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加亮
摘 要:老舍憑借其在小說中對社會底層民間生活圖景的細致描寫而被譽為“人民藝術家”,《駱駝祥子》、《四世同堂》等作品更是成為中國文學的經典之作。在40余年創作過程中,老舍以民間生活為其創作立足點,將民間文化與小說敘事緊密地融合在一起,不僅讓小說呈現出極為濃郁的平民情懷,而且也讓其作品形成了民間化的敘事風格,實現了文學作品的雅俗共賞。
關鍵詞:老舍;小說;民間;敘事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21-0-01
老舍先生是我國現代小說發展過程中風格最為獨特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小說致力于對北京民間生活的描繪,展示出底層民眾艱苦的生活與苦楚的精神狀態。而在表現形式上,他擅長民間敘事,由平民的審美情趣為出發點,采用獨特的平民敘事傳遞其內在意識,不僅實現了對北京原生態平民生活狀態的超越,更讓其小說既具有文學性又有通俗性。為更好的理解老舍小說敘事風格,本文對其小說作品敘事模式、語言特點和人物形象方面入手,探究老舍小說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評書式”敘事模式
由于受到民間文學、說唱藝術潛移默化的影響,老舍非常注重作品的故事性與情節性,這就讓其小說中很多故事不僅情節曲折,而且具有高度完整性,與普通大眾的欣賞習慣與口味形成了天然的一致。例如老舍在故事的組織上,一般采用傳統的敘述手法,小說開頭對主要人物進行大概介紹,在人物介紹過程中有故意設置懸念,然后采取評書藝術中常見的“花開兩朵,各表一枝”的分頭敘述模式,對整個故事進行從容的敘述。如老舍第一部小說《老張的哲學》一書中,小說一開始就對主人公老張宗教、職業和語言進行簡要介紹,然后在第二章才開始對故事的展開。同樣在《駱駝祥子》中,老舍一開始就用將故事的口吻對主人公祥子進行了簡要介紹,第二章才對祥子的命運與生活詳細展示。在故事情節的展示過程中,老舍經常根據時間順序依次展開,插敘、倒敘等非常少,故事情節總是保持極高的完整性和連續性,這與我國民間故事評書等形成了一定契合。如小說《離婚》種,張大哥及身邊人物符合時間順序的矛盾與經歷,最終導致張大哥的離婚。同樣在《駱駝祥子》中,老舍也是根據時間推進,將各種故事和矛盾穿插之中,最終各種事件的累積造成祥子最終的悲劇。
二、通俗化語言風格
第一部小說《老張的哲學》到其最后一部《正紅旗下》,40多年創作過程中,老舍作品始終采用極具生活氣息的、通俗化、口語化的語言,而老舍也因此被譽為語言藝術大師。在其小說作品中,老舍一直在追求某種更貼近生活,更簡單、更自然、更能傳情達意的文學語言,最終他將老北極日常俗語作為其作品的主要用語。例如在小說《駱駝祥子》中,通俗的口語表達無論是字數還是頻率都令人吃驚。據武漢大學統計,在107360總字數中,常用字和詞語占總體的九成以上,甚至小學生都能認識其中絕大部分字和詞匯。由于其小說非常強大作品語言的通俗和口語性,老舍小說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歐化書面用語的生硬晦澀,但與此同時老舍并非完全照搬民間語言,而是對這些口語進行了在加工,讓整個語言最大程度脫去了其本身的粗糙,而又達到了一種生活化與藝術化融合的境界。而正是因為這種語言,老舍小說中語言雖句句如同大白話,然而卻淺中有深、平中有奇,呈現出極強的文學語言魅力。除此之外,老舍先生在其小說作品中還非常重視民間語言之“美”,也就是非常重視對白話語言審美特點,而并不是單純重視語言的通俗性和京腔京味。在老舍小說中,語言本身的音律之美、簡約之美與幽默之美都得到淋漓盡致的呈現,例如在音律方面,老舍小說對平仄格式的運用非常頻繁。很多語句中兩句話之間平仄格式交替出現,讓故事人物的對話形成了抑揚頓挫的律動,也讓很多小說朗朗上口。而在簡約方面,老舍在小說中極少使用生僻字,極少使用長句,在幽默方面,反諷、諧音雙關等語言比比皆是,既寓有深意,而又辛辣幽默。
三、平民式人物形象
老舍小說往往以都市最底層老百姓的命運為主題,因此其小說經常以最底層平民老百姓為主要人物,以老百姓生活圖景展示其平民情懷及博愛。而縱觀老舍先生小說作品。他幾乎都是站在平民的敘事角度,將貧民精神本質非常自然地用文字展現給讀者。在小說中,老舍通過其與最底層老百姓情感與生活聯系,把祥子、虎妞、老張、丁二爺、曹先生等一個個形象逼真生動的描繪出來。小說中,老舍常使用具有一定距離感的視角探索每個人物的行為、思想及人性,而在眾多人物中,最能代表其人物塑造功底的當屬老派市民。例如在小說《離婚》中,張大哥被老舍刻畫為一個典型老派市民,其不僅滿足已有生活狀態,害怕改變,同時又自以為是,虛榮心極強。他既樂于助人,由極為世故,既守紀守法,又極市儈,充滿“優越感”。當他內心優越感被這個社會沖散時,他只好聽天由命。再如《四世同堂》中人物祁老人,他守舊、怕事,但是又忠誠、和氣,甚至為和氣而對別人卑躬屈膝。在小說中,老舍對這些小人物沒有一味批判或贊譽,而是用真摯情感去探究這些人物生存本質與內心狀態。因此在小說中,無論是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都不會讓讀者極度厭惡或喜歡,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平民老百姓的優缺點,只是宏大的社會背景下呈現出不同的生活態度與選擇。
四、結語
老舍在40余年小說創作中從不追求作品的繁復與奇險,而是最大程度采用民間化的敘事模式、語言及人物形象保持其作品的通俗性與文學性。這種民間化敘事風格不僅讓老舍小說與中國社會審美要求形成了天然的契合,更讓其思想感情和勞動人民形成了密切聯系,成為人民藝術家。
參考文獻:
[1]李喜仁. 老舍小說中的平民意識[J].天津市經理學院學報,2013(03):89-90.
[2]趙瑞芳. 老舍小說創作論[J].柳州師專學報,2010(05):28-32.
[3]謝昭新. 論老舍小說中的中國形象[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2011(09):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