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魯維
〔摘要〕學與思是相輔相成的統一。要想學生學有所成,必須教會他們思考,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針對學生課堂上懶思考、不愛發言的情況,采取了如下措施:整肅課前儀式,提升注意力,驅動學生自主思考;小組合作,讓愛思考的學生充當組織者和傾聽者;提高教師自身水平,鼓勵學生思考發言;有效訓練,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效果良好。
〔關鍵詞〕課堂教學;思考;發言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7)21-0073-04
一、緣起
上個學期,新接手了一個班級,一個讓我歡喜讓我憂的班級。全班四十人左右,個體差異特別大。我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思考及發言情況把他們分成四類。
第一類是課堂上的“領導者”,占了四分之一。這十來個學生思維活躍,觀點獨到,舉手積極,言論精彩,課堂就是他們的舞臺。我稍不留神,課堂的發言權就落入他們之手,其他學生全是陪襯。
第二類是課堂上的“徘徊者”,大概有十五個學生。他們會參與到學習中來,會思考,有些也有獨到的見解(在上交的作業中發現的),但或因內斂或因害羞或因不自信,幾乎不舉手發言,盡管大多數他們的答案是正確的,但他們更樂意充當默默無聞的傾聽者。
第三類我稱他們是課堂上的“徒勞者”,大概有七八個孩子。他們在課堂上是遵守紀律的,接收到老師的任務或問題,也十分努力地思考、學習,他們也愿意舉手答題,表現自己,可因為思維能力欠缺,經常答非所問,徒勞無功。
第四類像是課堂上的“乞討者”,大概有七八個學生。他們幾乎未能真正融入課堂教學活動中去,自發地將自己與課堂隔離。在課堂上的四十分鐘,他們的思緒是雜亂的,可能飄忽到下節體育課中,可能沉浸在昨天的影視劇中,也可能在放學后的路邊攤上……當下達一個學習任務時,他們通常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坐等答案。但是,你說他們不會思考嗎?離開課堂之后,遇到學習之外的問題,卻又那么活躍,想出的招那么出奇又有效。
二、思考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見,學與思是相輔相成的統一。要想學生學有所成,必須教會他們思考,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而我的孩子在思考力方面卻有如此大的差異,我該怎么做,才能提高他們的思考力呢?我開始思考:
1.為什么學生思考力的差距會這樣大?
2.為什么學生不愿思考?
3.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學生明明思考了,也知道答案卻不愿意舉手發言?
4.針對這四類學生,該怎么做才能兼顧呢?
(1)如何既能保持課堂上的“領導者”的積極性,又能兼顧其余大部分孩子。
(2)如何使課堂上的“徘徊者”敢于舉手,踴躍發言?
(3)如何讓課堂上的“徒勞者”學會思考,勞有所得?
(4)如何讓課堂上的“乞討者”思在課堂,自食其力?
針對第一個問題,我認為思考力差的孩子主要是由于從小沒有得到訓練,特別是跟家長有很大的關系。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往往越俎代庖,事事親力親為,從而使孩子喪失了思考和鍛煉的機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下降了。久而久之,當孩子慢慢長大,遇到問題時,父母們一邊抱怨孩子不思考,不會解決問題,可一邊又忙著替孩子收拾殘局,以至于孩子成為解決問題的低能兒。當然除了家長,老師也責無旁貸。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會學生善于思考是學校的首要任務。”面對不愿思考、不會思考的學生,老師們是一邊抱怨學生和家長,一邊告訴學生答案呢,還是思考原因,尋求對策,教孩子學會思考,積極思考呢?能否提高學生的思考力就要看老師是消極地抱怨還是積極地應對了。
