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媛
2016年夏季,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在本科生畢業典禮上跟眾多學子分享了人格養成的重要性,“校門之外的世界遠超想象,你們所掌握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如果沒有健全人格的統領,將難以確保大家抵達理想的彼岸。”關于這一點,愛因斯坦也曾談到,“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專業教育可以使人成為一個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無可否認,科學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科學幫助我們了解世界,科技幫助我們改變世界。科學主義由此認為,科學能夠解決一切問題。對此,個人比較認同著名社會學家金耀基先生的觀點,大學不是一個單純的知性混合體,科學的重要性不能忽視,但是我們更不能忽視人文的作用。曾任哈佛大學副校長的Harry Lewis教授在《失去靈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記教育宗旨的》一書中提出,大學如果只注重對知識和真理的追求,而不關注對美,善的追求和做人的道理,實際上就是丟失了教育的本質。
從歷史來看,中國哲學強調“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追求良知與善行的統一。古希臘哲則認為“美德即知識”,至善是一切行為的終極目的,知識要引導人的德性。東西方的智者圣賢,不約而同把知識和德行聯系在一起。1996年,由雅克·德洛爾任主席的“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題為《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該報告強調:“教育應當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發展。應該使每個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時代所受的教育,能夠形成一種獨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識,以及培養自己的判斷能力,以使由他自己確定在人生的各種不同的情況下他認為應該做的事情。”此報告的核心內容充分體現了全人教育思潮的影響。
基于對大學精神與人的全面發展的擔憂,在20世紀70年代左右,全人教育理念在北美出現,并被廣泛接受。從全人教育的實踐方式來看,全人理念有著多個立足點,但目前在西方、臺灣及香港地區,學校實踐全人理念的最常見、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識教育。以香港中文大學為例,該校學生手冊就指出:“通識教育課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擴展學生視野,訓練抽象與綜合思考的能力,使其處于瞬息變化之現代社會,能內省外顧,高瞻遠矚。”由此可見,香港中文大學把通識課程與全人教育理念結合在一起,以期更好地實踐全人理念。全人教育也已逐漸成為內地高校所致力提倡的育人觀念,在實踐過程中,內地高校一般也是通過設置通識課程來實現這一觀念。但內地的通識課程大多以選修的形式出現,學生的重視程度不夠。另外,師生比例較大、地域差距導致學生差異較大等困難客觀存在。在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師資配備等方面,仍需進一步探索。
今天的人類社會,知識和科技的大爆炸,使人們掌握了改天換地的手段,核技術、基因技術、信息技術等帶來激動人心的新希望,但僅僅如此終究無法讓這個世界更美好。高等教育絕非僅僅為了應對現實和未來世界的需要而傳遞純粹的技能,高校唯有重構科學理性和人文關懷,注重內在精神的豐富和升華,用正確的方向指引知識的運用,才能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真正培養出即專且博,學問通達、襟懷廣闊、關心社會、有使命感、具有世界文化視野的學生。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