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江
摘要:隨著小學布局規劃的逐步調整,將優勢教育資源進行集中,辦寄宿制學校成為趨勢,它能夠使學生在享受優質資源的同時,具備充足的時間學習和運用各門課程,對學生自理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辦好寄宿制學校,整合教育資源,實現教育資源共享,提高辦學質量和效益,已經成為當前農村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寄宿制學校;學校管理;現狀分析;優化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7-0212-01
農村中小學寄宿制,是根據貧困山區的實際教學條件,為了調整學校布局而實施的一種教育管理體制。農村學校區域性分散,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很多學生家長常年外出打工維持生計,大多數學生都成為留守兒童,“隔代教育”或“寄人教育”已成為學校教育管理新的難題。孩子們的生活、學習、心理都缺少父母的照顧,很不利于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為此,在農村創建寄宿制學校,優化教育資源,擴大辦學規模,減少投資浪費,進一步提升辦學效益,是廣大家長、師生共同的愿望,也是農村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然而任何一項新舉措的實施推行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滴水不漏,寄宿制學校的創辦也不例外。除了給廣大學生帶來顯而易見的方便與實惠之外,其中也隱藏著種種弊端。下面就結合本校寄宿制的實際情況,談談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存在的優勢與不足。
1.農村小學寄宿制學校發展現狀分析
經濟的發展使得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農村經濟的薄弱和交通的落后等使農村人口也紛紛涌向城鎮,所以,農村小學學生數量也不斷減少。為方便對學生的管理,學校基本采用寄宿制,對學生進行統一化的管理,但是在實際的管理過程中,由于管理方法不當,也會出現諸多問題。這對學生的生活以及學習也會帶來相應的影響,所以探求新的管理方法非常重要。
2.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優勢
2.1 有利于解決離校較遠學生上學難的問題。農村學生由于住的比較分散,有的學生到校上學要走1個多小時。如遇下雨、下雪天氣,其艱難程度更是可想而知。同時,孩子在上學、放學路上的安全也成了家長的心病、學校的隱患。以前遇到暴雨、暴雪,都要老師和家長接送上學,很不方便,住得特別遠的同學還會曠課,影響學習成績。實行寄宿制管理后,這些問題都得到了有效的解決。
2.2 有利于培養學生生活的自理能力。現在的孩子大多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其生活自理能力、抗挫折的能力很差。實行寄宿制后,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鍛煉和培養。實踐證明,通過科任老師和生活老師的指導訓練,大部分孩子都能自己穿衣、梳頭、洗腳、洗臉、自己打飯洗碗,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大部分家長反映孩子回家懂事多了,懂得孝敬父母,自覺地幫大人干家務活,家庭作業也能自覺完成。在集體生活中學生們學會了謙讓、合作、互幫互助,為今后上中學、大學乃至步入社會獨立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農村小學寄宿制學校管理的優化方法
加強對農村小學寄宿制學校的管理要從多方面進行考慮,首先,要規范經費管理,提高學生生活質量。
3.1 選好班主任,配備好生活教師。班主任是班集體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確定班主任至關重要,特別是低年級的班主任。實踐證明,低年級班主任的首選條件應該是具有愛心、責任心及耐心的教師。
小學生生活自理能力較弱,經常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故,例如,從床上摔下來,尿床等。生活教師要能夠照管學生,在學生出現事故或生病時得到及時處理,讓學生學得安心,家長在家放心。學校應要求生活教師對學生多一點寬容和理解,多一點關心和支持,和學生打成一片,多參與他們的活動,如值日、吃飯、聊天,使他們感到嚴中有愛,愛中有嚴。當然,生活教師要有較強的組織能力,要在學生中建立一定的威信,以便更好地開展管理工作。
3.2 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小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差,自律意識弱,自習時間不能自我約束,他們不適應全天候的集體生活作息制度,常常有違紀違規現象發生。針對這一問題,學校應從加強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教育入手,制定《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學校規章制度》和《寄宿生管理制度》等規章制度,對每個寄宿生進行內務整理和遵守紀律的訓練,讓他們學會整理床鋪、洗衣等,培養學生的自理、自律能力。
3.3 進行“文明寢室”、“優秀寢室長”、“文明住校生”評比。學校對寢室的衛生、紀律、出勤、床上內務及物品擺放、文化氛圍等做出具體規定。每天生活教師和值日教師對每個寢室、餐廳的衛生、紀律及內務綜合進行考評打分,每周根據考評記錄進行“文明寢室”的考評,一學期進行一次總評,總評成績要和“模范班主任”評定掛鉤。“文明寢室”的寢室長同時被授予“優秀寢室長”的光榮稱號。“文明住校生”主要是從非“文明寢室”中評選,以做到寢室的平衡和擴大優等生的數量及帶動作用。
莊子曰:“始生之物,其形必丑。”我們堅信,有國家義務教育的保障機制,有上級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有學生家長的大力支持,有全體教職工的團結合作,一定能揚長避短,化弊為利,發揮好寄宿制在新時期農村小學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充分保障農村小學生在寄宿制的環境下健康成長,才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