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摘要: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城市化建設,中國將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的數量逐年遞增,“空巢老人”的數量也隨之增加,社會所面臨的養老負擔加重,隨之產生的養老問題日益凸顯,養老服務建設有待完善,養老觀念有待更新,養老方式有待革新,精神養老需求迫切,物質養老還需提高,一系列的養老問題需要國家、政府、各個組織機構以及人民共同面對與處理,同時還需要借鑒國外的優秀措施,找到適合國情的解決途徑。
關鍵詞:老齡化;空巢老人;居家養老;精神贍養
中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人口數量依然在增長。20世紀后期國家推行的計劃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急劇膨脹,但卻將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推向了人口老齡化高峰。中國在社會經濟轉型時期進入人口老齡化時代,不得不面臨“未富先老”的情況,一方面是隨著“二孩政策”推行人口總數逐漸增長,另一方面是生活醫療水平的提高,延長了人們的平均壽命,經濟的發展與人口結構的不協調,使得人口老齡化成為了不協調之下的問題導火索,逐漸演變為一種社會難題。在多重壓力的困擾下,現階段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無疑也是另外一大難題:中國正處于社會經濟轉型和改革的進程中,在兼顧各方利益的同時,又要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社會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同時也要考慮國際局勢,肩上的任務繁重,面對的矛盾復雜,使得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的任務更為艱巨。既要兼顧現代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又要妥善處理好人口老齡化的社會現狀,使得中國社會養老體制的改革和健全顯得任重道遠。
當前中國主要存在以下養老問題:
一、養老服務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社會在轉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對人們的方方面面都有著影響,人口老齡化、家庭結構規模小型化、農村城市化等轉變,使得人民百姓對養老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當下的養老服務設施總量難以跟上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養老機構數量少、床位不足和缺乏專業人員等,已經成為阻礙許多城市健全養老服務的難題。從數量到質量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養老服務隊伍整體水平不高,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技能有待提高,服務體系不健全不規范,是完善養老服務的根本挑戰??紤]到相應的養老服務不完善,老人進入養老機構可能面臨身體和心理上的困難,子女并不傾向于將養老的重任托付給養老機構,更傾向于將老人留在身邊或是在能夠贍養的范圍內;老人自身對于養老機構的印象是片面的,認為一般只有子女不盡孝才會進入養老院,內心是相對排斥的。這些都是由于現存的養老服務不完善、不健全的因素導致的。
二、家庭養老功能減弱。對比從前,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家庭規模和家庭觀念都在發生變化,之前的“大家庭”規模明顯“縮水”,家也不是唯一可以依靠的港灣;而城市家庭中的子女出國、赴外地求學工作、生活工作節奏加快等現象,致使身邊無子女的純老年人家庭戶日益增加。[1]由于獨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傳統生活方式與價值觀念的變化,家庭結構開始趨向小型化、核心化。不僅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上學造成大量家庭“空巢”,城市青壯年外出上學、就業以及異城居住和同城分別居住情況也十分普遍。[2]子女們大多工作繁忙在外打拼,平時與父母難得一見,最多只能利用周末或節假日回家看望父母。大多數城市的房價可望不可即,使得子女很少能和父母一起居住生活,這讓傳統家庭養老逐漸轉變為“遠程養老”,缺少情感的聯絡而只是提供金錢方面的支持,不斷削弱著家庭養老的功能。
三、養老負擔加重。社會對老年人主要的支出項目一般為醫療費用和退休金,年齡的增長會使得老人在醫療方面的支出不斷上漲。加上如今看病費用的高昂,生活水平提高及物價的上漲,單純靠退休金、低保金養老是難以滿足的,子女對于老人的贍養費用也在不斷增加,養老負擔逐漸加重。社區衛生服務站缺醫少藥,老年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也十分突出。[1]農村醫療保險制度的不規范,加上費用報銷門檻過高甚至無從報銷,導致高昂的醫療費讓大多數老人望而卻步,不得不放棄治療。這意味著相當一部分農村老年人在患病情況下就醫困難,最終選擇在疾病的痛苦折磨中離去。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情,面對養老負擔的加重,老人無法頤養天年、安度晚年,子女缺少養老的能力和資金,養老問題十分嚴峻。
