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傳友
[摘 要] 人教版語文新教材經過重重審核,終于在全國推廣使用。這是課程改革經驗成果的最高展示,因為在教材編寫理念上充分體現了以生為本,大力關注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為國民語文教育帶來了新的希望和挑戰。從整個教材看,閱讀的1+X模式和講讀課、自讀課、拓展閱讀課三種課型的交互,直接指向學生的自主閱讀和閱讀技巧運用的提升。而在寫作上,則側重學生對生活細節的觀察與文學體裁知識的兼容并蓄,指導學生“寫什么”“怎么寫”,表現出目標明確、任務精準、技法得當、注重“立德樹人”等特點。
[關鍵詞] 新版語文教材;新理念;1+X閱讀模式;教學策略
新人教版語文教材是國民學習母語的范本,其對國民精神和素養的影響不言而喻。初中生處在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加之如今“智慧時代”網絡文化影響的大背景,母語教學能否堅持陣地,并形成行之有效的影響是急需研究的問題。歷經二十余年的素質教育和十余年的教育教學改革,學校的語文教育的確積累了一些經驗,比較突出的特點就是“以生為本”,重視“人的教育”。結合多年教學經驗,筆者對于新教材理念的認識和實踐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采用“人文主題”與“語文素養”雙線組織單元結構
翻看七年級上冊教材,第四單元改動最大,也最能體現語文教學中的“生命教學”的特點?!都o念白求恩》《植樹的牧羊人》與《誡子書》都是非常好的文章。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人生之舟”,選擇了關于人生的文章,題材豐富,引領學生對自己的人生進行規劃。
《紀念白求恩》是上世紀90年代的語文教材里出現的文章,為毛澤東所作,重在懷念白求恩其人,同時也展現了在抗日戰爭期間的國際友誼,高度贊美了白求恩的國際人道主義精神。結合這篇文章學習,學生的視野可以更加廣闊,體現了新教材編寫的國際視野。當然,所謂的國際視野并非是“崇洋媚外”,而是將人文情懷與歷史置于國際背景下?!吨矘涞哪裂蛉恕肥欠▏骷易尅讨Z的一篇小說,主要是宣揚環保理念,課文講述一個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無聞種樹的故事。面對當下環境污染日益嚴重,霧霾侵害人的生存環境,環境保護絕對不只是形而上的口號,而是要進行深入人心的教育。這些國際化和現代化的人文理念正融入課文里,通過潛移默化的教育,使學生能獲得人生的導航。
就單元的語文素養來說,編寫者側重默讀,選擇的文章相對較長,故事性也比較強。學生在前三個單元的朗讀訓練之下,在這個單元采用默讀與批注的方式,可以進一步深化理解。
二、以“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提升學生素養
閱讀與寫作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關鍵。新版教材在閱讀和寫作的編寫板塊都有了較大的變化。尤其是“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側重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和閱讀興趣。
首先,對初中的閱讀量進行了明確規定。在2011年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學生在初中三年閱讀名著的文字量是兩百萬字,而新教材要求的閱讀文字量則翻了一倍,為四百萬字。
其次,在閱讀形式上采用1+X的形式。畢竟課本的容量是有限的,且新教材的課文數量由原來的三十篇減至二十四篇,數量上的減少意味著拓展空間更大。比如在教授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之后,教師就可以印發《匆匆》《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散文,讓學生進行閱讀。學生通過閱讀課外的X篇,可以進一步深化自己的閱讀經驗。
