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琴
【摘 要】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如何加強傳統文化教學?本文從加強傳統文化的認識,拓展地域傳統文化教學,積極開展傳統文化活動等幾個方面談了一些方法和措施。
【關鍵詞】傳統文化 文化認知 地域文化 文化活動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159
在高二思想政治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教學占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如何結合課本教學,拓展本章節教學內容,讓學生更好的學習、把握本章節內容,從而真正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優越性,進而傳承和發揚創新中華傳統文化呢?
一、加強傳統文化的認識
中華傳統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作為比較抽象的內容,學習感知和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我們不妨舉一些具體的實例來加強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感知程度。除了課本提到的一些比較抽象的概念,具體來說,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還有就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再具體點說,我們還可以說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后語等等。
中華傳統文化并不是像我們一些學生理解那樣是抽象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傳統文化是融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比如比較突出的節日文化。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后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我們國家為了增加全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把原來不屬于法定節假日的端午節和清明節規定為全國法定節假日,也算是增加全民傳統文化教育和認知程度的一項重要舉措。
當然,除了通過這些比較容易為學生所認知的文化形態來增加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之外,我們還應該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一些歸納和梳理,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一個比較深入的認識。比如幫助學生歸納和梳理: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這個思想體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二是兼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兼容等,三是經世致用之學,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強調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等。
二、拓展地域傳統文化教學
為了更好的讓學生感知、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我們一定要注重拓展學生地域文化的意識,這也是由文化的地域屬性決定的。文化本身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作為一名中學生,要想增進一定的文化涵養,使作文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鮮明的個性特征,就必須了解、學習乃至研究地域文化,這樣,我們無論是說話還是寫作,才有可能出口成章、言之有物,滔滔不絕、言之有序,引經據典、言之有據,聲情并茂、言之有情。作為時代生活在貴州省銅仁市的廣大學子來說,我們可以拓展一下銅仁地域文化的一些知識、表現、傳承和發展。銅仁地域文化就是指發生在銅仁這一特定地域的歷史事件、歷史遺跡、歷史人物、傳統生產工具、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與習慣、風情民俗、服飾、民居、建筑風格、傳統文藝形式、歌舞戲劇、宗教信仰,非物質文化遺產,甚至自然景觀、自然資源等,這些都是很好的可供開發利用的地域文化資源。
具體來說,銅仁的地域文化還是很多的,比如歷史事件有木黃會師,歷史遺跡有周逸群故居,川主宮,歷史名人有鄺繼勛、楊芳、嚴寅亮等。這里重點說一下銅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縱覽黔東大地,玉屏簫笛、德江儺戲、思南花燈戲、碧江賽龍舟、石阡毛龍及木偶戲、說春等,越來越多列入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銅仁這片土地上熠熠生輝。為傳承保護好先輩留下的珍貴遺產,2005年8月,銅仁啟動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歷經3年時間,全市確認普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875件,涵蓋16個門類,共1118項,資源存量第一次有了系統詳盡的文字圖片和音像記錄。如今,全市有7項國家級和34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1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見證了我們的祖先從蠻荒走向文明的過程,記錄了他們的生產生活,觀照著我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銅仁文化的基因,蘊涵著巨大的、綿延不絕的前行力量。
三、積極開展傳統文化活動
傳統文化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傳統的,文化的這一屬性也顯示出文化交流對于理解、傳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一般傳統文化都有哪些呢?常見的有寫春聯,書畫比賽,舞龍燈,唱花燈,踩高蹺,敲鑼鼓,扭秧歌,劃旱船,賽龍舟,趕廟會,戲曲演出,文人筆會等等。作為深處特定地域的學子來說,可結合本地一些傳統的活動鼓勵或者組織學生參與,以增加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比如在班級舉行書法繪畫比賽,利用清明和端午放假,組織學生祭祖或掛社,或者去參觀周逸群故居緬懷先烈等;銅仁碧江區作為傳統龍舟之鄉,在端午節這一天,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劃龍舟比賽,感受現場劃龍舟的熱烈氣氛,還可以組織學生在八月中秋或元宵節進行猜謎語等活動,在春節期間為家鄉人民寫春聯活動等,苗族同學有時間的話還可以讓他們參加傳統盛大節日四月八等等。通過組織學生參與這些傳統文化活動,一是積極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以豐富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二是給學生創造展示特長的機會,讓學生能夠學有所長,德識長進;三是有助于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營造“以人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濃郁氛圍,讓學生能夠汲取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而健康成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也高度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近幾年來在很多場合都發表了關于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講話,作為中學政治教師,我們應該高度認識到利用本學科的優勢,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加強對學生傳統文化的教育,讓這些祖國的未來今后能夠真正擔負起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