針對第二個問題,我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些學生是由于對這門學科缺乏興趣,從而不愿思考,有些學生適應了自己原來的模式,對課堂學習置之不理,思維游離在課堂教學活動之外,得過且過,以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態,泰然處之。當然還有老師自身的因素,如老師的課上得乏善可陳,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學生聽著聽著,思緒就飄走了。還有的老師比較嚴厲,動輒訓斥學生,當學生回答錯誤時,批評甚至譏諷學生,那么,學生當然也不愿意思考并舉手回答,他們會采取消極冷漠的態度。
為什么學生不愿意舉手回答問題呢?我想,有些學生是由于性格方面的原因,不善于與人交流,缺乏自信,自我隔離。同時,我還發現高年級不舉手的孩子要比低年級不舉手的孩子多。我翻看了兒童心理學方面的書籍,明白是因為低年級的孩子好表現,就算錯了也不怕丟臉,而孩子慢慢長大,尊嚴感就越強,畏懼回答錯誤被他人嘲笑。因為男生好動,不善于隱藏自己的感情,女生則安靜,善于隱藏自己的感情,所以女生不舉手的要比男生多。還有些學生受到遺傳或家庭環境的影響,如生活在不和諧家庭或單親家庭中,他(她)就表現得比較自卑,在課堂上也不愿意舉手發言。
三、實踐
(一)課前儀式,驅動學生自主思考
為了讓學生能更快速地進入到上課的狀態,提高上課的效率,每堂課師生之間都有一個問好的儀式,一般都是老師進教室喊“上課”,學生喊“起立”,然后是“同學們好!”“老師好!”“請坐!”長久以來,我發現學生對這樣的儀式有點疲軟,收效不大,特別是一些愛開小差的孩子,學習狀態不好,不會傾聽,不愛思考。
于是我思考著怎樣讓這些孩子不游離課堂,快速進入學習狀態。我先從課前儀式的改革開始。上課鈴響后,我會調整好自己的狀態,面帶微笑,精神飽滿地走上講臺,喊:“上課!”學生起立喊:“站如松!”我要求他們的動作要齊,速度要快,聲音要響。這個要求主要是為了讓孩子們快速集中注意力。這時,我會先檢查每個孩子是否站得筆挺,注意力是否集中。接著師生問好。然后是學生的承諾:“我承諾這節課認真傾聽,積極思考,大膽發言,互相合作。”因為我認為“傾聽、思考、交流、合作”是每個孩子必須學會的技能。最后我會說:“請坐!”學生說:“坐如鐘!”并落座。我還要掃視全場,看學生坐姿是否如大鐘一樣。至此,學生基本上已經以一個良好的姿態進入課堂了。
但是,在課堂上,他們是否真的做到了“認真傾聽,積極思考,大膽發言,互相合作”呢?在課堂中,我要時刻保持用一雙會發現的眼,去尋找那些遵守課前承諾的孩子,特別是后進生,并及時做出積極的評價。課堂結束互道“再見”時,我會引導學生回顧一下,這節課是否信守了“認真傾聽,積極思考,大膽發言,互相合作”的承諾,做自我評價,小組互評。
為了檢驗效果,我也做過實驗。發現課前舉行這項儀式和沒有舉行儀式,課堂效果是有所區別的。舉行儀式后的課堂,學生的課堂狀態是積極的,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去傾聽,當然有聽就會有收獲,無形中驅動學生思考老師的問題,舉手發言的人多了,學習效果提升了。如果哪天沒有舉行儀式了,明顯感覺那節課大部分學生比較松散。課堂結束的評價環節也很有必要,讓學生對自己和同學有了更準確的了解,對下節課的自己也會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小組合作,從“領導者”到“協助者”
每個班級總會有幾個思維活躍,愛表現的孩子,他們是老師的寵兒,好像總能給出老師想要的答案。于是,老師稍不注意,眼球就被這些孩子吸引走了。一節課下來,這些孩子頻頻發言,獨領風騷,其他孩子只能望其興嘆,以其馬首是瞻,甚至有些人還暗喜:幸虧有了這些同學,我就只用坐等答案好了。長期下去,課堂上真正思考的只有這幾個孩子,其他人參與課堂,思考問題的能力就越來越差。
看到這個問題之后,我實行了改革——小組合作,讓愛思考的孩子充當組織者和傾聽者。一個學習任務下來之后,這些孩子負責分配組內任務,組織其他孩子發表意見,每個組員都要說自己的觀點,最后才由這位組織者談其他同學還沒有說的想法,指出其他組員不恰當的地方,并講清理由。這樣一來,其他孩子都要進行思考,而不是消極地等待答案,而這些“領導者”在傾聽的過程中,也能有所領悟,在幫助組員的時候,更是一個提升自我的過程。
(三)提高教師自身水平,鼓勵學生思考發言
首先,作為老師要提高自身素質,除了必須具備的教學知識,同時也應該具有教育和心理學知識,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因材施教,重點幫助學習能力差的學生,對于后進生,可以采取課下輔導,促膝交談等措施,了解其學習吃力的原因,對癥下藥。
其次,要提高加工教材的能力,鉆研教材,了解學情,研究提問的藝術。
