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體操的前沿研究與進展分析是以2013年1月—2016年12月之間的影響因子排在前十名的中國體育期刊刊登的有關體操文獻為研究對象;結合文獻資料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近五年以來關于我國體操發展現狀及研究熱點問題等進行分析探索;研究內容是對體操的科研的研究領域、研究主題、研究方法、研究層次、定性定量五個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并對相應的研究成果進行統計;研究目的旨在揭示近年來我國體操科研的現狀,為廣大體操專業人士、愛好者等從事相關研究提供參考,為促進我國體操事業持續科學健康的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體操運動;前沿與進展
1 前言
通過查閱檢索中國期刊網、高校數字圖書館的論文數據庫,研究分析2013—2016年之間在影響因子排名前十的核心期刊公開發表的關于體操的45篇文章的數據資料,并根據其中的研究熱點問題進行不同領域、側重點的分析,主要探索前人對于體操的研究視角、領域、方法、核心主題等方面的問題,目的就是了解體操項目現今的科研水平及其實效性、可持續性以及前瞻性。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通過期刊網、數字圖書館等把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錄的45篇全文中包含體操的影響因子排在前10的體育期刊文獻作為研究對象,重點對體操的科研的研究領域、研究主題、研究方法、研究層次、定性定量五個方面進行分析研究。
2.2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
登陸中國期刊網及武漢體育學院數字圖書館,檢索項體操是主題,并且篇名中包含體操,檢索輸入的時間范圍是2013年1月—2016年12月,匹配條件為精確,檢索論文并加以查閱、記錄,以及其他相關資料為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參考內容。
2.2.2數理統計法
運用較為簡單的數理統計法對收集到的中國期刊網上的體操科研論文數量、題目、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定性定量等方面進行分類,并對其進行數據統計處理。
2.2.3邏輯分析法
運用邏輯歸納、系統分析的方法對獲得的數據和文獻資料進行歸納和推理,得出研究的相應結論。
3研究與分析
3.1研究領域
2013年1月—2016年12月間中國期刊網共收錄關于體操方面的論文并且影響因子排在前十位的有45篇。其中包括的研究領域有體操動作和各項目的發展趨勢、體操的教學與訓練、體操動作的技術分析、生物力學與體操、體操規則、成套動作的編排、體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評價等,在這近五年中關于體操的科研方向側重于體操動作和各項目的發展趨勢、生物力學與體操、規則編排等方面,具體相關研究領域文章的統計(見表1)。
從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研究文獻主要集中于2013—2014年,涉及的研究領域也比較多,2013年論文的研究領域主要在體操動作和各項目的發展趨勢,以及對體操規則和動作編排的研究。而2014年,對體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評價的研究較多,主要是對體操少年男子運動員的身體素質的評價標準、評價指標及評價體系等的系列研究。
以論文的主要研究方法為統計對象,通過有效、合理的運用科研方法,可以為體操的相關研究指出較為明確的方向和快捷的路徑,為今后加強體操的科研水平發揮明顯的優勢。具體方法統計(見表2)。
從上述研究方法可以知道,目前運用較多的,主要是文獻資料法、觀察法、數理統計法,以及運動生物力學的研究,所以也會涉及生物力學的一些研究方法,如影像解析方法。體操的科研領域是復雜的、多層次的、多方面的,所以當前體操科研的總趨勢也是高度的綜合與精細的分化,對于各項目、各動作不同方面的研究所運用的研究方法也是盡可能綜合地運用其它科研方法,以此來更好地確保研究結果的可靠性與精確性。
3.2研究層次
在這近5年來的關于體操的科研大多集中在社會、教育科學的基礎研究,共26篇,占總數的57.7%,關于人體運動、動作技術、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的研究也占了一定比例、共18篇,占總數的40%。人文研究和其他領域的科研較少。具體研究層次分布統計(見表3)。
從以上統計分析可知,有關體操的研究層次主要集中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研究層次中,在社會科學層次的體操研究主流是在各項目成套或是難度動作的發展趨勢和對運動員身體素質評價及訓練方法等問題的教學指導兩個方面。而自然科學層次的關于體操的研究體現在了從生物力學角度或其他學科角度去揭示人體運動和運動規律。基于競技體操在體操研究中占有主要地位,而競技體操的發展又離不開高難或難新動作的發展,因此加強對高難或難新動作的技術研究或者是技術分析,可以為從事體操教學工作者提供有效的理論、經驗和技術上的支持與參考。也為以后相關科研人員對體操的研究拓寬了思路和研究路徑,以便從其他層次或領域來研究體操。
3.3研究主題
通過研究分析近五年來的45篇相關文獻可知,關于體操的科研文獻大多數集中于各項目或動作的發展趨勢、動作技術、運動員的身體素質評價體系、評價標準、等方面,其中關于各項目或動作的發展趨勢的文章共有19篇,約占體操文獻總數的42.2%。關于分析動作技術的文獻有11篇,約占體操文獻總數的24.4%。具體統計情況(見表4)。
