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英
摘 要:隨著中職課改的不斷深入,選修課成為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跨專業選修課的開設,使學生在綜合職業素質養成方面有了更多途徑,同時也對教師的專業化水平與公共素養提出更高要求。本文從課程目標設定、課程內容編排、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改革、發展前景等幾方面,總結反思了跨專業選修課園林植物識別的教學,為相似跨專業選修課程的開設和教學提供了一些借鑒。
關鍵詞:園林植物 識別 跨專業 教學
筆者學校堅持以生為本,立足學校中職改革發展示范校建設項目和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建設項目,結合專業開設情況,著力構建職業教育的選擇機制,增加了職業拓展課程模塊,開辟了第二證書課堂、跨專業選修課、公共選修課和專業興趣小組,著力打造可供學生充分選擇的課程制度與課程資源。其中,園林技術專業為外專業開設的園林植物識別選修課程成為跨專業選修課程中的一個“香餑餑”。
一、課程目標的重新構建
園林植物識別是園林專業的一門基礎課程,建立在系統的植物知識體系上,具有系統化、規范化、理實一體的特性,只有掌握了園林植物的系統分類、生長習性、觀賞特點,才能對園林植物材料運用自如,才能夠真正把握、理解和表達植物造景的形式與內涵,并在具體實踐中掌握植物造景的基本技能。
園林植物識別作為跨專業的選修課,并不需要學生應用植物材料造景。因此課程目標可以設定為識別常用園林觀賞樹木花草、生活中常見花卉共100種左右,掌握其形態特征,能抓住1~3個枝葉及花果的形態特征來鑒別觀賞植物,熟記園林植物種名或俗名;了解校園和生活區域的植物資源,知道常見園林植物的觀賞部位以及常見花草的花期花色、果期果色等;感受植物世界的多姿多彩,從而養成愛護花草樹木的習慣,提高可持續發展意識,增強環保節能意識。通過課程實踐,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思考,培養觀察力、記憶力、發散思維和創新創造,提高團結協作精神、安全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促進綜合職業素養的提高。
二、課程內容的更新整合
專業課程園林植物識別將教學內容分為四大學習任務22個學習活動,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通過討論、觀察、分析、對比、制作等教學方法,將知識性的植物形態、解剖和分類知識部分、積累性的認識植物部分和實踐性的綠地調查部分等內容有機串聯起來,為今后的景觀植物栽培和應用打下良好基礎。
作為跨專業選修課的園林植物識別則應適當增減課程內容,大幅度減少專業的形態解剖和系統分類知識的內容,減少基礎種植類植物、景觀樹的種類數量,增加花壇花境類花卉、室內觀葉植物等陳設布展類觀賞植物的介紹,將內容編排成三大任務10個學習活動,不拘泥于理論上的專有名詞和概念,突出生活性、趣味性、觀賞性,增加識別技能訓練。
三、教學方法和評價模式改革
內容安排上考慮學生興趣,種類上則從校園植物出發,拓展到居住小區綠化樹木、街頭花壇花境展覽花卉、家庭鮮切花和觀葉植物。在教學手段上,不僅通過多媒體、實物對標本進行觀察鑒定,還在室外實地調查,綜合運用“看、觸、嗅、聽”的方法,動手布置班級植物角,創作枯葉貼畫、葉脈書簽等。在學習方法上,采用直觀教學法、小組討論法、現場情景教學法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充分利用校園植物二維碼教學資源,讓學生掃碼學習,促進“互聯網+”學習方法的運用。利用多種形式對學生開展綜合評價。對學生出勤率、作業完成率、實物識別技能等進行評分,并以小組內成員打分、小組相互打分等形式對團隊協作能力進行評價,采用筆試、口試和多媒體考核等多種形式,以形成性考核綜合評定學生成績。
四、小結
園林植物識別課程要在“互聯網+”時代不斷創新,更加適合學生綜合職業素養的提升。
1.明確教學目標,夯實教學基礎
精準分析園林專業和非專業學生的需求,明確教學目標,對教學內容開展深層次整合,弱化專業理論知識,突出實踐技能訓練。推進校本教材建設,綜合運用植物識別APP和小程序等,建設網絡精品課程。
2.加強改革創新,提升課程質量
進一步鞏固植物識別基地建設,豐富課件、案例等教學素材數字資源庫的建設,充分利用校網絡學習手段,利用微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
(作者單位:杭州第一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