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輝燕
【摘要】本文論述了美國教師專業發展學校(PDS)模式的概念、農村小學教師教育引入PDS模式的現實依據以及通過PDS模式促進農村小學教師教育一體化的策略。PDS模式能幫助解決目前小學教師教育存在的職前培養忽視實踐技能培養、職后培訓難以滿足專業發展需要等問題,真正實現農村小學教師教育一體化。
【關鍵詞】PDS模式 教師教育 專業發展 校校合作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6A-0004-0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完善培養培訓體系,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把教師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整合,確立教師教育一體化體系,是目前教師教育發展的趨勢。對于相對薄弱的農村基礎教育而言,廣大農村小學教師擔負著農村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歷史使命,更應該有針對性地推進教師教育一體化。因此,很有必要借鑒美國教師專業發展學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以下簡稱PDS)的成功經驗,為促進我國農村小學教師教育一體化提供參考。
一、PDS模式概述
20世紀80年代,美國基礎教育出現了學生學業成績下滑、適齡兒童輟學等問題,社會經濟也發展緩慢,美國急需發揮教育在提升社會競爭力的作用。很多人認識到,只有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才有可能提升教育質量。
1986年,霍姆斯小組發表了著名的報告《明日之教師》,提出了未來教師應具有的能力和素質,以及培養未來教師的建議,最關鍵的改革觀念之一就是密切大學與中小學的合作,并首次提出了“教師專業發展學校”(PDS)的概念。具體而言,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是美國一種中小學教師培養模式,它通過大學與一所或多所中小學建立合作關系,把教師職前培養、職后培訓有效銜接起來,達到培養未來教師與提升中小學教學質量的目的,從而推動教師專業化發展,提升基礎教育質量。到1996年底,美國大概已有650所專業發展學校,遍布美國各州。[1]從美國各州PDS的建立和相關研究來看,PDS確實有助于提升教師教育質量和提高中小學生的學業成績。比較來自同一所初中的畢業生,發現就讀于PDS的高中生的數學成績高于就讀于非PDS高中生20個標準差。PDS對學生的ACT分數也產生了積極影響。另外,PDS的學生在學習中注意力更持久,也更經常參與小組活動。[2]
二、農村小學教師教育引入PDS模式的現實依據
從目前的小學教師教育來看,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分別由不同的教育機構來實施,成了教師職業生涯中關聯不大甚至相互脫節的兩個部分,而農村小學教師在職后培訓和專業化發展中受到的限制條件相對更多,因此,農村小學教師教育亟需引入PDS模式,真正實現教師教育一體化。
(一)農村小學教師教育存在的問題
1.職前培養忽視實踐技能培養
目前大多數地方師范院校對教師職前培養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強調學科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把師范生真正安排到農村小學進行見(實)習的為數不多,使未來教師對農村小學教育的認識只停留在書本上。隨著社會對教師專業化程度要求的提高,傳統的農村小學教師職前培養模式的弊端越來越明顯:過于強調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實踐技能的培養,嚴重脫離農村基礎教育實際,導致新入職的教師不能很快適應農村小學教師角色的要求。
2.職后培訓難以滿足教師專業發展需要
受多方面條件的限制,農村小學教師參加各類培訓的人數相對較少,參加市級以上教師培訓的人數更少,在這為數不多的培訓中,受訓教師對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和授課專家沒有選擇的權利,大多數受訓教師在學完這些“時尚而先進”的理論后仍然很茫然,面對實際問題無所適從。換言之,職后培訓不僅在培訓次數上難以滿足農村小學教師的需要,在培訓內容上也很難滿足教師的實際需求。
(二)農村小學教師教育引入PDS模式的優勢
1.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并重
PDS模式能夠促進大學與中小學的深度合作。首先,推動大學教師進小學成為制度化和常態化,在指導師范生實習的過程中,大學教師有很多機會參與到中小學教育教學活動中,并把教育教學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和好的教學經驗帶回大學;其次,推動小學教師進大學成為制度化和常態化,邀請優秀的小學教師參與到課程建設、實習指導等師范生培養工作中,使教師職前培養的重心轉向實踐;最后,把師范生的課堂延伸到農村小學,促使師范生用一年的實習時間,把學到的教育教學理論運用到具體的農村小學教學實踐中,促進師范生實踐技能的提升。
2.切實滿足教師專業發展需求
教師專業化發展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每一位農村小學教師的愿望,然而目前教師職后培訓存在培訓名額少、培訓內容不符合實際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小學教師專業化發展。我們可以通過PDS模式,促進大學教師與小學教師的深度交流和合作,使農村小學教師到大學交流和學習制度化、常態化,通過置換研修、課題研究、兼職授課等方式,充分利用高校豐富的教學、科研資源,切實滿足教師專業發展需求。
3.真正實現教師教育一體化
