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宜瓊
【摘 要】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觀察和實驗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科學的實驗方法。同時也能發展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以及團結協作精神。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做好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是教學成功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演示實驗 分組實驗 生活中的物理 問題意識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29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實驗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就要從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出發,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興趣和科學探索精神的習慣,就需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而教學中注重科學探究實驗,是實現學習方式多樣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以物理知識和技能為載體,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這就要求改變過去以書本為主、以實驗為輔的傳統教學模式,而教師應該做好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有時也需將二者結合起來,真正實現多樣化的實驗教學方式。
當然,學生在剛剛學物理的時候,我們一方面要控制好科學探究的操作難度和思維難度,又要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可以進行科學探究的因素。比如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第三章二節中《物態變化》,傳統的教學是以學科的知識為核心的。一般都是通過教師做演示實驗,根據實驗現象再講解晶體熔化和凝固的條件以及過程特征。
而按照新的教育理念,我們應該以熔化和凝固知識的內容為載體,引導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生能完成部分就讓他們分組完成或獨立完成,不能完成的由老師來演示。因此不能只將教學的重點放在熔化和凝固的規律本身上,更應該注重學生對凝固和熔化過程的經歷和體驗上。
首先應該從學生熟悉的事例出發,如“水結成冰、冰融化成水”這樣的典型事例引出熔化和凝固這種現象;然后結合事例引導學生猜想熔化和凝固的條件,然后讓學生自己探究熔化和凝固的條件。猜想不是瞎想,應該讓學生根據教材中所給的事例和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猜想或者對一些可能性做出假設。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猜想做出記錄,以便在驗證之后和開始時猜想情況進行對比,這也是一種學習。有了猜想之后就要進行驗證,看猜想是否正確。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出實驗方案,用什么方案進行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并組織學生對設計方案進行交流。
由于學生剛剛開始學物理,教師應根據探究的方案進行較多的指導,在學生交流方案的基礎之上教師要進行適當的評價、歸納和總結。這種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去思考研究方法、設計研究方案來交流研討探究的過程,既可以強化學生對探究過程的體驗,也可以鞏固他們對知識技能的掌握,訓練學生的表述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可見注重科學探究的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區別主要是在于不僅注重探究的結果,同時也注重學生參與實驗探究的過程體驗,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作用。使學生的創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思維能力都能得到鍛煉和提高。
二、實驗教學過程的設計應突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新課程教材注重到了在每章、每節的開始盡量以學生日常生活中見到的事物或現象引入,引發學生的共鳴、激發他們的興趣,逐步引導學生探究事物或現象背后隱藏的本質規律。因此我們的實驗教學設計也應力爭從學生熟悉的事例出發,這樣既拉近了教學內容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關注生活、關心社會的科學情感。
比如在學《汽化和液化》時,可以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日常生活當中的實例(比如曬衣服的問題)出發,認識到一種具體物質——水的物態變化過程。“水從衣服上跑掉了。”從這樣一個學生很熟悉的生活現象中來認識汽化現象就較容易了。再讓學生通過酒精蒸發的小實驗來強化對汽化的認識,使他們感到物理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物理知識在實際當中是很有用的。因此我們可以從一些生活中的具體實例出發來引入所要研究的內容并通過對物理知識的學習來解決這些相應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到物理既好學,又有趣,實驗也具有可操作性。
三、根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實驗教學中,開展多種方式的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新課程標準把“過程與方法”作為課程目標之一,與“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并列,強調學生在參與科學探究過程中的體驗和對科學研究方法的感受。因此物理教學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知識內容本身,而應結合學校的物質條件和學生的興趣、能力水平,開發多種多樣的探究實踐活動,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實踐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一方面應注意保護學生的這種問題意識,另一方面還要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能力水平積極地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一些專題研究。
在進行專題研究的過程當中,教師應該自始至終積極參與到學生之中。在研究方案的確定、如何查找資料、安全操作措施的防范等等方面給學生具體的指導和幫助。比如在學習了光的折射現象之后,學生會產生這樣的問題:“1.對于不同的介質對光的折射是否相同?2.清晨看到日出的時候太陽是在地平線以上還是在地平線以下?3.海市蜃樓這種壯觀的場面是怎樣形成的?”對于這樣的一些問題學生常常會表現出較強的探究欲望,為此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專題的探究。使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學到聽老師講課無法學到的知識。
通過這些小技巧,把動手實驗的機會盡可能地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中心,這樣既提高了學生自主動手的能力,又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讓物理實驗課堂漸漸成了“敢說、敢做、能說、能做”的學生爭相追逐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