再次,在課文教授方法上有巨大的改變。新教材改變了以前的“講讀課和自讀課”結合的模式,更有序地列出了目標。以《春》和《濟南的冬天》為例,這兩篇散文的語言是非常有特色的,尤其是擅用修辭來摹寫季節的景物,從而體現季節的特點。在課堂活動中,學生對語言品析的興趣濃厚,他們的發言多數都傾向于比喻、 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教師可以用朗讀的方式讓學生進入文本,體會修辭美和畫境美。在學習了兩篇課文之后,學生可以基本掌握朗讀和分析語言的技法。編者在此基礎上選了劉湛秋的《雨的四季》作為自讀課文,這篇文章的構思和情感都無須多講,而對四季的雨的賞析則是關鍵,學生必須把前文學習的知識運用到這篇自讀文章中。譬如在讀到“呼吸變得暢快,空氣里像有無數芳甜的果子,誘惑著鼻子和嘴唇”這句時,學生即刻聯想到《春》中的“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這兩處確實是異曲同工,都用了幻想和錯覺、通感,將春天清新的空氣帶來的收獲的美好與希望寫得淋漓盡致。
至于新教材突出強調的拓展閱讀,更體現了關注學生自主能力提升的理念?!懊喿x”和“課外古詩詞誦讀”被推向重要的位置。比如,學完了學期中段內容時,不僅有推薦的四首課外故事背誦,也有必讀名著《朝花夕拾》,同時還結合文本推薦了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和老舍先生的《駱駝祥子》,將本學期必讀的名著《朝花夕拾》《西游記》分段推薦,閱讀時間的分配非常合理?!叭耖喿x”是在當下閱讀風氣衰頹的背景下提出的高屋建瓴式的理念。莎士比亞說過:“不閱讀的民族,就像沒有陽光的土地。不閱讀的人,就像是沒有翅翼的鳥?!碑斚聡耖喿x興趣淡薄,對名著的忽視成為一種常態。教材編寫者將閱讀提升至首位,可謂解燃眉之急。
在舊版的教材編寫過程中,幾次細節修改著力在綜合性活動、口語交際與寫作,在第二次修訂之時,寫作的地位得到提高,但指向性依然不明確。新編語文教材側重“一課一得”,從寫作興趣到寫作技法,再到文體寫作,分門別類,目標明確?!稛釔凵睿瑹釔蹖懽鳌芬蕴嵘d趣為主;《學會記事》側重抓細節、講清楚事件;《寫人要抓住特點》側重人物的描寫,運用肖像、外貌、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等描寫突出人物特點;《思路要清晰》側重學生敘述的層次性,選材之后,如何結合“事、情、理”將文本寫得思路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則是詳略的體現,需要學生強化“言之有物”,圍繞中心敘述;《發揮聯想和想象》側重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每個單元的寫作訓練都是根據單元文章所定,體現寫作是對閱讀運用的理念。學生在學習了經典名篇之后,更應學以致用,將所學知識結合生活經驗,運用到寫作之中,這才是素養的內化。
三、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一課一得”的有效落實
語文教學本就是常學常新的技術活,更是具有人文情懷的執教者和學習者共同參與的綜合性活動。雖然沒有完美無缺的語文課堂,但語文教師追求完美的愿景是必須要有的。新教材給一線的語文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更展示了豐盈而開闊的語文視野。教師必須領悟新的理念,并致力開發多元的教學策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興趣,提升學生學習母語的素養和能力。切莫以考試代勞,把終極目標指向“人的教育”,而不是考試機器的培養。
新教材追求闊達。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進行“課前微課”活動,有助于提升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把課堂前的三分鐘交給學生,學生可以在充分的準備下,以“演講”“薦書”“品文”“講故事”“辯論”等方式進行微課,不僅使上臺的學生得到了鍛煉,作為聽眾的學生也掌握了更豐富的知識和信息。
在執教過程中,“打開”的策略至關重要。作為課堂的引領者,教師設計的問題必須指向打開學生思維的目標。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可能完全將自己的思想強加于學習者。比如,在學習《次北固山下》之初,教師必須明白小學階段語文詩歌教學著重在朗讀和背誦。學生只需要在反復誦讀的情況下,理解背誦全詩。到了初中,教師還要對詩歌的寫作技法和律詩相關知識進行介紹。
教師設計的問題對于學生進入文本相當重要。筆者在教授《次北固山下》這首詩時,先讓學生畫出“王灣”所處的位置,然后提出的疑問是“是什么引起了他的思鄉之情”。這個問題幾乎難倒了所有同學,學生紛紛說“客路”“大雁”“潮水”等,但最后學生還是越想越明白,“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中所蘊含的“時光飛逝”是游子常年漂泊后的思鄉之情的誘導。從課堂中,教師要擅長引導學生的思維過程,看到學生思維漸進的程度,從而進一步打開學生的語文視野和能力范圍。
