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以來,湖北省宜城市抓住電商進村省級示范縣建設的契機,在上級財政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資金600余萬元,重點引導、發揮職能、積極作為,推進農村電子商務建設,目前已取得明顯成效。本文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對財政支持農村電商存在的難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財政支持;農村電商
2016年以來,湖北省宜城市抓住電商進村省級示范縣建設的契機,在上級財政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投入資金600余萬元,重點引導、發揮職能、積極作為,推進農村電子商務建設,目前已取得明顯成效。
一、宜城市財政支持農村電商的主要做法
(一)全方位推進。一是高位強推。成立由市長任組長、分管副市長為副組長、市直相關單位“一把手”為成員的市電子商務進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指導全市電商工作。 二是部門聯動。由全市各鄉鎮、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具體組織實施,納入年度目標考核管理,統籌各級力量形成助推電商進村的合力。三是規劃引領。由市商務局、財政局牽頭制定《宜城市電子商務進農村工作實施方案》和《市政府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宜城市電商發展的三年規劃。對規劃目標、實施步驟和相應的保障措施進行細化,并在市政府網站予以公開,接受監督。
(二)高標準建網。一是多方籌資,建立電子商務進村發展基金。在上級財政的支持下,以財政資金為“引子”,引導多路資金形成合力,設立宜城市電子商務進村發展專項基金,專門用于農村電子商務推廣應用。2016年以來,共安排財政專項資金兩批 428萬元,引導鄉鎮、 部門和農民籌集資金3000余萬元,使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有一個穩定的資金來源。二是突出重點。按照上級確定的財政資金支持重點,圍繞“支持建立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機制,支持縣域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和村級服務站建設改造,支持農村電商培訓”等重點,報請市政府批準專門成立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宜城市電子商務服務中心”,由財政納入年度預算管理,具體開展電子商務管理服務、業務辦理,監督指導和試點建設等工作。三是優化管理,提高資金營運效益。在資金管理上,抓好項目評估、跟蹤考核、監督檢查等三個環節。四是建成電商運營中心、倉儲配送中心。 2016年4月,電商運營中心、培訓中心、電商產業孵化中心和交易展示中心“四位一體”的縣級電商服務基地已全面建成,蘇寧易購等十多家企業進駐。同時,建成9個鎮級電商服務站,128個村級電商服務點。五是完善農村物流網絡。按照財政部、商業部的聯合文件要求,采取“交通(客、貨運站)+郵政快遞+萬村千鄉承辦企業網絡”聯合協作模式,鼓勵快遞物流企業在鎮、村級電商服務站點設立快遞代辦點,通過與郵政EMS、蘇寧易購、市內12家快遞企業合作,使物流配送至各村級電商服務點。2016年,宜城市完成快遞總量520余萬件,同比增長72%,實現快遞業務收入1500萬元。六是支持健全信息服務網絡。財政投入300萬元,利用宜城電信網絡優勢,實現全市寬帶入村覆蓋率100%,大力實施寬帶提速升級工程和重點公共區域免費網絡全覆蓋工程。依托各鄉鎮電商服務站、各鄉鎮涉農站所,建立10個鎮級的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加速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為企業和農戶參與電商提供便利。同時,利用網絡平臺開展電商儲備人才培訓。2016年,共組織各類農村電商培訓30余場次,培訓5000余人次。
