絡平臺構建了混合式學習模式,如圖1所示。
基于超星學習通的混合式學習模式由在線自主學習、面對面合作學習和考核評價三個方面構成,通過利用超星學習通的相關功能得以實施。下面以高職電路基礎課程為例,介紹基于超星學習通的混合式學習模式構建的實施過程。
(一)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就是以學習任務驅動學生主動自己學習,在線上利用超星學習通學習電路基礎課程教學資源,完成任課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達到教師設定的教學要求和目標。以戴維南定理驗證實驗為例,首先,任課教師在課前通過超星學習通向學生發布戴維南定理驗證實驗的學習任務通知,提出學習目標和任務要求;其次,學習小組長分配預習工作,小組成員按照預習要求,在超星學習通上觀看戴維南定理及其實驗視頻課件,了解實驗原理、實驗流程和實驗方法,還可以師生互相交流;最后,學習小組寫出實驗實施方案,包括理論分析、實驗步驟等。學生通過學習通可以隨時隨地完成上述預習的學習任務。教師利用學習通的多項功能,例如,實時記錄學生登錄次數、學習時間、任務完成進度等各項數據,掌握每個同學的課前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組織課堂教學。
教師在發布學習任務前推送豐富的視頻課件,由教師精心設計的微視頻每個時長大約10分鐘,短小精悍覆蓋面廣,每個視頻的任務點與教材對應,便于學生按需求學習,有利于學生掌握課程的基礎內容。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學生根據學習需要和自己空閑時間安排,登錄課程網站觀看相應的教學微視頻內容。如通過觀看典型電路習題講解視頻,進一步理解解題方法和解題過程,完成相應作業任務;通過觀看電工儀器儀表講解視頻,進一步熟悉相關操作要求和正確使用方法,提高實踐操作能力;利用平臺上開放的單元試題庫反復練習,自我測試,夯實基礎。學生通過觀看微視頻課件,親身體驗到老師手把手地幫助他們解決原來不懂的問題,而不是增加額外任務和額外負擔,使得他們樂于學習,找回了學習的自信心。
通過超星學習通APP教學平臺,學生實現了信息化環境下的電路基礎課程的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屬于非正式學習,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可以反復多次重復學習,滿足了個性化學習需要。
(二)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學習小組為基本單位,教師與學生小組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以面對面實時交流為主。教師以小組總體表現為主要依據評價學習情況,并給予成績。以戴維南定理驗證實驗為例,首先,教師根據實驗相關內容提問,檢查預習情況,給予點評。解答預習反饋的突出問題。講解重點難點。提出注意事項。然后,學習小組分組按步驟有計劃地開展實驗,師生共同討論思考題。最后,學習小組整理實驗數據,教師進行小結。
在電路基礎課程的課堂上,通常,教師面對面給學生系統講授電路理論等重點難點內容,解答學生小組在線預習時反饋的問題,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組織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討論相關問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彼此通過協調活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在課堂外,教師還通過超星學習通實施“網絡面對面”的小組互動式協作學習,設計富有趣味的問題供學生思考和討論,教師在網上實時參與對學生的討論,進行適當地點評和解疑。學生也可以針對單元內容提出疑問,由全班同學在線上共同討論分享見解。學生的表現計入學習小組的過程考核中。
合作學習體現了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學習互動,突出了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學習模式,教師的人格親和力明顯增強。
(三)考核評價。考核評價是在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檢查學生電路基礎課程的學習掌握情況,幫助教師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以促進教學最優化為目的。考核評價主要分為階段性考核(占60%)和期終考核(占40%)。以戴維南定理驗證實驗為例,課中,根據學生對教師提問的回答、小組成員完成實驗的協作情況,以及學生能否正確接線和規范操作等現場表現,進行記錄評價,在本實驗成績評定中占一定權重。課后,根據學生實驗總結報告的數據合理性和結論正確與否進行評分,在本實驗成績評定中也占一定權重。實驗部分是基本技能訓練的重要組成,占總評成績的20%。
教師根據學習任務需要,可以多次從超星學習通上發布考核檢查的測試卷,學生在規定的考試日期內,按考試時長完成測試考核任務。學生可以自主安排時間來完成相應測試答卷,遇有不懂問題,可以通過學習通觀看任課教師提供的視頻資料來加深理解,掌握電路基本理論,占總評成績的20%。
學生綜合素質考核,包括紀律表現、學習態度和團隊協作等,占總評成績的20%。
期末試卷考試是期終考核,包括客觀題和主觀題型,占總評成績的40%。