預設問題要適當。問題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富于情趣,富有挑戰性。問題不要過難,也不要過易,要便于學生的思維切入,要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同時老師還要學會調整提問,當一個預設的問題提出來后,老師一定要察言觀色,孩子們有沒有在思考,這個問題對于孩子是難還是易,留意孩子的蛛絲馬跡,及時調整問題,以期取得最好的效果。
要保證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積極有效的討論。好的問題是學生進行探索討論的保證,但光有好的問題還不夠,還要求在學生中形成良好的討論氛圍[1]。討論一定要建立在學生獨立探索的基礎上,討論時要尊重對方,認真傾聽對方意見,當對方意見和自己不同時,不要過激,要善于以理服人,善于舉反例。
老師講解時善于應用啟發式教學,要學會點撥,使學生在自我否定中找到問題的準確答案,要學會遷移,使學生站在不同的視角上看清事物的本質。當然,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是保證學生思考的前提,切不可一提問,大部分學生還沒思考出答案,就請個別舉手的孩子回答。
再次,要培養和諧的師生關系。平時老師應該和學生聊天、交心,成為學生的朋友,消除老師的威嚴感,讓學生覺得老師是朋友。老師還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尤其是要多鼓勵后進生,為他們提供簡單的,與他們興趣愛好相契合的任務,使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對于一些內向或怕回答錯誤遭到嘲笑的同學,老師要化解他們的心理負擔[2]。
老師要明確告訴孩子,問題出來后,一定要積極思考,不管對答案有沒有把握都要舉手示意老師,除非你真的不知道答案。這樣做是在幫助老師,讓老師知道這個問題提得恰當不恰當。如果大家都被難住了,不舉手,老師就要想辦法調整教學了。如果有些人知道了,也不舉手,那老師就不知道這個問題恰當不恰當了。當我跟孩子們這樣一說時,一般知道答案的或有點知道的,都會舉手示意我,因為學生一聽這是在幫助老師,就很真誠了。
為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消除孩子的心理負擔。很多孩子不愿舉手是因為怕回答錯誤,遭來笑話。于是,我告訴孩子:“我們要感謝回答錯誤的同學,因為他們,我們才排除了一種錯誤的答案。就像愛迪生發明電燈一樣,每一次實驗的失敗,其實就是排除了一種錯誤,就離成功進一步了。”所以,每當有學生回答錯誤時,我都會說:“謝謝你的答案,雖然是錯了,但讓我們離正確的答案更進一步。”孩子坐下去時,不會覺得羞愧,反而覺得自己為大家做貢獻了,非常自豪。這樣,就沒有負擔,勇于思考,敢于發言了。
(四)有效訓練,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當然,光愿意舉手發言是不夠的,我們更主要的還是通過有效訓練,讓孩子學會思考。我經常會在班級里舉行一些活動,如:玩一玩“找不同”“唱反調”“腦筋急轉彎”游戲;開展猜謎語比賽、講笑話比賽、辯論賽;進行推理能力訓練、想像能力訓練、換位思考訓練、深入思考訓練;問一問:這個困難幾種解決辦法?這個物體有幾種用途?如果是我,會怎樣做?講一講書中的智慧小故事,說一說生活中遇到的真實案例……作為老師要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時刻留意身邊的人、事、物,創設情境,開展訓練,那么孩子們就會想得多、想得廣、想得深、想得遠、想得快、想得奇,給我們不同的驚喜,因為孩子的想象是無窮無盡的。
四、效果與反思
課前承諾的儀式,讓課堂上的“乞討者”思在課堂,自食其力;老師自身的改變和鼓勵讓課堂上的“徘徊者”敢于舉手,踴躍發言;有效的訓練,讓課堂上的“徒勞者”學會思考,勞有所得,再加上合作學習,課堂上“領導者”的協助,孩子們的思考“開機”了,他們的發言自然處處“開花”。
但是,教育是永無止境的,我們面對的是發展中的孩子,是永遠不完美的課堂藝術,所以,教師的理念一定要與時俱進,心中有法,手中有招。同時還要葆有一顆童心,了解關注孩子的需要,訓練思維的活動與方法更要層出不窮,新穎有趣,讓孩子的思考永不停機,
參考文獻
[1] 曹瑞. 通用教學設計的原理與教學應用[J]. 心理技術與應用, 2015 , 3(1) : 41-44.
[2]劉釗,舒寒.具身認知及其對課堂教學的啟示[J].心理技術與應用, 2015, 3(7): 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