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琴琴
摘 要:朗讀是一個神奇的向導,能帶學生走進文本,走進角色,走進文章的思想。能讓學生讀出理解,讀出情感,讀出個性。在課堂上往往比老師的講所起的作用更大。如何在課堂上讓書聲朗朗地響起,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常見的指導法有以下幾種:創設情境法,角色朗讀法,設柱立杖法,范讀指導法,借字想象法。
關鍵詞:情境;角色;柱杖;范讀;想象
朗讀是再創造文學作品藝術形象的一種活動。朗讀有利于深入體味文學作品;有利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有利于培養語感提高寫作能力;更有利于培養欣賞文藝作品,剖析文章思想。
而朗讀法作為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在教學法風雨突變幾十載仍居教學法的首席地位,有它存在的價值。著名的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也說:閱讀教法,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也是讀。的確,文章是作者描寫現實、反映生活、抒發感情、寄托理想的物質載體。在作者筆下的人或事都飽含著作者思想感情,喜怒哀樂。朗讀作品是一種感化、熏陶,當朗讀達到一定的高度里,讀者就能進入情境,從而達到與作者、作品的共鳴。這樣的朗讀才能激發每個人心底的情感,體會自然也就能多樣化了。這種獨特的感悟、體會是不能靠間接經驗得來的,比如老師的講,閱讀他人的讀后感。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那么還有什么比讀更好的教學方法了呢。但是,在現在的語語文課上,的確是書聲朗朗,但是真正地讀起來,讀出感悟來,讀出個性來,學生愿意讀,卻不多見。為此,筆者通過實踐,提供以下五種指導法,以供參考。
一、創設情境法
創設情境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帶領學生走進這個場景,引起學生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讀起來的方法。這種方法的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
做為低年級的學生,很難通過抽象的文字符號去體會文字的感情色彩,更難通過字里行間在短時間內潛入到文章底層去體會作品的內含,作者的思想。這時候如果能給學生創設課文的具體情境,以讀為載體,將認知、理解與感性活動相結合,引領學生在讀中積累語言,在讀中獲得語感,在讀中獲得自己獨特的感受。那么,文章的感情、內含、思想也就能通過學生的個性朗讀一一詮釋出來。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指學生扮演作品中的一個角色進行朗讀,設身處地對這一角色的情感、語言進行處理,并用朗讀表現出來的一種方法。這種朗讀方法有助于學生更快地進入文本,更快地讓學生與書中的人物角色進行“交談”從而在朗讀中體驗到該角色的情感、態度。
心理學研究也表明,角色扮演過程中,個體把自己當成另外一個人,并按照這個人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來生活,那么這個人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會最終固定到角色扮演者的身上,使扮演者形成新的態度和行為模式。低年級的課本作品特點偏向生動、活潑,普遍是童話、寓言、神話或是對話性質的作品,有資源,有條件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不但輕松了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思維,更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理解語言文字,理解角色情感。但縱觀現在的課堂,不難看到角色朗讀,但簡單的角色朗讀,失了角色朗讀的原本能起的作用,大部分教師往往讀過就算,角色朗讀不作引導用,只作總結用。讓角色朗讀在語文課堂中成了一種形式,一種表現朗讀多樣化的一種形式。
三、設柱立杖法
設柱立杖顧名思義就是幫朗讀讀找一個基調。就像我們聲樂課前要先要做發聲練習一樣。設柱立杖法不僅能夠在短時間內幫學生找到基調,找到感覺。并能創設出情境,使朗讀達到更深的一個層面。
有些課文意味深遠,但是文章的基調很平實,潛詞造句很樸素。這樣的課文學生要在這樣短的時間里讀得起來,非常的困難,那么把握這課的思想也就困難了。
還有一類文章,詞句華麗,每一句話,每一字都透著美的,學生容易感覺到美,但是說不深刻哪兒美,只有通過讀才能提升理解,但偏偏太容易感受到美了。也就難在朗讀上再有提高,這時就需要教師幫學生找到基調。
四、范讀指導法
范讀可分教師范讀和同伴范讀。范讀可以給學生提供典范。隨著多媒體在現在課堂的廣泛應用,在課堂上,我們見到的更多的是多媒體優美的畫面和婉轉的聲音。范讀做為傳統的教學方法漸漸被冷落。但我認為,范讀還是有他不可取待的地位的。多媒體的聲音再美,畢竟是遙不可及的,教師是學生心目中最了不起的人,又是如此親近的人,教師的范讀,往往更能激起學生的關注,甚至學生會試著去模仿。而這種效果是多媒體所實現不了的。
另外,由于學生的能力、水平的差異,有時候盡管老師的引導再巧妙與用心。但學生的表現往往還是不盡人意。這時候課堂上就經常出現“教師反復糾纏,學生漸漸心煩”的現象。在時候教師的范讀往往就能使課堂柳暗花明起來。如一位教師上《荷花》時,對于荷葉的美和荷花生成的生機都讀得很入情入境,唯讀對荷花的開花的三種不同狀態怎么讀也沒讀出韻味來。
五、借字想像法
新課程到了二年級時,語文課本就已經出現大量的好詞好句,但同時一些較難理解的字詞也開始進入課文,如何理解作者的用字意圖,體會用詞的精辟,感受祖國的語言文字美,當然還是通過朗讀。但如何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促讀呢。又成了一個難題。來看看王崧舟老師的經典課堂《荷花》。
師:“冒”字可以換成什么字。
生:(露、鉆、長、頂、穿、伸)
師:你覺得怎樣長出來才叫冒出來?
生:悄悄地長出來,害羞的樣子;很快的長出來;爭先恐后的長出來;
師:我們從中體會到了荷花的一種心情,什么心情?
生:高興的心情;激動的心情;歡天喜地地心情;迫不急待的心情。
師:太好了,迫不急待地長,興高采烈地長,非常激動地長,歡天喜地地長,這就是冒出來呀!還有別樣的體會嗎?
生:心花怒放的長出來;快快樂樂地長出來;亭亭玉立地長出來。
這樣一來,還怕學生讀不出來,讀不起來嗎?
朗讀應是個性化的行為,同樣的,朗讀指導是多種多樣的,我所講的以上幾法,與語文天地這浩瀚的大海相比,只是滄海五栗,同時又有時代局限性。但學海無涯,在新課程終身學習的理念指引下,越來越多的教師必定能開辟出一條條語文教學的陽光大道來。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教師,2005,10.
[2]心理學.
[3]教育學.
[4]王崧舟教學思想與經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