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莉雯
同事的侄女小鹿,中考前一個月來到我這里,她兩次模擬考試越來越差,希望我給她把把脈。小鹿小時候我見過,是個活潑開朗的開心果。而今與小時候相比,小鹿的眼神躲閃,自怨自艾,沒有活力。
在“我是_____的人”自我描述中,小鹿寫下了“成績差、不自信”等詞語。在分析原因時,小鹿提到同學和老爸的評價會常常打擊到自己,比如老爸會常說“你怎么連這個也不會”。小鹿身邊的重要他人,在小鹿成長過程中對其的評價都是指向結果的,沒有人關注過她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惟有對其學習結果的不滿,小鹿結果思維的形成,也便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每次考試當我拿到試卷時,我都會想‘這次我肯定又要考不好了?!毙÷沟脑捰∽C了烙在她身上的結果思維方式。大凡有過考試經歷的人都明白,這是一種指向結果的消極思維方式,它對考生的正常水平發揮是一種抑制。于是,我試圖引導小鹿換一種積極的思維方式,小鹿說:“相信自己就能考好,是嗎?”在她略顯期待的言語中,我讀到的又是結果思維。結果思維真的是一個人成長的大敵,積極和消極可以選擇,而思維方式卻烙在了我們每一個選擇與判斷中。我告訴她:“每一次考前你只需告訴自己——這次考試我只要把會做的做對,便問心無愧了?!彼行┟悦?,“考試難道不是為了一個好分數嗎?”
結果思維作為一種外在的苛求,會表現為內在的消極阻抗與困頓。小鹿說自己平常自習課上會發呆,不知該干些什么,似乎做什么都沒用?!皼]用”,這既是她對自己學習結果的評價,也是她在這種結果思維下對自己的評估。結果思維的弊端正在于此,當我們發現自己很難達成好的結果時,便會否定自己并放棄努力。我與她分享了“合理計劃+專注執行”的做法,即每節自習課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和完成時間,然后專注執行,強制實施,事后反饋。小鹿欣然接受了我送給她的“規劃小結本”,表示回去之后要積極實施。
小鹿感慨,小學低年級時自己簡單又快樂,什么都不想的日子很快樂。她困惑“難道人會思考了就會不快樂嗎?”非也,思維方向決定了快樂與否。過程思維,無論是來自他人還是自己施與的積極暗示,都更易取得好的結果。積極思維更快樂,過程思維更接近成功。在這之后,我與小鹿的父親做了一番溝通,并建議他看些心理學的書籍,希望他學會積極思維和過程思維,并滲透在自己的日常言行進而影響身邊人尤其是自己的孩子。這是為人父母給孩子成長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