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明霞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于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去獲取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留下一片空間來,讓學生自己去看、去想、去說,以取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讓數學課堂不再是枯燥無味的,教師要給數學課堂注入生機和活力,讓學生在數學的天空飛翔,那么怎么才能讓數學課堂“活”起來呢?
一、創設問題情境
學生探究的主動性往往來自一個好的問題情境,一個好的問題情境,也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使學生感到心奮,能主動地參與,自主地探究。所以在以問題為中心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中,人們已經有了“創設情境”是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前提的研究,而且模式的問世指日可待。
思維總是由問題引起的,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有價值的問題才能使學生的思維處于主動積極、愉快地獲取知識的活躍狀態。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科的知識特點,采取恰當的方法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習變被動為主動。使教學內容更具有真實性、趣味性、問題性、開放性,讓學生置身于逼真的問題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學生也會品嘗到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感受到借助數學的思想方法,會真正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進行新穎導入
一個巧妙而又正確的導入,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的欲望和學習動機,同時還能起到聯結知識,溝通師生情感的作用。但用什么樣的導入方式起始,卻是應當認真推敲的。絕不能采用某種固定的模式,也不能機械照搬套用。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學生要選用不同的類型。如何設計課堂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已成為我們一線教師迫切需要研究的問題。如,在人類數學發展的歷史上,產生了許許多多值得頌揚、膾炙人口的數學故事和數學家軼事。結合課本內容適當的介紹一些古今中外數學史或有趣的數學故事,利用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創設教學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還能從中學習數學知識,領略數學家的人格魅力,接受思想教育,如高斯、笛卡兒、牛頓以及我國數學家祖沖之、華羅庚、陳景潤等都有很多故事可以用來設計教學情境。
又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組”時,可以用中國古代著名數學問題“雞兔同籠”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學生被這種有趣的問題吸引,積極思考問題的答案,以“趣”引思,使學生處于興奮狀態和積極思維狀態,不但能誘發學生主動學習,而且還能增長知識,了解了我國古代的數學發展,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三、開展因材施教
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全面發展,主動發展。數學要面向全體,就是要對每一位學生負責,在對大多數學生進行教學的同時,兼顧學習有困難和學有余力的學生,“使所有學生都達到基本要求”并且盡可能的提高。而現代教學要求以人為本,對“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進行有機結合,立足學生主體,實施因材施教。教師應及時利用課堂這主陣地不斷地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樹立學生學習自信心,向學生傳授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使他們形成科學的數學觀。
四、體現應用價值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而生活中的問題需要用數學知識、數學方法去解決。教學中,注重數學與生活、社會的聯系,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出發提出問題,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有利于引導初中數學教學加強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中學生性格活潑,既有一定的社會生活經驗又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們喜歡學習有生動現實基礎的數學知識與才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有助于人們收集整理信息,建立數學模型,進而解決問題。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數學的任務不僅是掌握數學知識,而是掌握探索數學知識的方法,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解決問題。一個人的數學素質是看他能否運用數學思想去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適應變化發展的世界,關心社會和關心未來。讓問題進入課堂,以問題解決來培養學生應用能力。要使學生經常受到把實際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訓練,形成應用數學的意識,讓數學聯系并應用于實際。
五、培養思維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學習的最好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因此要想學生學有所得,教師就要努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觀念。某些學生不想學習或討厭學習,是因為他們覺得學習枯燥無味,認為學習數學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則和解題規律記熟,然后反反復復地做題。新教材的內容編排切實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思想,通過我們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或身邊的數學事例總結數學中知識的發展與形成過程。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通過教材列舉與生活相關的題材和圖表不斷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我們還要使學生先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感受、體驗和表現數學中豐富的情感內涵非常重要。學生只有在課堂上動起來,課堂才會有氣氛,學生才會逐漸喜歡數學,從而才能對數學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要積極引導學生,從而使學生不僅做到現在受益,而且做到終身受益。
六、運用科學評價
科學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本來考試的目的對于教師來說應當是發現教師在教學中的問題以改進工作,而對于學生來說則是檢測自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時的不足之處,現在的情況是考試往往是教師促學的手段,嚇唬學生的法寶,學生一聽要考試就害怕,就緊張。為了改變這種不良情況,我除了在考試方式上進行改革外,也從如何科學的評價學生的學習成績上進行了以下一些探索:①淡化橫向比較,側重縱向比較。每次考試以后宣布平均分,讓每個學生根據與平均分的差距和自己以前的成績相比較,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②可以申請重考。
總之,活起來的初中數學課堂,那將是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是充滿人文氣息的課堂。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開放的教學模式,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體驗,以“人人都能成功”的理論,組織開放的教學;在合作學習的環境中,生生、師生之間交流彼此的情感;在相處中學會接受他人、欣賞他人;在學習中不斷感受到成功和愉悅;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人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