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超
〔關鍵詞〕價值觀;奇幻漂流;高中生
【活動理念】
“如果你不知道要到哪兒去,那通常你哪兒也去不了。”
高中是一個人成人的關鍵時期,在高中階段進行生涯規劃尤為重要。高中生的生涯規劃不僅影響其文理科的選擇和高考志愿的填報,還會影響以后的專業認同、職業決策、工作滿意度和生活幸福感。因此,應該高度重視高中生的生涯規劃,并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生涯輔導。
而高中生并沒有直接進入職業領域,已有的職業意識多來源于書本知識和他人的談論,是一種間接的經驗。因此,高中生需要進行生涯上的自我探索,此階段的自我探索是對兒童時期夢想的反省,對自身的初步了解和對職業觀具體化的過程。所以,高中生的自我探索具體分為四個方面:興趣和愛好、能力、氣質和性格、價值觀。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進行高中生生涯價值觀的探索。
羅克奇的價值系統理論認為,各種價值觀是按一定的邏輯意義聯結在一起的,它們按一定的結構層次或價值系統而存在,價值系統是沿著價值觀的重要性程度的連續體而形成的層次序列[1]。羅克奇價值觀調查表是國際上廣泛使用的價值觀問卷,是羅克奇于1973年編制的。內容包括:①終級性價值觀(terminal values),指的是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用以表示存在的理想化終極狀態和結果,它是一個人希望通過一生的努力而實現的目標。②工具性價值觀(instrumental values),指的是道德或能力,是達到理想化終極狀態所采用的行為方式或手段。
本節課在羅克奇的價值系統理論基礎上引導高中生進行生涯價值觀探索。
【活動目標】
1.理解價值觀的內涵,會運用心理問卷測試自己的價值觀,理解價值觀對人生規劃的導向作用。
2.在活動中體驗價值觀對自己選擇的影響,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踐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職業價值觀。
3.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職業價值觀。
【重點】
引導高中生探索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和輔助價值觀,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和職業價值觀。
【教學手段】
體驗式教學
【課前準備 】
工作單
【課時】
1課時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境
通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電影海報呈現派的奇幻漂流故事,引出本節課的主題——奇幻漂流。
二、主體活動
學生在游輪遇險的緊急情況下,想象自己從18名乘客中,挑選6名乘客登上救生艇,并思考選擇他們的原因。由于食物、水源及其他因素的影響,獲救的6名乘客中依次有3名乘客需要被放棄。學生做出選擇,并填寫到工作單上。
奇幻漂流——價值觀探索工作單
乘客名單:
1.小學教師 2.懷孕的婦女 3.著名籃球運動員
4. 12歲的小孩 5.優秀的警官 6.著名的作家
7.經驗豐富醫生 8.糧食專家 9.優秀的演員
10.慢性病患者 11.億萬富翁 12.嚴厲的法官
13.慈善家 14.電專家 15.著名畫家
16.外國游客 17.年長的僧侶 18.政治家
6名被救助乘客及救助原因:
5名被救助乘客及救助原因:
4名被救助乘客及救助原因:
3名被救助乘客及救助原因:
三、交流分享
小組討論問題:
(1)你一開始的救援名單是:
(2)你后面三次選擇放棄的人分別是:
(3)你一開始選擇卻又放棄他們三個人的原因是:
(4)你為什么會最終救援這三個人,原因是:
(5)如果給你一次調整最后三名獲救人員名單的機會,你是否會做出調整,為什么?
四、價值觀
乘客所代表的涵義(參考):
小學教師——知識 懷孕的婦女——生命
著名籃球運動員——卓越 12歲的小孩——未來
優秀的警官——秩序 著名的作家——文化
經驗豐富的醫生——健康 糧食專家——生存物質
優秀的演員——娛樂 慢性病患者——道德
億萬富翁——財富 嚴厲的法官——公平
慈善家——愛心 核電專家——安全
著名畫家——藝術 外國游客——博愛
年長的僧侶——信仰 政治家——權力
價值觀,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辨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價值取向,從而體現出人、事、物一定的價值或作用。本節課的活動過程和結果,正體現出你們在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的過程,這其實就是你們價值觀的體現。反過來說,也正是你們的價值觀,影響了你們所救助的人員。
小故事:杯子、石頭、沙子和水。杯子里可以裝大石頭,然后裝進沙子,還能倒入水。若先倒入水,則無法裝進大石頭和沙子。所以,我們要先找到自己的大石頭裝進去。啟示:要注意順序,要是不先放進大石頭,而是先倒水,那么大石頭就永遠也放不進去了。所以,我們要找到人生的大石頭。大石頭象征核心價值觀,沙子象征輔助價值觀,水象征全面價值觀。
五、總結
1.個體面臨選擇時,所作出的選擇并不完全相同。
2.本節課,我們從自己的取舍中了解了自己的終極價值觀(即通過努力而實現的目標)。
【課后反思】
人和事、物的價值關系問題,不僅是一個具有相當大的理論難度的問題,也是一個成長中的高中學生經常在思考的問題。它比較抽象,如何才能具體化,拿到課堂上與學生探討,這需要認真的思考。
我不是第一次講價值觀的課,之前也上過關于價值觀的市級公開課。當時的主體活動也是這個救援活動,但是在個人選擇了6名救助人員后(個體價值觀),我讓學生小組再選擇出共同救助的人員(集體價值觀),在活動過程中,集體價值觀的部分耗時太長,導致學生討論分享的時間過短,這個問題在課后觀評階段聽課老師也提出來了,并且有老師提出,為什么通過選擇救援人員就能代表他的價值觀呢?當時我在設計課程的時候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只是覺得大家講價值觀都用差不多的活動,如價值大拍賣、游輪救援等。這次我設計這節課的時候,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并做了修改。
本次課程設計增加了學生思考討論的環節,給足學生時間,讓其思考他們作出選擇的原因。關于為什么通過選擇救援人員就能代表他的價值觀的問題,是因為價值觀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而學生參與活動并最終在其認知、理解的基礎上選擇救援的人員,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價值觀的體現。所以,我認為“奇幻漂流”活動是教師在課堂上帶領學生進行價值觀探索的一個非常好用的主體活動,可以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劉潤剛,何文杰.大學生的價值觀對其求職說謊行為之回歸分析.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2):65-68.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第一中學,濟南,250100)
編輯/于 洪 終校/張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