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偉毅
【摘 要】二十世紀,我國智力智商教育研究,取得了許多成功的經驗,但對情感情商等非智力因素在教學中的作用有待研究。教師對學生真誠的愛護,學生會把對教師的敬佩,感激之情,轉移并投射到他所教語文學科上去,這樣就能促進學生的智力發展,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以情激情 以情促教 以情促記 以效促情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97
對小學語文教學情感作用進行深入探索,發現“感情投入”及情感力量在教學中有多重作用。我國有一句的古話,叫“愛屋及烏”。它是指一個人對另一個愛得很深,對他經常使用的東西亦會喜歡,這是情感的“遷移”功能,是一個普遍情感現象。我國教育名著《禮記》指出的“親其師而信其道”,便是“情感遷移”效應這一作用的精辟總結。“親其師”,是因為老師尊重我的人格,保護我的自尊心,賞識我,知我苦樂,有融洽的師生關系,所以我“信其道”。
一、利用情感“以情激情”
首先利用情感的遷移作用。我們小學語文老師要有顆炙熱的愛心,去培養學生對學習的情感,熱愛學生,尊重其人格,與學生心靈建立和諧情感,縮短心理距離,學生對語文老師的情感,會遷移到與老師所教學科上去。可是,教學實踐中有不少傷感情的例子,由于教師教育語言簡單粗暴,損傷學生的人格與自尊,從而傷害了學生情感,引起師生關系嚴重對立,使學生強烈逆反心理,敵視對抗情緒難以消解,雖是好好的課,學生也不愿聽,這恰好從反面說明與學生建立情感的重要性。從大量優秀教師成功案例可知,他們不僅認真上課,而且都十分注重課外的師生交往,重視師生之間的“情感投資”,都收到了顯著的“情感反饋”效果。有人卻認不清“賞識教育”、“激勵教育”、“揚長教育”在學生心靈激發出的巨大力量,相反,把對學生的物質獎勵譏之為施“籠絡人心”、“小恩小惠”,有失老師的尊嚴。須知欣賞、鼓勵,都是對學生渴望自信,渴望進步的無形精神生命賜予一種呵護。
二、利用情感“以情促教”
心理學證明:人們都是伴隨著愉悅心情在接受別人的知識、思想、觀點,厭煩時則拒絕之。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偉大真理。教學活動與一般的認識活動不同,它要求學生在較短時間里獲取較多的信息,若教學缺少情趣,學生心理容易疲倦,效率低下。學習時,老師來“填鴨”,考試時學生似“烤鴨”,三年五載,學生成“板鴨”,心理厭學,更甚者逃學、棄學。教育者用“愉快教育”形式,用聲情并茂的講述,喚醒了學生內心沉淀的情感,用熱情去融化學生對學習的冷漠,我們的教育教學就會輕松容易得多了。運用現代多媒體,如互聯網上圖文并茂的豐富信息,充實小學語文課文形象,使之五光十色,斑斕絢麗,以此激發小學語文學習情感,為教學開辟了一條非智力因素通道,用以提升智力水平。國內外教育專家早已推崇。前蘇聯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地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展。”美育的本質就是能強化情感的力量。因此,學習中多制造愉悅,就是制造學習成功的基礎。
三、利用情感“以情促記”
提高語文學習的記憶力是閱讀的共同需求。當今,有很多人運用趣味記憶,如奇特聯想記憶,對數據的諧音記憶,望文生義記憶,順口溜記憶法(音韻美)等,化枯燥為趣味,化腐朽為神奇,產生了很好的學習效果,這種方式吸引人學習。魯迅說:“那些情緒性的東西,它們也許哄騙我一生,使我時時反顧(回憶)它們,然而我現在只記得是這樣子。”情感記憶,有著一種不可言傳的神秘情感力量。想一想相聲、小品為什么吸引人,是什么的魅力令人過耳難忘?我們教育者將這一原理恰當運用,對教學內容進行特殊的藝術化情感“包裝”處理,那產生的學習記憶效果,將是事半功倍。語文老師要善于向傳統教育“借”智慧,傳統韻文背記朗朗上口,就是運用了漢字韻律的美產生的情感力量。
四、利用情感“以效促情”
“效”指一次次小的成效與收獲,它可以強化情感體驗,亦可增強學習動力。成效的喜悅會引起人的興趣,興趣又會推動人再去努力。一次次的失敗體驗必定會使人很快放棄目標,再沒有做下去的興致。三百六十行,有誰選擇他們干不了的行業去做呢?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因材施教,對不同學生設置低、中、高不同難度的問題、習題,讓他們都能通過一定的努力順利完成,實實在在的體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與自信,喚回學生做人的自尊感,學習興趣自然就能得到強化。
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同志這方面有可借鑒的好經驗。他教不會作文的學生,第一次只寫一句話,第二次寫兩句話,第五次寫五句話。學生終于在無壓力中學會了寫作文。著名的教育家就是這樣注重細節上的情感苦樂體驗,何等小心翼翼,慎小慎微。
可是,我們語文作文的啟蒙教學,很多時候,初期或以后,幾次作文寫不好,學生被語文老師批得抬不起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的作文恐懼心理癥結從此形成。這是在讓學生積累失敗,積累失望,積累自卑,積累恐怖,積累煩惱,積累厭學啊,這樣摧殘其身心,過莫大焉。
五、情感力量的科學原理
科學家研究發現:愉悅的情感來自于大腦的獎賞中心,對此處給以溫和電擊,老鼠會進入癡迷狀態。置老鼠于斯金納箱內,它只要壓動一杠桿,微量電流便會給它大腦帶來快樂,老鼠為了漫足自己的愉快感,竟然在一小時內按壓約7000次杠桿,直到精疲力竭。還發現傳遞愉悅情感的化學遞質叫多巴胺,其作用是“獎勵”動物與人類做有關利于生存的事。人和動物生理上是相通的,學生學習時能獲得愉快感,他們學起來也會不知疲倦。這就是“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的神奇原理。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情感體驗,不讓貪吃、吸煙、喝酒等麻醉性飲料,以及男女情欲、吸毒等不良情感體驗擾亂、占據、分流大腦學習的情感能量,若做到這樣,我們的教育就會獲得極大成功。由上也可知,情感動力是產生于健康的生命體中,鍛煉堅強的體魄是多么重要。
情感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諸多的規律與作用,可以達到語文教學的最優化效果。我們應記住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的成功經驗:“良好的教學效果一小半取決于智力因素,一半多決定于情感為主的非智力因素”。在當今信息時代,讓我們遠離枯燥乏味,照本宣科的“經師”,讓我們呼喚著一批批有情感豐富,情操高尚的“人師”,去開拓語文情感教育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