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彬
想像是思維運動之關鍵,可以將觀察、思維和想像串成一條永不枯竭的創造之河。愛因斯坦的一句“想像比知識更重要。”道出了永恒的真理。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科學合理運用藝術的模糊性、偶然性、通感性和建構性原理進行教學,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將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引用藝術的模糊性原理,豐富學生的想像力
許多藝術家認為:世界圖像在本質上是一幅模糊的圖景,正是這種模糊性,才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想像。在教學蘇少版色彩冷暖色感一課時,讓學生都閉上眼睛,帶他們去參觀兩個奇特的:“大廳”,當學生聽說去參觀時很高興,卻要閉上眼睛,就奇怪了,看不到怎么參觀呀?我把學生帶入并不存在的第一個“大廳”時,他們都急了,我們沒有動,怎么就到了呢?好奇使他們都豎起耳朵,我告訴學生這里的屋頂和墻壁都是藍色的,地板也是藍色的,還有藍色的燈光,想想!有什么感覺?出來了,再進入第二個“大廳”擺設是一樣的,只是屋頂、墻壁和燈光換成了紅色,再想想!是什么感覺?參觀出來,個個都像做夢一樣,我不失時機的讓學生把剛才的感覺都寫下來。于是,第一大廳的答案是:清靜、涼爽、恐怖、冷……第二大廳的答案是:舒服、喜氣、很悶、熱……再啟發學生從藍色又想到了什么?(藍藍的天空、蔚藍的大海、清靜的河水、蒼茫的夜色)。從紅色你又聯想到了什么?(鮮艷的紅旗、熊熊的火焰、紅紅的蘋果、紅色的汽車)。這時教師再集中,藍色類的色彩給人寒冷、沉靜的聯想,稱之為冷色。紅色類的色彩,使人想到太陽、火光,給人熱烈、溫暖的感覺,故稱之為暖色。色彩的冷暖感覺是人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由聯想而形成的。學生憑借一些模糊因素來聯系,這就促使學生積極的聯想,及大調動了學生的想像,創造了豐富的有感情的色彩形象。
二、運用藝術的偶然性原理,激發學生的想像力
讓學生從一些偶然性的、抽像的形態出發展開學生的想像,可以調動學生想像的積極性,從而創造出美妙的畫面。在教學小學美術《鞋的聯想》這一課教學時,教師給每一位同學發一張作業紙,紙上是一雙雙任意式樣的鞋,布鞋、皮鞋、運動鞋、涼鞋……應有盡有,各不相同。當學生初拿到作業紙時,卻流露出大惑不解的神色。可是,他們看到老師把一雙涼鞋,逐步畫成一艘在海上劈波斬浪航行的輪船時。作業紙上的鞋在他們眼里也開始慢慢變化起來。他們一會兒把紙橫著看看,又一會兒把紙豎著看看,他們終于從那沒有含義的鞋子上發現了,似乎這鞋有點像個什么東西,但又不全像。作業要求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紙上的鞋子,完成一幅圖畫,并命題。當然,全班沒有兩幅相同的作業,許多同學利用色彩與外形進行巧妙的結合,構成了許多生動的圖像。如搖籃、飛艇、汽車……通過一些偶然性的具形物的聯想,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創造火花。
三、利用藝術的通感性原理,開拓學生的想像力
在審美活動中常發生聽覺、視覺等多種感覺相互溝通,相互轉化的現象,這是因為通感這座橋梁在起作用,它使人們借助一種感覺溝通另一種感覺。在繪畫教學中,利用通感這一特殊的橋梁,采用聽音樂想像畫、聽故事想像畫、讀詩歌想像畫等方式,使學生的聽覺、視覺相互溝通,拓展學生的想像力。在教學小學美術蘇少版故事畫一課時,找一段《小松鼠采訪》的故事錄音,播放給學生聽。故事講的是一個夜幕降臨的時候,在池塘邊的大草坪上,蟋蟀正舉行獨奏音樂會,小松鼠向它采訪的事。教師略加點撥以后,啟發學生想像,你看到過記者采訪嗎?小松鼠采訪又是怎樣的鏡頭呢?由于把故事帶進了課堂,學生興趣很高,有的畫小松鼠在舞臺后采訪場面;有的畫森林音樂會的場面;有的畫小松鼠身背錄像機對正在進行獨奏的蟋蟀采訪的場景……各種各樣的想法,隨著思維的擴散,把小松鼠當成了人,當成了小記者,伴隨著故事情節的聯想作畫,所創造出來帶有生命力的小松鼠、蟋蟀等形象,加之池塘、草坪、月亮、樹木等背景的襯托,一幅幅富有創意的畫應運而生,畫面呈現出兒童的天真。由于視覺、聽覺的相互轉化,開拓了孩子們的想像空間。
四、采用藝術的建構性原理,創新學生的想像力
構成被現代設計藝術廣泛運用,它憑借自然或抽像的形態體現出具有時代感的形式美。在教學剪、拼、貼畫過程中,采用類似七巧板的構建原理,把平面構成引到教學中來,讓學生按自己的想像自由地發揮,把自然美轉化為藝術美。創造出奇妙、新穎的形象和形態。在教學小學美術蘇少版第五冊《分分合合》一課時,我一開始展示出一幅用方形切割,方位構成的“青蛙”圖,學生首先對“青蛙”的奇特形態表現出新奇感。而這時教師并沒有立即分析作品的構成原理和制作方法,而是讓學生對“青蛙”的形象、形態、表情加以描繪,致使學生情緒高漲。“你們誰會做?”教師開始發問。“會做!”幾乎是全體學生。“我們會做,沒有他好!”……其中一些學生沉不住氣了說:“誰說的?”教師反問:“那么,誰能分析一下它是怎樣做成的!”學生們立即爭著發言。發表自己的見解,甚至互相爭議,提出四、五種不同的切割方法。學生們開始由“好玩”、“有意思”轉變為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教師對學生爭議不作簡單結論,而是積極參與討論,并啟發誘導學生的思路逐漸接近構成原理,讓學生自己找答案。
通過教學的實踐,我得到一些啟示,在美術教學中,準確領會教材的內容,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創造性地運用藝術的模糊性、通感性、偶然性和建構性原理。進行美術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想像力以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建湖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