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慧卿+姜本強
〔摘要〕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挫折,有的人會一蹶不振,甚至破罐破摔,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但是有的人卻能絕境反擊,重新站起來,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在于人們對事情成敗的不同歸因。人們通常把事情的原因歸因于能力、努力和運氣。歸因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心理體驗,這種不同的心理體驗又會對未來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不同的影響。因此,有的人能夠在困難中看到積極因素,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培養起習得性樂觀;但是有的人卻在挫折的壓力下,產生習得性無助,自暴自棄,走向一次又一次的失敗。
〔關鍵詞〕歸因;能力;努力;運氣;習得性無助;習得性樂觀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1-0071-02
一天,高二學生王某來到我的咨詢室,情緒很低落,對我說:“老師,我覺得自己已經笨得無藥可救了,想退學,但是不知道如何跟父母說。”
原來,這個學生在初中時候學習不錯,順利地考進我們學校——一所市重點高中。拿到錄取通知書后,他懷揣著進入心中理想大學的夢想,信心百倍邁進高中校門。進入高中的第一次考試,班級排名16名,成績不錯,接著他就制定了向第10名沖刺的目標,結果他的下一次考試不但沒有前進,反而后退了。面對這種情況,他沒有氣餒,繼續制定目標,繼續努力,但是事與愿違,他的名次比第二次又后退了,接下來的情況是一次一次的努力,換來一次又一次的后退。他把自己一次一次失敗的原因歸結為:自己太笨了,能力很差。
聽完這個學生的話,我感覺到這個來訪者最終對學習產生了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里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是指人或動物接連不斷地受到挫折,便會感到自己對一切都無能為力,喪失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心理狀態[1]。
生活中,這種習得性無助不僅存在于學生的學習中,也存在于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有的人面對挫折會一蹶不振,甚至破罐破摔,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但是有的人面對同樣的挫折,卻能絕境反擊,重新站起來,這是為什么呢?原因在于人們對事情成敗的不同歸因。
俗話說:水是有源的,樹是有根的,做什么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我們在生活中所有做過的、經歷過的事情都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我們如何界定、歸納這些事情的原因對于我們未來的工作和生活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有的人認為自己成功了是因為自己聰明、專業素質過硬;有的人會說自己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有的人會說自己比較“趕點”;有人會說自己是有福之人,得遇貴人;有的人認為自己失敗了是因為自己太笨了;有的人說是因為對手太強大了;有的人覺得是自己付出的努力還不夠……每個人的看法不盡相同,每個人都是業余心理學家,對自己做過、經歷過的事情都有著豐富多彩的界定和看法。
雖然每個人的說法不同,五花八門,但是我們都可以把事情成敗的原因大致歸于能力、努力和運氣三個方面。能力包含一切個體內部的、主觀不可控制的因素;努力包含一切個體內部的、主觀可以控制的因素;運氣則包括主體之外的一切客觀不可控因素。能力、努力和運氣三方面涉及的因素不同,當個體把事情成敗原因分別歸結于能力、努力和運氣時,個體就會產生不同的心理體驗,這些不同的心理體驗又會給未來的工作帶來不同的影響。
當把事情成功的原因歸于能力時,會給個體帶來強烈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這種成就感和滿足感會強化個體的自信。這種自信在未來的工作中又會發揮極大的積極作用,促使個體取得更大的成功,從而實現一種良性循環。當把事情成功的原因歸于努力時,這會讓個體的控制感增強,覺得成敗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以在未來的工作中,這種對事情的控制感也會提高個體的自信心,自然會促使個體取得進一步的成功。當把事情成功的原因歸于運氣時,這時候個體就會產生僥幸心理,這種僥幸心理不能增加個體的滿意感、成就感和控制感,對未來的工作沒有明顯的幫促作用。當把事情失敗的原因歸于能力時,因為能力的不可控性,會讓個體產生高度的挫敗感和無助感,這種挫敗感和無助感會泛化到未來的事情中,使之預先產生不良預期,這種不良預期又會直接導致不良結果的出現。當把事情失敗的原因歸于努力時,個體會反思自己的付出是否不夠,可以督促自身在未來的工作中付出更多的努力,持之以恒,直到取得想要的結果,這種歸因傾向會使個體加倍地努力付出。當把事情失敗原因歸結為運氣時,這時候個體就會抱怨天、抱怨地,唯獨就是不反思自己,這種怨天尤人會讓個體錯失從自身失敗中尋找成功機會的契機[3]。
綜上,把成功歸于能力和努力,把失敗歸于努力都能幫個體保護和提高自信心,就會產生習得性樂觀。“習得性樂觀”是與“習得性無助”相對的,它是指個體能夠在面對的挫折和失敗中看到積極因素,看到黎明前的曙光,能幫助個體克服困難,走向成功,有助于促進未來學習和生活的進一步提高[4]。把成功歸于運氣,把失敗歸于能力和努力,就會產生習得性無助,無益于甚至嚴重影響未來的學習和生活。
面對來訪學生的習得性無助,首先,我引導他認識到考試的首要意義在于知識的查漏補缺,其次才是班級排名的標準。建議他建立錯題記錄本,把所有考試中錯誤的題目進行訂正,記錄,直至完全掌握,爭取以后同樣或者類似的題目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其次,引導他把考試失敗的原因多歸于個體的努力程度,盡量避免歸于能力。關注來訪者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策略的不足,時間分配合理與否,答題技巧欠缺等,引導來訪者從自身不足方面尋找成功的機會。最后,依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引導他根據自身的真實能力和水平,制定合理的學習目標。本案例中導致來訪者一次又一次失敗的前提就是學習目標制定的不合理。學習目標的制定應該是高于當前水平,又是稍稍努力即可實現的“摘桃子”目標。當學習目標實現后,一定要給予一些即時獎勵,以達到激勵自我的目的。通過這種小目標的實現來幫助他樹立自信心,增強他的成就感和自我掌控感,逐步培養起他的習得性樂觀。
事實證明,心理咨詢后的來訪者學習成績逐漸有了起色,他的自信也在逐步恢復中,已經逐步開始走出習得性無助的陰影。
由此可見,習得性無助并不是個體真的能力差,真的不行了,而是一種心理樊籬。要想消除這種習得性無助感,就必須打破這種心理樊籬,正視自己的不足,從不足中尋找成功的契機,逐步培養自身的習得性樂觀。
參考文獻
[1]金盛華.社會心理學(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莫雷.教育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 紀偉,劉麗麗,李影. 習得性無助的研究綜述[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1(6).
[4]蔣艷菊,彭雅靜.習得性無助感研究及其對教育的啟示[J].心理研究,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