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海霞
【摘要】寫作是一種心理認知活動,直接反映了學生的語言能力。但是在中小學,寫作卻是令人頭疼的“老大難”,學生的寫作能力普遍不強。弄清影響學生寫作的因素是培養寫作能力的關鍵。國內關于寫作心理的論文資料浩如煙海,本文從寫作的影響因素這一角度,對前人在這方面做的研究進行整理、歸納,以期能為中小學的寫作教學提供些許幫助。
【關鍵詞】寫作心理 影響因素 研究述評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寫作心理研究表現出兩種主流觀點,一是能力取向的觀點,二是過程取向的觀點。前者把寫作看成能力的體現,后者把寫作看成是信息加工過程和問題解決過程。本文主要以第二種觀點為指導,從發生在寫作過程中,并與寫作過程密切相關的因素這一視角,將前人公開發表過的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梳理、總結,并就相關研究闡述自己的觀點,進行簡要的評價。
一、外部因素研究
劉如平通過在小學三、四、六年級進行實證研究發現,對于小學三、四、六年級的學生而言,年齡差異是造成他們作文質量差異的最主要原因。伍新春運用心理模擬法創立了寫作構思活動模式,通過在小學四、六年級的實驗得出了相同的結論。學生寫作水平是受學生寫作構思策略影響的,如果教師能根據寫作構思活動模式對小學高年級學生進行寫作構思策略的培訓,就能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劉淼和張必隱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作文方式決定前計劃用時,不同的作文方式對前計劃用時的要求存在明顯差異。書面作文和口頭作文相比,所用的前計劃時間要少。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前計劃時間長的作文質量明顯優于前計劃時間短的作文質量。
二、學生心理因素研究
(一)厭倦心理,
張玲從寫作準備階段、行文階段、評改階段等環節詳細分析了學生產生厭倦心理的原因,并就每個環節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建議。她認為學生之所以會產生寫作的厭倦心理,既與教師的寫作教學方式不當有關,又與學生自身沒有端正寫作態度有關。因而要消除學生的寫作厭倦心理,也要從這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教師的寫作教學方式不能忽視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不要把寫作題目規定得過死,要為學生的寫作提供自由發揮的廣闊空間;另一方面,盡管學生心理、思想上不成熟,對寫作可能會有偏見,教師也應通過鼓勵性的評價,增強學生對寫作的信心,逐步扭轉學生對寫作的看法。
葉亞敏提出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是驅除厭倦心理最好的辦法。首先要培養學生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善于從身邊的點滴小事中挖掘寫作素材;其次,教師積極參與實踐,以自己的言傳身教告訴學生習作是種樂趣;最后,在作文講評階段要盡量給學生積極的反饋,讓學生擁有成功的體驗以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李勤認為千篇一律的作文套路是讓學生提不起興趣的原因之一。寫母愛的文章一定會寫我生病發著高燒,母親半夜背我去醫院;寫老師敬業往往會寫老師生病了也依然堅守在課堂,不讓學生落下一節課;寫好人好事常常會寫在公交車上給老奶奶讓座……再加上作文題目往往是由教師規定的命題作文,當學生面臨一些他們沒有經歷、感悟的題目時,學生往往會無話可寫。如果學生長期處在這樣的寫作課堂上,自然就會產生厭倦心理。
(二)畏懼心理
張婉珍認為學生對寫作的畏懼主要是畏于沒東西寫,畏于沒有信心。現在的學生每天往返于學校和各種培訓班之間,根本沒有多余的時間去觀察、體驗生活,導致他們對社會的洞察力不強,因此一到作文課時便只能搜腸刮肚、像擠牙膏一樣。老師在進行作文點評時都是以優秀作文為范例,甚至以滿分作文為講評的參考,這在無形之中就對那些作文寫得不太好的學生施加了壓力,在這種鮮明的對比下,他們只會更加自卑,喪失寫作的信心。向莉認為許多學生提起寫作便會緊張、忐忑不安,這種心理狀態也使寫作成了他們的一種負擔。盡管有些同學非常想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但囿于自己的基礎功底太差,所以隨時處在各種擔心之中,擔心自己寫的作文不好遭到老師的點名批評,同學的無情嘲笑、奚落,父母的訓斥……
三、評價與展望
國內過程取向的寫作心理學致力于解決目前中小學作文教學存在的普遍難題,通過實證研究和理論分析的方法,對影響中小學生寫作的外部因素和學生內部心理因素都進行了探討,并取得了長足進步。這不僅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和水平有所幫助,而且對教師從哪些方面改進寫作教學也提供了有價值的啟發。但是目前進行寫作心理研究的多是碩士、博士研究生或是一線的中小學教師,他們沒有專業的心理學背景,在研究中缺乏心理學專業理論框架的支撐。此外,大多數關于寫作影響因素的研究都是針對語文、英語的,缺乏對學科整體的寫作進行研究。導致影響寫作的普遍性、一般性規律和因素難以被發現。寫作活動的復雜性,決定了其必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既有顯性因素的作用,又有隱性因素的作用。而目前關于影響因素方面的研究多是孤立的,沒有關注多種因素的交互影響。
總結以上問題,未來寫作的影響因素這一研究主題的努力方向應該是既要揭示影響學生寫作的內部心理因素,也應關注外部環境對學生寫作狀態的交互影響。讓更多心理學方面的專業人士參與寫作心理的研究,從而為寫作心理研究提供更多專業的理論支持與指導,增加研究的科學性、合理性。將寫作心理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進行研究分析,增強寫作心理的普遍適用性,加深對寫作心理的整體把握,而不是將其按學科分類,進行學科心理寫作研究。加快寫作心理研究成果的實踐轉化,這樣既可以在課堂實踐中檢驗理論研究的科學性,又能幫助學生提高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周泓. 近二十年國內寫作心理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2003(4):690-693
[2]劉如平. 初稿階段不同要求和不同支持對小學生作文質量的影響初探[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3,(1):71-76
[3]伍新春.小學四年級學生寫作構思技能培養的實驗研究[J].心理科學,2001(1):42-45.
[4]劉淼,張必隱.作文前計劃的時間因素對前計劃效應的影響[J].心理學報,2000,(1):70-74
[5]張玲.初中生寫作厭倦心理及對策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1—36
[6]葉亞敏.從“心”開始,讓筆不再沉重[J].教育研究,2011(6):91
[7]李勤.中學生作文心理探微[D].華中師范大學,2004: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