考核評價堅持了以過程考核為主,便于客觀公正的評價學生表現,有利于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方向。便于老師和學生自己對學習狀況的把握,及時調整學習進度和狀態。超星學習通的組卷功能大大減少了教師手工出題考試的工作量,使得過程考核成為可能。
三、混合式學習取得的成效
電路基礎課程是電力類專業的核心基礎理論課程之一,常安排在大一學年學習。由于高職新生來源多元化,學生的學習基礎總體上相對薄弱。該課程對于剛剛升入大學的初學者來說,不容易學好,同時,由于在電路基礎的常規教學過程中每次課都包含新的課程內容,每次課內容又環環相扣,計劃學時有限等,時常有學生聽不懂或者學生根本就沒有認真聽課,導致他們不能很好完成相關作業要求,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教學效果一直難于達到預期目標要求。
為了探究基于超星學習通的混合式學習模式能否突破電路基礎課程的教學難點,提升教學效果,筆者以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2016級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1、2、3班作為試點班級,精心組織實施方案,與學生進行了充分溝通和互動,帶領學生實施了新的學習模式。現以2016級電廠及電力系統1班的學生3-5月在超星學習通平臺上的統計數據為例展開分析,得到以下結論:
第一,移動終端手機學習通方式更受歡迎。經過統計分析,發現有超過99%的學生使用手機學習通來學習,而使用電腦訪問這一學習方式的不到1%。結果表明,超星學習通方便了學生的課程學習,提高了學生碎片化時間利用率,從而延長了學習時間。
第二,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效率明顯增加。從對學生的學習進度進行統計可以發現,學生已完成任務點的個數達15個,未完成任務的個數僅為2個,最快的學生已經全部完成。這種情況比傳統教學模式的學習進度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時,從學生的學習時長統計來看,學生觀看教學視頻的時間長度全面超過視頻時長總和,甚至增加幾倍,說明學生樂于接受課前課后視頻資源學習。這表明,在新模式下,學習進度、學習效率有了明顯提高,學生愿意花在學習上的時間也更多了。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學生才可以比較輕松地跟上學習進度。
第三,學習訪問量增加,學習積極性有很大提高。學生訪問學習通的總訪問量達2307次,以2017年5月為例,該月總訪問量為916次,其中6日的訪問量達最高109次,13日、21日、27日也分別達到了103次、84和92次。而且,這幾天都是周末,訪問量反而比平時增加很多,也是與以往不同的地方。這表明學生已經利用周末來學習,通過網絡打破了時間和場地的限制,超星學習通提供了這種便利手段。
第四,階段考核成績有明顯提高。從2017年3-5月共進行了3次階段考核,考核成績中,不及格分數段(小于60分)所占比例分別為50%、23.67%、21.04%,呈現逐漸下降趨勢;高分數段(大于80分)人數所占比例分別為44.74%、76.32%、78.95%,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可見,實施新的學習模式以來,學生對學習課程的理解和掌握有了明顯的變化,教學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
綜上可知,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應用混合式學習模式提高了高職學生學習電路基礎課程的興趣,不僅能有效地促進教學交互,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而且還能促成越來越多的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意識,形成良性循環。因此,推廣應用基于超星學習通的混合式學習模式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Driscoll M.Blended learning:Let's get beyondthe hype[J].e-learning,2002(3)
[2]何克抗 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J].電化教育研究,2004(3)
[3]白文倩,李文吳,陳宿蕾.基于資源的混合式學習的教學設計研巧[J].現代教育技術,2011(4)
[4]鐘志榮.基于QQ 群平臺的混合式學習設計與實踐研究—以《現代教育技術》課程為例[J].價值工程,2010(19)
[5]吳東醒.網絡環境中面向海合學習的教學模式研巧[J].中國電化教育,2008(6)
[6]鄧海鷹.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人才培養方案[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5
[7]雷紅梅,施華.電工基礎[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施 華(1963— ),女,廣西融水人,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工程師,研究方向:電工技術及電力類專業教學。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