由表4可知,以發展趨勢為主題的論文和文獻占了一定的數量,發展趨勢多以各項目成套動作編排的發展趨勢,以及難度動作的發展趨勢為主。對于各項目成套動作編排的發展趨勢,以及難度動作的發展趨勢的研究,主要是對世界錦標賽或是奧運會的單項或全能的前八名的成套動作或難度動作進行統計分析。
如竭曉安《從第44屆世錦賽看新周期國際女子體操競爭格局及各單項發展趨勢》通過對世界錦標賽前八名的分析總結出新周期各單項技術發展趨勢;在5組跳馬動作中,踺子上板類跳馬動作由于具備了更強的踏板力量和第2騰空的發展空間,將會成為今后女子跳馬的潮流動作。在跳馬的難度與質量關系上,高質量地完成兩跳跳馬動作將變得更為重要;高低杠上飛行動作接飛行動作、長串高難動作的連接以及連續換杠都將成為高低杠成套動作編排的潮流;平衡木的成套編排將以連接動作為主,單個動作逐步減少;對混合串和體操串的連接技術要求更高,成套動作將更加連貫、流暢,動力性更強;技巧動作總數所有減少,高空翻及反彈連接技術將引領平衡木技巧動作潮流;自由體操以單個超高難度的空翻開場,中串以帶有2個空翻的長串技巧為主,再以較高難度的單個空翻結束,同時增加跳步的難度和數量將是今后自由體操成套編排的發展趨勢。
其次就是以技術為主題的研究,這一主題的研究主要是對某動作技術進行分析,分析采用的手段主要以生物力學的研究方法為主,以運動學或者是動力學的角度去分析某個動作的技術。如,吳惠明等《雙杠“掛臂團身后空翻兩周成掛臂”動作的運動學分析》的研究中通過用高速攝影分析對不同運動員做該動作的分析得出下擺時,馮喆先屈臂后下擺,王冠寅邊屈臂邊下擺。王冠寅屈臂下浪節奏較均勻,掛臂后增大并保持“背弓”,下擺至杠下垂面時,王冠寅的“背弓”較馮喆明顯,獲得的重心合速度較大,掛臂前擺過垂面后迅速向上兜腿,同時兩臂用力壓推杠。該動作騰空較低,翻轉速度較快。當重心過杠水平面時兩手用力推離杠,離杠后迅速屈髖、屈膝、抱腿,團身要緊。空翻掛臂時,要積極撒腿、伸髖,主動展體、抬頭挺胸去掛杠。王冠寅的空翻高度、翻轉及掛臂展體要優于馮喆。
這種結合生物力學研究動作技術的交叉學科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對動作進行更科學的分析,應當進一步加強這種交叉學科的研究。
3.4定性定量分析
根據研究對象中的45篇文獻的數量和特點,進行定性定量分析主要集中在相關科研內容、框架及主要研究領域。針對各科研領域的定性定量分析的統計情況(見表5)。
閱讀相關文獻,可知研究中涉及體操教學與訓練、技術、動作或項目的發展趨勢、規則、生物力學、身體素質評價及其他相關研究,由于定性定量分析研究的范圍較廣,同時還表現出了相關研究領域的失衡。其中科研領域主要集中在體操動作或項目的發展趨勢、規則、身體素質評價、生物力學等方面;純理論研究、教學、訓練、技術,等少部分涉及的比較少。還有其他領域的研究都沒有涉及,如:賽事編排、裁判員、運動員選材、心理和生理適應、等方面,可見這些領域的研究潛力很大,未來研究的范圍也將更為廣泛。
4 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第一,近5年來有關體操高質量的科研論文總體不算太少,但是每年發表在影響因子排名前十位的體育期刊的文章起伏不定,可見近年來具有較高水平的關于體操的研究還有待提升,研究者的水平也需進一步提高,具有較高水平的科研人員還需加大力度培養。
第二,檢索的45篇論文中文獻資料法為21篇,其中文獻資料法占46.6%,說明文獻資料法是我國體操科研中占據主導位置的研究方法。觀察法和數理統計法也是體操科研中運用較多的科研方法。
第三,在這近5年來關于體操的科研大多集中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研究層次中,在社會科學層次的體操研究主流是在各項目成套或是難度動作的發展趨勢和對運動員身體素質評價及訓練方法等問題的教學指導兩個方面。而自然科學層次的關于體操的研究主要是從生物力學角度或其他學科角度去揭示人體運動和運動規律。
4.2建議
4.2.1要擴展體操的研究路徑及科研水平,同時可以吸收借鑒外國經驗來創新提升我國的體操科研水平。
4.2.2在體操科研方法中加強靈活運用科研方法的程度,擴展研究思維模式,使其更好地服務于研究。
4.2.3加強對高難或難新動作的技術研究或者是技術分析,可以為從事體操教學工作者提供有效的理論、經驗和技術上的支持與參考。也為以后相關科研人員對體操的研究拓寬了思路和研究路徑,以便從其他層次或領域來研究體操。
參考文獻:
[1]杜熙茹,羅曉遠.里約奧運周期女子自由體操發展趨勢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7,(02):158-163.
[2]余佳俊,李佐惠.我國少兒快樂體操發展的現存問題與對策探析[J].福建體育科技,2016,(06):19-22.
[3]胡萬軍.我國競技體操區域性發展現狀的研究[D].西安:西安體育學院,2016.
[4]李德琴,胡悅.體育舞蹈研究前沿與進展分析[J].運動,2015,(24):93-95.
[5]聶志敏.體操技術動作與教學方法的相似性規律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5.
[6]鹿志海,王文生,杜利坤.中國體操“親民化”與“娛樂化”發展前景探索與展望[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4,(03):243-248+288.
[7]張毓.2013—2016年國際體操規則下我國女子競技體操各單項成套動作優化設計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8]王國亮.我國體操發展的科學審視與量化評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4,(03):316-320.
[9]熊嘉譽.我國少兒體操俱樂部的發展研究[D].武漢:武漢體育學院,2014.
作者簡介:
張業琳子(1994—),女,漢族,湖北荊州人,研究生在讀;單位:武漢體育學院;研究方向:運動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