四、“精神養老”方面匱乏。隨著年齡的增長, 老年人的心理素質會逐漸弱化, 表現出進取心差、風險承受能力弱、害怕孤寂、情感脆弱、容易灰心等心理癥狀。[3]由于子女平時要上班工作,老人如果和子女住在一起,常常會扮演給子女洗衣做飯帶孩子的角色,幾乎沒有自己的生活空閑,更少有有自己的娛樂消遣。子女不在身邊的高齡老人,大多是老兩口相依為命,相互照顧和慰藉,一旦一半逝去,另一半只能在孤獨寂寞中度過余下的歲月。由于子女不在身邊或是子女關心不到位,老人的心理狀況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排解和撫慰, 便會導致老年性癡呆癥等一系列心理及生理疾病,嚴重的可能會導致老人的自殺現象,因此,在精神上對老人的關心照顧不能忽視,并且更要重視。
中國正步入老齡化社會,生育率趨低、人口結構老化、社保制度不完善加劇了老齡化以及養老問題,需要各方采取措施積極應對解決,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對老人的關愛和照顧,既要有物質層面的,也應有精神層面的。隨著老年人的數量逐年遞增,“空巢老人”的數量也隨之增加,社會所面臨的養老群體增多、養老負擔加重,隨之產生的養老問題日益凸顯,養老服務建設有待完善,養老觀念有待更新,養老方式有待革新,精神養老需求迫切,物質養老還需提高,一系列的養老問題需要國家、政府、各個組織機構以及人民共同面對與處理,同時還需要借鑒國外的優秀措施,找到適合國情的解決途徑。
一、以完整性、可持續性為目標的社會養老體制改革是關鍵。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亟待建立,采取上門服務、日托或鄰里互助等形式,為居家老人提供服務,服務內容涉及到餐食、清潔、急救、出行、就醫等。老年人在家中居住,就可以享受到社會提供的養老服務,居家養老服務的一般對象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重點對象是孤老、特困老人、獨居老人、生活自理有困難老人、特殊貢獻老人及百歲以上老人等。 [4]可持續性的社會養老體制,其中居家為主要基礎,同時配合社區與機構,從全方位、多層次滿足不同的養老需求,從而構建完整的養老體系,造福全社會。
二、發揮社會組織、商業力量。積極引導公益組織和志愿者常去探訪老人,多和他們交流,多傾聽他們的心聲;商業養老保險制度應充分發揮補充作用,積極突破創新,為完善個人養老計劃提供重要保障。應發動社會工作組織進駐社區,鼓勵社區志愿者把階段性地幫助、看望孤寡老人、“空巢”老人變成經常性行為,這樣可以使老人和外界交流的渠道更多樣化,有利于緩解老年人的孤獨感。[5]養老服務的發展方向應該逐步實現社會化,變家庭養老為社會養老,雖然目前社會機構養老在中國養老服務體系中處于補充和輔助地位,但它發揮的作用卻十分巨大。社會組織和商業力量由于具備更強的專業性和靈活性,不斷改進創新,他們所提供的養老服務技術和水平在很多方面是家庭養老難以達到的,值得推廣和借鑒,養老社會化就要調動社會各種力量來共同推動養老事業不斷向前發展,走向成熟。
三、滿足老人的精神贍養需求。將“?;丶铱纯础比敕?,是通過法律的形式為老年人的“精神贍養”保駕護航。用法律條文規范道德,使老年人意識到他們有維護自己精神贍養需求的權利,使子女意識到他們有對老年人進行精神贍養的責任和義務,[6]營造講“孝”的和諧社會。給予和優化回家看望老人的子女帶薪休假的制度待遇,消除子女的工作之憂,鼓勵回家探望老人,給全社會營造尊老、孝老的傳統美德氛圍。在立法方面,比如可以在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等相關法律中,增加與老年人權益保障以及精神贍養等相銜接的內容,保障法律法規的有機統一。[7]同時完善養老機構的服務規范和相關條例,在心理層面排解老人的不安。有條件的基層法院可以設立老年人案件合議庭,專門負責審理老年人案件,并且應首先采取調解的方式處理矛盾,以對簿公堂為最后防線,滿足老人物質和精神贍養的需求,維系親情的紐帶。同時,法官應堅持案后回訪、跟蹤服務,在父母與子女之間架起一座互信橋梁。[7]
四、老人自身也應該進行自我調整和安慰。鼓勵自己和老伴多出去走走,參加社區活動,培養興趣愛好,結識朋友和玩伴,派遣內心的孤獨寂寞,也能鍛煉身體。同時調整心態是關鍵,老人在子女離家后,互相之間多些依靠和照顧,更應注重彼此的關心、體貼和安慰,從對于孩子的過度依賴中,逐漸建立新的生活規律和情感支持系統,讓心態保持穩定。如果自己無法調節,也可找心理醫生和有關的專業機構進行調整和治療。[2]不應該回避,而應積極樂觀地對待和處理問題,在現實情況難以解決的情況下,老人應調整心理,多出去與他人交往,廣場舞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既可以鍛煉身體,又可以放松心情、結識朋友,有利于緩解老人子女不在身邊的孤獨感,轉移注意力,養成新的健康生活方式。
五、借鑒國外養老制度,如瑞士全民養老保險制度,瑞士自 1948 年實行全民養老保險制度以來,逐漸發展成為以政府保險為主、商業保險為輔的體系。除此之外,日本的“一碗湯”距離、新加坡的“三代同堂售屋計劃”、韓國的對“居家養老”者實施購房和課稅優惠等做法也可以借鑒。在瑞典、芬蘭等北歐福利國家的法律中,有關子女對父母“精神贍養”都有做具體要求,并且規定的內容極其細致和量化,比如居住距離、探望父母時間和次數,連子女與父母談話的忌語都受到限制,從而最大限度地從立法上保證贍養行為的質量,以保證老人的晚年幸福。[8]國外制度是基于其本國國情的,我們可以從中吸取其靈感和關注點,從而運用到我們的制度當中,完善養老制度。
伴隨著老齡化的日益加劇,中國的養老問題正在慢慢地滲透到社會中的方方面面,國家的重視,社會組織的參與,人民的切身體會,無一不密切關注著,處于轉型期的中國,在借鑒國外方式的同時,也應當立足于國情,從中國現有的社會制度、經濟水平、文化程度、人口結構等各方面出發,找到適合中國的養老模式,將建立健全養老體系的偉大藍圖付諸物質和制度的實踐之中,拾回傳統文化中尊老、敬老、愛老的良好美德和習俗,在生活和心靈上共建美麗中國。
參考文獻:
[1]張桂寶.常回來看看 ——關注老年人的精神贍養[J].醫藥與保健,2000,(7)
[2]孫澤宇.關于我國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問題與對策的思考[D].上海:上海工會學院公共管理系,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