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憲
22歲的美國大學生瓦姆比爾6月19日不幸死亡。他死得很離奇,很令人傷感,還在已經很微妙的美國與朝鮮關系創口上重重地撒了一把鹽。
世界很大,瓦姆比爾想去看看。2015年12月,他隨團赴朝旅游,卻在去年3月被朝鮮最高法院以陰謀顛覆罪判處勞動教養15年。今年6月13日,瓦姆比爾獲釋,但當時即處于昏迷狀態,返美數日后撒手人寰。美國官方對此做出了強烈反應,總統特朗普譴責朝方的“殘暴”行為,稱瓦姆比爾之死進一步堅定了美國政府阻止此類悲劇發生的決心。
然而,美國除了“堅定決心”,又會采取怎樣的行動?當朝鮮半島局勢持續緊繃、朝核問題成為美國極大的安全關切之際,瓦姆比爾之死是否會成為那只南美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便可在兩周以后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蝴蝶效應”的形成關乎多層因素的動態演變。朝鮮半島局勢固然緊張,但此時一位大學生之死尚不足以立即點燃戰火。
入主白宮的特朗普雖然仍很感性,但情報了解得愈多,便愈發掂量出朝核問題的復雜性,何況此事出在奧巴馬任上,自己不過是接手了一個燙手山芋。本著“凡是奧巴馬做過的都要反對”的本能,瓦姆比爾一死,特朗普除譴責朝鮮外,還批評前任沒有處理好此事。先將黑鍋甩給前任,那只蝴蝶翅膀的力量便不那么強有力了。
黑鍋光甩給前任還不夠,中國也是跑不掉的。6月21日凌晨,特朗普在推文中稱,“盡管我非常感謝習主席和中國在朝鮮問題上所做的努力,但(努力)沒有奏效。至少我知道,中國嘗試過了!”此文一發,又讓各方一片揣測。短短兩句話,似乎五味雜陳,既可讀出對中國“努力”的肯定,也可品出對“沒有奏效”的抱怨,進而形成對中國的另類施壓。
微妙之處在于時機。特朗普發推之際,正值首輪中美外交安全對話在華盛頓正式開鑼之前,對話議題之一便是朝核問題。面對瓦姆比爾之死這一突發狀況,中美高層及時“戰略對表”,無疑制約了那只蝴蝶翅膀的力量,讓雙方戰略意圖溝通更為坦率。中國仍以“雙軌并行”的思路,并行推進實現半島無核化和建立半島和平機制兩條軌道,繼續推動朝核問題通過對話談判得到解決。
中國的話,美國到底能聽進去多少仍是一個未知數。當然,光美國聽進去還不行。在朝核問題上,主要當事方是美朝兩家。6月21日,朝鮮駐印度大使桂春英表示:“在一定條件下我們愿意就凍結導彈和核試驗問題展開對話”,“如果美國在一段時間內或者長期全面停止大規模軍演,那么我們也暫時停止試驗。讓我們以和平的方式就解決朝鮮半島問題展開對話。”說者并非無意,聽者更應有心。
大學生之死確為悲劇,如何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特朗普政府一定會推演各種決策的利弊得失。如在此過程中仍一味將黑鍋甩向中國作為首要選項,無異于仍陷在本末倒置的怪圈之中。在中美外交安全對話后,美國國務卿蒂勒森稱,我們向中方重申,如果他們想要防止地區局勢進一步升級,就有外交責任大大增加對朝鮮政權的經濟和外交施壓。這話聽著就有點兒甩黑鍋的味道。無論是防止地區緊張局勢進一步升級,還是作為主要當事方的外交責任,美國應該先論及自己能夠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