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軍民
摘 要:隨著新課標高中物理教材在全國各省市的全面使用,研究性學習已成為中學生學習物理的一種重要方式。于是探究過程的高效性就成了所有老師關注的熱點問題,現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反思和研究學習,就如何提高探究過程的高效性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高中物理;研究性學習;高效性
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農村普通高中,鑒于學校的條件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們主要采用的是:預習課本——課前自測——合作交流——答疑歸納——當堂檢測這種探究模式。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我們發現影響研究性學習高效性的因素主要有兩方面。
一、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剛開始接觸研究性學習方式,對研究性學習往往表現為興趣濃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興趣隨之淡化,直至沒有什么興趣,有的甚至厭煩或害怕進行研究性學習。
2.在研究性學習中,有些學生與他人相比,常常表現為“后悟”或“不悟”,自以為不是學習的料子,與別人相比,感覺永遠是弱者,因而參與研究性學習時,縮手縮腳,失去了學習的信心。
3.研究性學習需要每個學生都行動起來,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但有的學生怕麻煩,缺少耐心、恒心和毅力,常常會被問題或困難嚇倒。
4.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個體所具有的知識、經驗及生活閱歷不同,對問題的認識、理解或感悟也就不同,使思維在某一個環節遇阻而受挫,從而影響研究性學習。
5.在實驗研究性學習中,一些學生在動手能力、語言表達交流能力、歸納演繹能力等方面較差,從而影響研究性學習。
6.在小組性的研究性學習中,有的學生不注意合作,或不會合作導致無收獲的研究性學習,從而失去學習的熱情。
二、教師在研究性學習中存在的不足
1.教師沒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與能力,對學生研究性學習所提的要求過高,學生因不能實現預期目標而受挫。
2.教師為求在單位時間內盡量多地完成教學任務,一味求快,學生的自主探究不夠深入、不夠全面,以至在質的方面“夾生飯”,學生因沒有學習成功感而受挫。
3.由于教師的經驗不足或所用方法不科學,在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方式方法等方面有不科學因素,使得學生受挫。
三、鑒于上述這兩方面的問題,我們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
1.提高學生的興趣
興趣的培養是搞好物理探究性學習的一個重要前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要讓他們喜歡物理,了解物理的探究方法。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翻閱書籍或者在互聯網上查找有關物理資料,讓學生了解物理發展的歷史,激發他們對物理的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設激勵性的探究活動,不斷滿足學生的成功心理期待,讓學生獲得充盈感來鞏固、提高學習興趣,由此使學生的學習信心、決心、恒心、毅力進一步得到加強,從心理上達到拒挫的目的。另外物理學與生活實際關系密切,教師還要善于將探究問題與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現象聯系起來,因為學生對這樣的探究活動興趣盎然,必然想探究、愛探究。例如在向心力的教學中,可以把探究活動從課堂走向生活,可以組織學生參觀高速公路轉盤,觀察各種橋梁,制作“水流星”視頻,照片等,通過這些走出課堂的探究活動的開展,學生會覺得物理鮮活、實用,而不再抽象、枯燥了,研究性學習物理的興趣定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2.先重形式,后重效果,逐步深入
學生學習了探究問題的一般方法,并不代表已經會探究,仍然需要一定時間的訓練,需要經過量的積累。特別是對高一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一開始訓練時,可先重形式輕結果,而不必求全求深,給學生一個逐步適應的過程。探究過程中的猜想與假設、制定方案、實驗探究、收集證據、解釋與結論、表達與交流等各個要素都易于操作和實施,如果在探究之后再讓學生談感受,講收獲,學生可以說出許多,并能從中享受學習成功的快樂,由此也就能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趨向。學生從類似這樣比較簡單的探究活動中初步了解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和步驟,再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就能初步形成技能。學生掌握了研究性學習方法并具備了一定技能之后,就可以進入實質性的研究性學習,以求質的發展。
3.掌握研究性學習的方法與技巧并加強訓練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要會學習會思考會探索,這一思想,必須內化到學生的頭腦中,要落實到具體學習行為中,防止由于方法不科學而受挫。對于不同類型的研究性學習,要有不同的方法。要結合研究性學習的5個要素,把不同類型的研究性學習,歸納設計成不同的模式化的學習流程,讓學生明白按什么樣的流程進行研究性學習是科學有效的。加強訓練,使學生掌握研究性學習的方法、技巧、規律,增強他們耐挫和抗挫的能力。
4.既要放手也要引領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新課程探究性教學中提倡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但這種放手絕對不是放羊。放羊式教學必然會導致大面積學生的學習受挫。教師在探究過程中要做好指導者和幫助者,及時調控學生的探究活動,并在恰當的時候給受挫的學生以指導和幫助,掌握技巧,控制分寸,點到為止。
5.兼顧個體與整體的和諧發展
教師要重視對學生的分析研究,充分了解個體能力水平與整體的差距,使之和諧發展。受挫的往往是少數,且是學能相對差一點的學生,對于這些學生應多予關注。在分組安排上要科學搭配,以優帶差,以優促差,達到“1+1﹥2”的目的。研究性學習時,要讓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和任務,都能按要求進入研究性學習狀態,通過研究性學習,都能學有所得學有所悟。對于學習中思維反應慢的學生,可適當降低學習難度和要求,不設置過多過高的學習壁壘。有些學習任務對于“后悟”的學生可適當放寬時間界限,并給予適當的知識鋪墊,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完成探究任務,從而實現了共同發展和諧發展的目的。在學習活動中,教師還要注意積極調控,防止優生侵占差生的學習資源,防止優生干擾差生的學習,防止優生剝奪差生體驗過程的越俎代庖等現象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張軍明,許桂清.中學物理科學研究性學習評價與案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2]馮杰.高中物理探究實驗及案例教學設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