對于寫作,教師教學的策略唯有如歐陽修所說,“別無它法,唯有多讀多作文,文法自精進”。現實教學中,寫作是一門運用閱讀經驗和生活經驗的技術活。間接和直接經驗是作文的基礎,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一課一得”的寫作技法指導也是很有必要的。許多學生看上去沒有寫作興趣,甚至討厭寫作,但這只是表象。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愿望,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表達個性和對生活看法的欲望更強。他們只是缺少一個相對自由的平臺。筆者要求學生每周撰寫一篇五百字左右的隨筆,很顯然,有些人會不情愿寫作。但如果教師能發現學生隨筆中的精華,并進行隨筆分享時,學生就會感受到表達的意義。因此,學生視寫作為任務的原因不在于寫不出,而是寫出了自己所想,卻無處分享,成為抽屜作文,這是他們所不情愿的。針對這種情況,筆者每周拿出一節課的時間,進行“隨筆分享”,學生可以自薦,亦可推薦他人佳作。就目前看,隨筆分享活動課,頗受學生喜愛。在分享之時,教師應及時指導寫作技法。
四、力求讓語言和活動成為語文課堂的精髓
傳統的語文教學顯然是負累過多,沒有完全貼近學生的真實心靈。漢語難學,世人皆知。學生從小開始學習母語,背負了很多東西。作為語文教師,確實應當想一想減負的舉措。在教改前期,初中語文課堂特別注重理解與感悟,透過文本感知語言及情感的魅力。筆者認為,語文教學的精髓在于語言和活動,教育教學要減負,就應該把煩瑣的機械練習和重復累贅的情感領悟放置到語言的錘煉和活動的組織中去,讓學生能真正地感受語言的魅力和語文的鮮活趣味。
畢竟,語文之首要應該在語言,抓住關鍵詞、句,就能培養學生在閱讀時關注語言品析,關注不同作者的不同表達,關注語文的真實內在。減負,不應該是減掉必要的東西,也就是說不是簡單地減去教學的內容,而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能學會分析語言的方法,養成關注語言內容、透析語言悟情感的能力。作為教師,在批改學生作文的時候可以發現,所有的文字都是在生活實踐之后寫下的至深印象。換句話說,也只有活動實踐,才能留給學生深刻的印象,才能激發學生的思考和創作。所以,語文課堂的活動開展是至關重要的。只要學生的思維動了起來,興趣來了,學習就不再是負擔了,就可以達到減負的最佳效果,因為一個人愿意去做的時候,就不會不堪重負了。
語文課堂的減負并非減去必要的課堂環節,而是要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學習力,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讓學生掌握舉一反三的語文學習方法。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做到心動、行動,每一堂語文課就在語言的品析和活動的開展中愉快而高效地度過。
毋庸置疑,在新教材的運用過程中,教師會碰到許多問題。比如,閱讀的細化如何落實,“講讀課文”與“自讀課文”的執教方法如何區分,學生的自主作業如何操作,諸如此類,亟待解決。不過,伴隨著新教材的實施,配套的作業本、考試形式都發生了一系列變化。浙江省教育廳所編撰的《作業本》就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課的作業分為課前板塊、課堂活動以及拓展閱讀板塊,涉及一些語文知識時,采用“知識窗”的方式展示理論知識。在考試機制方面,增設了持續的“閱讀競賽”“語文朗讀大賽”“中學生作文大賽”等活動。
教材不是圭臬,卻是教學的依據;學生不是冰冷的機器,而是擁有思維的個體;語文不僅是語言工具,更是人文素養的載體。人教版新教材在編寫的過程中,在內容上做了一些減法,在形式上做了一些有序的梳理,在理念上做到了緊跟時代,實現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統一。教師應尊重教材,尊重學生,尊重母語,以更為高效的教學,提升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朱光潛.談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4]初中語文課文分析集(二)[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