PDS模式的建立,對解決傳統教師教育模式的弊端、推動教師教育一體化、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PDS合同協議中規定了大學、中小學、大學教師、中小學指導教師、師范生等多方的責任和義務,在確保師范生獲得實踐技能的同時,也為在職教師的進修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保障,真正實現教師教育一體化。
三、引入PDS模式促進農村小學教師教育一體化的策略
在PDS模式合作理念的指導下,通過構建大學與小學合作共同體,推動師范院校與農村小學在實習指導、課題研究、置換研修、兼職授課、教學研討等方面進行深層次合作,促進教師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無縫連接,真正實現農村小學教師教育一體化。
(一)提供相關政策支持
PDS模式改變了傳統的教師教育模式,把師范生職前培養的重心從大學轉移到中小學,對政府、社區、學校等多方角色重新進行了定義和調整,它涉及到機構、人員、資源等多方面,需要政府和學校出臺相關制度予以保障。首先,需要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在政策上給予支持,比如,在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協調下,由師范院校與小學根據各自的需求,進行自由協商和雙向選擇達成合作意向,從政策上確保PDS模式的順利開展。
其次,學校也需要出臺一些具體的制度,制度內容應涵蓋經費保障、教師參與PDS的相關責任與權利等方面,以爭取更多的教師參與到PDS中,并鼓勵參與者承擔新的角色和工作任務,確保他們在承擔更多工作任務的同時,能夠得到職稱(職務)晉升、課題申報、工作酬勞等方面的優待。
(二)搭建“校校合作”平臺
實踐證明,僅局限于師范院校內部,無法完成卓有成效的教師教育,我們可以從西方發達國家關于PDS模式的成功經驗看出,加強高校與小學的合作是促進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最佳途徑。
一方面,農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需要在理論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大多數教師愿意開展科研,卻不知從何下手,而目前的職后培訓存在參加培訓次數不足、培訓內容針對性不強、培訓方式較為單一和缺乏跟蹤指導等問題,似乎很難達到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大學有著較好的學科專業優勢和豐富的科研資源,大學的人才培養、師范生的實(見)習離不開中小學的支持,大學教師(研究者)需要深入基層進行研究和實驗。因此,為了從根本上促進農村小學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應建立師范院校與農村小學的“校校合作”機制,從而實現雙贏的目的。如要求高校科研項目研究團隊吸收一定數量的小學教師、為小學教師不定期舉辦各類專題講座等,從而打破目前校校合作僅停留在接收師范生實(見)習的現狀,拓寬合作范圍和提升合作層次。
(三)建立相關激勵機制
績效工資制度有利于消除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的弊端和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目前,有關績效工資改革的焦點集中在如何制定科學的考評和激勵機制上,教育部有關部門負責人指出:“義務教育學校實施績效工作是一項重大人事制度改革,關鍵是要建立激勵機制。”[3]因此,要真正實現教師教育一體化,提升教師專業素質,還需要建立農村小學教師考評體系和激勵機制。
作為一種專業性比較強的腦力勞動,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在“績”方面,但很難反映在“效”的方面。因此,我們應按照突出“績”與結合“效”的原則,制定出比較合理的績效工資制度。筆者認為,體現教師“績”的工資有崗位工資、職稱工資、職務工資、班主任工資、工齡工資、課時工資、生活補貼等,其考核與評定可依據定量的標準進行,如按照出勤率、班級人數、課時等進行打分。體現教師“效”的工作有教學成績、科研成果、同事印象、學生印象、家長印象等,這些方面應該以定性評價的方式進行考核。
根據教師考評結果,除了在物質上給予教師相應的待遇,還可以以縣為單位,建立城鄉教師流動制度。例如,對于平時工作表現不佳的城鎮教師,由主管部門將其安排到農村小學支教,讓其體驗到農村小學教師的不易,從而促進其端正態度,并根據其工作表現再確定是否調回城市小學任教。在農村小學教師層面,依據需要定期(如每三年)舉行農村教師轉為城市教師的考試,考試內容包括專業理論、教學技能、個人才藝等方面,安排考試成績優秀者到城市小學任教,從而促進其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Abdal-Haqq,I..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Weighing the evidence[M].Thousand Oaks,CA:Corwin Press,1998,53.
[2]LEE TEITEL.How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 Make a Difference:A Review of Research[M].Boston:NCATE,2001.
[3] 劉華蓉.實施績效工資關鍵是建立激勵機制[N].中國教育報,2009,12,4(1):1-2.
注:本文系2015年度廣西高校科學技術研究立項項目“基于PDS模式的農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編號:KY2015LX605)成果之一。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