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洞
摘 要:課改后初中美術課更重視的是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設好的學習環境,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引導學生在美術創作活動中,創造性地運用美術語言;教師應鼓勵學生在欣賞活動中,開展探究性的學習,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在談及初中美術教育時,一位學者曾經感慨地說:“美術教育是一把雙面的刃,教得多了,學生極易成為教育內容與教師偏好的奴隸,難以掙脫,有幸掙脫,亦已深受傷害;教的少了,期待自然開花的結果,卻常見學生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學習的過程空有刺激而沒有收獲。”在走向素質教育的今天,將轉變的教育觀念轉化到學生美術活動的實踐當中來,我們也曾探索過。
關鍵詞:初中美術;教學;體會
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初中美術教學的重要任務。而作為其主要課業的欣賞教學,由于傳統授課形式和教學方法的束縛及教學條件的制約,目前。多數學校遠未發揮它應有的作用。為了搞好欣賞課教學,我做了以下幾點體會。
一、美術教學中的情感教學
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處于潛能完善階段,學習目的、方法、性質、內容和途徑與小學相比有了很大變化,學習動機更加復雜,學習方法上靈活性增強,學習興趣更為強烈和廣泛。一般來說,學生往往會因為喜歡某位老師而喜歡這位老師所教的那一門學科,這就是所謂的“親其師,信其道”。教師在學生的眼中不僅是一個傳授知識的師長,還是他們心目中的朋友。因此,教師要尊重和關愛每一個學生,善于發現學生的進步,不斷地進行交流來縮短師生心靈間的差距,讓學生在平等、信任、理解和寬容的氛圍中受到鼓勵,得到指導和建議。同時注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這樣一來,就連帶愛上教師所教的那門課。反之,學生則會對這門課產生厭惡的情緒。教師在教學時要了解學生及其愛好、才能、精神世界,分析具體的教學內容,制定相應的目標,使學生在學習美術時獲得情感交流。
二、美術教學中的創新教育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培養創新意識,應強化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法國著名雕塑家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美無處不在,只是思維模式的固定使學生失去了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生活,培養敏銳的洞察力。例如,在上靜物寫生課時,就必須要先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一件物體它的高度和寬度比例大約是多少,這件物體與相鄰物體之間的比例關系是怎樣的,這組靜物基本呈一種怎樣的構圖形式和色彩關系等。只有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才能保證學生在繪畫時得心應手。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的精神。
三、美術與其他學科的結合
在教學途徑上,注重美術與其它學科之間的比較、滲透與綜合。
美術與詩詞:在欣賞中國美術時,如中國畫教學可以結合中國詩畫的傳統習慣,與詩詞配合教學來抒發感情,這樣更能體現中國畫詩情畫意的情趣。如《洛神賦圖》是東晉顧愷之依曹植的《洛神賦圖》而作。這是一幅長卷,畫面伸延全依《洛神賦圖》情節而展開。畫中洛神,獨立畫卷左側,曹植及隨從群居于畫面右端,以繁飾簡,生動地畫出曹植對洛神癡心眷念的神態,又現出洛神孤高靜潔的格調,表現了文學作品中想象的境界。這幅畫也顯示了東晉時代人物畫成熟的技巧。在欣賞此畫時,可先吟誦曹植的賦,讓學生感受文章中豐富的想象,纏綿悱惻的感情,以及洛神之美,對畫中的故事有初步的了解。
美術與歷史:藝術是歷史的產物,帶著時代的烙印,美術作品也不例外。如宋徽宗趙佶,在中國畫史上是位杰出的畫家,他的藝術成就最高的是花鳥畫。靖康之變,宋室偏安東南,他的畫作也已經從氣勢恢宏的大好河山轉為小幅的花鳥畫。在欣賞他的《芙蓉錦雞圖》時,了解了時代背景,就能更好地把握它的風格。藝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應注重于其他方面的結合,完善教學體系,豐富教學內容。
四、采用新的教學手段
教師應以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如電影、電視、錄像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與想象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電影錄像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觀看后,他們能夠理解電影中所要表達的深層次含義。通過電影他們能夠更快的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歷程,從而加深對其作品的理解,激起他們的情感共鳴。同時,網絡為學生了解不同文化、不同歷史條件下的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提供了方便。
總之,美術教學應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只有通過與學生生活零距離的教學方式,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使教學面向每一位學生。作為初中美術教師,要認識到美術教學的引導作用,激活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力,增強學生對生活、對社會的熱愛之情,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
參考文獻:
[1]陳群兒.淺談初中美術手工課的教學[J].學周刊,2012(04).
[2]童梅.美術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切入點[J].大眾文藝,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