(三)創本土品牌。一是積極籌建特色宜城館。先后籌建淘寶特色中國宜城館、漢貨宜城館、蘇寧易購宜城館等網購平臺,形成宜城本土化品牌集聚效應。二是推動名優特農產品進城。適合運輸打包的王集山藥、桃子,鄭集皮蛋、板鴨,板橋香菇、木耳等農產品進城,銷往全國各地。在蘇寧易購,淘寶湖北特色館等線上平臺策劃“宜城山珍進萬家”活動。不適合快遞運輸的農產品,聯系武漢餐飲協會、味道湖北等公司開展進武漢、進社區等落地活動。三是精心打造劉猴“互聯網小鎮”。2016年4月,宜城市有關部門與劉猴鎮政府簽署“互聯網小鎮合作協議”,將劉猴鎮打造成湖北省首家互聯網小鎮,實現網上銷售生態旅游、農副商品、食宿預定、景區門票購買等交易功能。四是鼓勵各類企業電商創業。以本市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為載體,引導支持楚大鴨業、李方忠食品、大山合、中泰德勝等本地特色企業開展電商創業。實現網商總量達到50家,市內所有的電商產品上線精品類目達到20種,上線產品60種,銷售額達到2億元。
二、宜城市財政支持農村電商的難點
(一)村級電商網點選址難。由于農村人口老齡化突出,符合電商發展條件的村級便民店很少,且大多店主由于年紀較大,既不懂電腦也不愿意經營電商平臺。
(二)新型電商技術人才發掘難。由于農村電腦保有率不夠、農村青壯勞動力大量外流、現有農村青年網絡體驗的娛樂化傾向等因素,使得農村嚴重匱乏計算機專業人才和電商運營、管理人才。
(三)財政資金使用監督難。由于電商業務面廣線長、零星分散,部分投入的財政資金存在監督難問題。
(四)農產品標準化品牌化打造難。目前,大部分農村生產技術條件差,缺少規模化經營,農產品品質參差不齊,儲藏設施簡陋,缺乏深加工,對接外部市場存在不少難度。此外,電商交易對象主要是標準化、品牌化、可鑒別性、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但目前大部分的農產品生產現狀達不到這一要求。
(五)農村電商信用體系建設難。農村電商剛剛興起,運用電子支付的方法還不夠成熟, 信用約束機制不夠完善,交易存在安全隱患。
三、進一步做好財政支持電商進村工作的建議
(一)提高思想認識,加大宣傳力度。要通過多種媒體,廣泛宣傳農村電商建設的意義、前景及政府優惠政策,鼓勵農民通過電商創業,鼓勵人才回流。
(二)強化引導示范,突出教育培訓。地方財政要傾斜財力支持電商培訓,培養實用、高端電商技術人才,完善不同層次的人才體系。同時,充分發揮農民網商的示范效應,設立電子商務示范村,引導相關企業對示范村的電子商務平臺、相關培訓等給予全方位支持,逐步帶動周圍村莊的電子商務熱情。
(三)推進品牌戰略,主打特色創新。要完善電商發展規劃,堅持規劃引領,因地制宜,結合各區域的產業特征,設立相關產業電商信息平臺,為本地區的農民提供電商服務,并向周邊輻射形成銷售網絡。建設村級網點應避免“攤大餅”,盲目搞全覆蓋,杜絕形式主義和“面子網點”,積極發掘當地特色,打造若干品牌村;有的放矢發展當地特色農產品,優化農產品布局,提高種植、采摘、運輸效率,形成農產品品牌效應。
(四)整合多方資源,完善優惠政策。農村電商建設啟動階段,財政必須給予啟動資金。要由政府牽頭,整合分散在電信、商務等相關部門的電商資源,組建“宜城市電商營運集團”,打造電商產業生態圈。
(五)發揮財政職能,強化監督管理。為確保國家對農村電商投入專款專用,發揮效益,財政部門必須充分發揮職能,認真履行職責,強化對這部分資金的監控管理。一是實行電商項目責任制,管理跟著資金走。對財政投入電商項目,要實行財政干部對項目蹲點包保責任制,隨時對項目資金加強檢查監督,嚴禁資金挪作他用。二是科學投入,嚴格把關。對電商項目,必須由財政部門配備專人配合有關部門進行可行性論證,并嚴把“三關”:資金審核關,在資金投放前,財政要對項目實施現狀、前景及項目人財力、信譽程度深入調研,在此基礎上決定資金投向,控制投資風險;資金撥付關,對財政專項資金實行“統籌管理、定向撥付”,以減少中間環節,縮短在途時間,防止腐敗滋生;資金使用關,要實行專戶、專賬、專管方式,建立內外監督相結合,行政與社會監督相結合,事前、事中、事后相結合,日常監督與重點檢查相結合的全方位、多層次監督檢查體系,確保專款專用。
湖北省宜城市財政局課題組
課題組長:謝捷
成員: 李海濤、鄒明珠、鮑志強(執筆)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