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瑞芳
摘 要:隨著初中信息技術課程的不斷推進,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成為了初中信息技術課的總體目標,作為信息技術課的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用新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去培養、教育好學生。所以教師如何教、學生怎樣學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的。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教育
在初中信息技術現版教材中含概了最常用的軟件:Windows操作系統、Office辦公軟件、還有用于圖像處理的Photoshop、動畫制作的Flash以及用于網絡漫游的Internet等信息技術軟件,內容是相當豐富的。結合教學實際,就如何上好初中信息技術課談幾點我的心得體會。
一、要吃透教材,充分掌握各個軟件教與學的特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信息技術課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主。自主學習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通過獨立分析、探索、實踐以實現學習目標。這就要求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中改變以前的教學模式,把握好教材的教學宗旨。首先吃透教材,在備課過程中,我對課本中Word、Excel等多個軟件逐一對比操作,對使用過程中自己發現的問題和預見學生會出現的問題逐一記錄下來。在課上,以對比的方式引導學生尋找出各個軟件操作之間的異同,從而進行知識的遷移就會事半功倍,并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及時指導。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能力,對每個軟件只介紹部分主要功能,其余的放手由學生自己去大膽探索應用。任務布置得靈活,學生們做出的作品比書本或教師要求的更好,這就開發了學生的潛能。由原來的教學生“學會”使用各個軟件變成教學生“會學”,會探索各軟件中包含的各項功能,這樣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學習知識更主動了,興趣也更濃了,養成這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對學生今后學習、生活終身受益。
二、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用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要上好信息技術課,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前提。它需要教師用愛來構建,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教師對學生要愛,并能夠讓學生感受到這種愛。有人說,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對于學生來說,親其師則信其道。面對學生脆弱而不成熟的自我觀念,教師的態度、情緒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二是教師必須精心安排每一節課的內容,讓這種愛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教師要研究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并善于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體察學生的心理處境,關心學生學習的細微變化和點滴進步,只有讓學生樂于接受我們的教育,才能增強教育的實效性。
2.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場所,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也不是學生疲于應對令人眼花繚亂的各式活動,而是學生在寬松自主的課堂氣氛中,集中精力地思考、平心靜氣地實踐。一是課前精心設計教學內容,二是在課堂上把大量的時間還給學生,三是在學生實踐過程中盡量避免反復切屏和喋喋不休的講解,把安靜的空間還給學生。在進行Word單元的教學時,每節課前,我都會把學習目標、實踐任務、操作提示分別制作成Word文檔,和素材一起下發給學生。課堂教學中只是把學生操作過程中存在的共性的問題和學生一起討論、梳理,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學習知識、形成技能、最終能舉一反三,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對學生的興趣感興趣
俗話說的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專注、熱忱地投身于某事或某物,這就是興趣。在課堂上,伴隨興趣而來的是專心致志、勤奮努力、遵守紀律、創意無限和學有所獲。激發學習動機就是讓學生做他們感興趣的事,也就是說,教師要將教學內容融入學生的興趣中。只有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感興趣,學習才會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雖然,許多學生喜歡信息技術課,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在QQ、游戲和音樂上。因而應該增強對學的感官刺激,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實現有效的教學。例如在給Word單元的內容創設教學情境時,學校正好在組建興趣小組,就以這個生活事例為素材,讓學生制作“興趣小組招新海報”,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和動機,引起積極的思維,達到有效教學。
三、精心設計,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
1.任務驅動教學
為提高教學效果,教學中可采用“任務驅動教學”,即每一節課都有一個明確、具體的任務,能用信息技術的知識解決一個實際問題,使學生能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獲得知識、掌握技能、提高學習積極性。一個任務完成了,目標達到了,不斷產生新任務和新目標。例如:在Word軟件各種操作的學習中,學生會在Word文檔中錄入文字了,教師接著就要提出新的問題:怎樣進行文本設置、如何插入圖片、自選圖形、藝術字等。隨著一個個任務的完成,學生將不斷體會到使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樂趣,提高信息素養。
2.分層教學
初中學生“信息技術學科知識水平差異較大,課難上”是很多學校在開展學科教學中面臨的難題,而有效的解決方法是進行分層教學。在開始進行新一類內容的教學時,先進行一個小調查或小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對學生進行分層,對教學目標、實踐任務進行分層,基礎薄弱的學生按教材由易到難,逐步了解和掌握教學目標、完成基礎任務;對操作熟練的學生,在完成基礎任務后,根據他們的興趣安排拓展任務;還可以讓有一定基礎的學生當小老師,既縮小了學生層次上的差異,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交流、團結協作的精神。
3.建構生活模型
學習的目的是為生活服務的。能把學習的東西融入熟悉的生活,或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對學生來說,學的又快、效果又好。在新課的導入中,能否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是使學生產生學習動機的重要開端。為此,在處理Word中用圖片作背景、文本框的應用時,我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由“過圣誕、元旦、春節等節日時,送賀卡”作為情境導入。不僅通過學生手工制作的“紙質賀卡”和教師播放的“電子賀卡”來對比,還就兩種賀卡的送達方式來分析,引導學生認識“信息技術”可以豐富生活,提高效率,進而激發其對新知識的學習熱情。
此外,在教學中,我還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他們在小組中和班級里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積極創新,努力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