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壯新
【摘要】本文論述了語文課堂的提問策略,即要抓住教學重點提問,要聯系學生實際生活提問,提問時要選取新穎的角度,并應分清學生層次,面向全體學生。教師要注重營造民主的課堂氣氛,引領學生進行多角度的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順利實現語文教學目標,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語文 課堂提問 藝術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6A-0072-02
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過去“要學生學”變為“學生要學”,向課堂要質量,實現語文課堂高效教學,關鍵在于教師。筆者從事語文教學30多年,常在聽課時發現這樣的現象:教師在精心設計的課堂上提了很多問題,可是學生啟而不發,舉手發言的學生鳳毛麟角,出現“冷堂”現象;或點名學生發言,被叫到的學生大多是扭扭捏捏,“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種種事與愿違的課堂現狀,不能達到語文教師設計的預想效果。筆者認為這涉及到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的提問設計的藝術。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的問題過于膚淺或過于深奧,師生的“雙邊”活動就達不到最佳效果,教學效率自然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為使語文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提問時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抓住重點設計問題
初中語文每冊教科書中的范文均為名家名篇,值得我們去挖掘、品析、鑒賞。語文教師如能抓住一篇文章的關鍵詞、關鍵句,設計好問題,并設法讓學生弄懂該問題,學生對該作品的主題就會產生“豁然開朗”之感。語文教師應獨具匠心地備好文本,找出每篇文章的重點、難點、熱點,由此認真設計問題,巧妙提問,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產生渴望與追求,觸發他們思維的靈感,從而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蘇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孔乙己》這篇小說時,教師可抓住 “笑”字深度提問。這“笑”有顧客的笑、掌柜的笑、“我”的笑、小孩的笑,笑他臉上的傷痕、笑他偷竊、笑他被吊打、笑他落第、笑他迂腐……小說最后寫到,就在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坐著蒲包用手“走來”“溫一碗酒時”,掌柜和酒客仍然同平常一樣嘲笑、挖苦他,根本不把他的悲慘遭遇放在心上。這是何等的殘忍!沒有人性,把別人的痛苦、災難當作笑料。分析到此,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想一想為什么孔乙己身邊的人會對他這樣一個不幸者嘲笑取樂呢?他的結局最終會怎樣呢?”這樣理解小說結尾的“大約的確死了”的結局也就不難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孔乙己根本沒有出路,悲慘地死去是他最有可能的結局,也是他最好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人的悲劇不可避免,從而作品的主題得以凸顯。
只有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巧設問題,適時提問,課堂教學效率才會大大提高。
二、聯系生活提出問題
語文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教師要加強語文教學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從學生熟知、感興趣的生活實際出發,以生活實踐為依托,將生活經驗語文化,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也要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對語文產生親切感。聯系學生生活提問,能調動學生原有的體驗,幫助學生消化、理解問題。
教學蘇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棗核》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問題:“美籍華人一切都有了,一切都如意,為什么還覺得心里缺了點什么呢?”聽到這一問題,大部分學生小聲議論起來:“當然這樣寫了,中心是愛國嘛!”筆者追問:“那課文后面有一個細節,為什么他索要家鄉的棗核呢?”此時筆者環顧左右,從學生疑惑的眼神里,悟出他們對這一感情不僅不能理解、感到茫然,還產生懷疑,認為這一切都是為“中心”的需要而“設計”的。
教師如果此時不考慮學生的生活實際,硬搬教科書,求完成程序與任務,勢必會得出概念化、公式化的答案。我校大部分學生為內宿生,離家比較遠,有的還是來自偏僻鄉村的學生。筆者此時抓住這個契機,又從這樣的角度設計了一個問題:“同學們,父母每星期給你們內宿生多少零花錢?”學生答:“50—80元不等。”筆者說:“哎喲,這么多!那你們夠‘闊了,可以改善生活,加點菜,又可以買自己喜歡的小吃了。”這一問一答,一下子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問題有趣,大部分學生忍不住會心地笑了起來。學生笑過之后,筆者突然話鋒一轉:“在這里又有菜加,又能和同學玩,學校又有豐富的活動,可是為什么有的同學特別是女同學還哭鼻子想家呀?”
引導到這一步,筆者水到渠成地歸納出:“物質財富再豐厚都不能替代親情。”在學生的默許聲中,筆者進行總結:“這位美籍華人不是故意做作,還的確是缺了點什么。生活在異國他鄉,吃穿不愁,物質條件非常好,兒女又有出息,他缺什么?缺棗核。棗核來自故國家園,是帶有生命力的種子,能寄托作者的思鄉之情……”
三、角度新穎巧設問題
初中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強,但心智不是很成熟。語文教師如果照本宣科、老調重彈,提出的問題平淡無奇、生硬乏味,學生學習的熱情和互動參與的積極性就會銳減,甚至出現“冷堂”狀況。因此,教師不僅要熟悉教材,更要靈活巧妙地轉換提問的角度與提問的方式,盡可能貼近學生生活,善于激趣。
對于蘇教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甜甜的泥土》這篇小小說,一般教師的教學思路是分析小說的情節,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幾個階段提出問題。而筆者在教學時一反常規,找到一個新穎的角度切入:“假如把這篇小說拍成一部微型電視劇,你認為拍幾集比較合適?哪集情節應重點展現?哪些情節應用特寫鏡頭?景物應怎么襯托?”這樣學生在當“編輯”與“導演”的過程中,無形中理解了小說的情節、主題,感受到了離異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愛的愿望。
又如,在教學《驛路梨花》這篇課文時,在討論“小茅屋的主人是誰”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現在寫好了一封感謝信,讓我們的同學送去給電視臺(或電臺)感謝主人,但落款沒有寫,由你去填,該寫誰呢?”這樣的提問,學生絕對不會感到膩煩,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又拉近了學生與語文學習間的心理距離,避免了生硬的說教,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而又新穎有趣。
四、面向全體選擇問題
現在的語文課堂,特別是一些展示課、優質課、匯報課,上課老師為了不使課堂提問出現冷場,影響效果,一堂課下來,提問的面很窄,總是幾個面孔,選的回答對象均為聲音洪亮、表達清楚、表情自然的學優生,并把這些學生安插在教室不同的位置。表面上,這節課很成功,氣氛熱烈,回答準確。殊不知,這樣的提問是照顧少數學優生,而忽視了其他學生。這樣的作秀形式得不償失,只會挫傷大部分學生的自尊心,出現更大的兩極分化,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標很難達到。
因此,教師的“問”一定要照顧到全體學生,內容要有梯度和層次。俗話說:“見什么人,講什么話,上什么山,唱什么歌。”此話對語文課堂仍然適用。課堂上,對主題的挖掘、人物形象的分析、細節的鑒賞可多問學優生,讓這部分學生咀之有勁,品之有味,讓他們吃得好、吃得飽,消化得了。如教學《孔乙己》這篇小說,學生分析了細節,明確了對周圍的人“笑”的動機后,教師可提問:“生活在孔乙己周圍的人本來就這么冷酷無情,這么沒有人性嗎?透過這環境你悟出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通過探究這一問題挖掘出社會制度這一根源。相反,對一些表面的淺顯問題,要多問中等生與后進生,也讓他們有話可說,感到老師心中有他的位置,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參與課堂活動的信心。
總之,語文課堂的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教學策略,更是一門教學藝術,值得廣大語文教師孜孜不倦地探索。教師要設計出緊扣教學重點、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問題并適時提出,營造民主的課堂氣氛,引領學生進行多角度的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這樣,語文教學的目標才能實現,課堂教學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