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銳
習慣是什么?詞典上講,“習慣”是在長時間里逐漸養成的、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可見習慣是一種養成,是一種比較確定的思想和行為方式。
一、先和大家談談孩子的生活習慣
俗話說:家庭教育是“根”,學校教育史“樹”,社會教育是“枝”。 家庭是最早的,最親近的,也是最經常的教育主體,家長是一個孩子最早的啟蒙老師,一個孩子是一個家長的復印件,復制品,有什么樣的家庭,就有什么樣的孩子。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孩子剛出生時都是健康的善良的好孩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慢慢變了。你可以細細觀察,如果孩子的家庭,父母愛罵人,孩子不教,孩子就會罵人;父母愛沖動,孩子就愛沖動;家長喜歡暴力,他的孩子一定是暴力的;這種言傳身教,這種環境濡染,不容質疑的。很多家長把希望寄托于學校教育,寄托在老師。大家熟悉這樣一句話,叫做:知兒莫如父,知女莫如母;既體現對孩子的關愛又體現家長自身的價值取向,是一種浸透親情,持續不斷的教育。在許多孩子成長的歷程中,家長的影響有時甚至會超過教師。在這里奉勸家長閑暇時,多看點書,了解中國一些博大精深的文化,抽空多陪陪孩子,心里清楚孩子到底在想什么。比如有些家長來到學校,不分青紅皂白,興師問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先心平氣和坐下來詢問情況,了解事實真相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有的家長被老師請到學校商量孩子的事情,老師告訴還有什么不好習慣時,家長反應很敏感,總覺得在小學時孩子怎么優秀,孩子多么聽話。有句古語說得好:士別三日,應刮目相看,何況孩子在學校呆五天呢?回家兩天,你和孩子溝通沒?你了解孩子的變化嗎?
二、談談孩子的學習習慣
你說孩子以前如何優秀,可我們許多人看到,在我的周圍,時常有學生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壞毛病,還有學生不按時完成作業,卻在外面打鬧的現象。許多家長看到孩子的成績怨聲載道,抱怨老師如何不負責任,孩子在小學時如何優秀。先問大家一個簡單的問題:①孩子上課認真聽課沒有?②孩子假如聽課了,孩子真正聽懂沒?③孩子如果聽懂了,孩子真正聽會了沒?④孩子如果聽會了,作業真正會做了沒?⑤孩子如果作業會做了,真正做對了沒?這簡單的五個環節,在座的家長都應該明白吧,回到家里按照這簡單的五步詢問一下自己的孩子。孩子的成績你心里很清楚了。孩子為啥養成不好習慣的問題呢?俗語說:好變壞一刻鐘,壞變好需一年,喜歡學習讀書的好習慣會在一瞬間消失,然后染上上網打游戲的習慣;而抽煙的壞習慣要想去掉,往往需要很長時間。習慣的力量異常強大,能將人送入天堂,也可將你拖入地獄。不良的習慣好比生命中多余的石屑,只有堅決的拿起手中的斧鑿將其剔除,才能讓人生凸顯生命的質感,鏤刻出別樣的風景。我們班毛夢剛同學,一位學生能夠從倒數第幾名一下子竄到第七名,當時我剛接手這個班級時,有一學生名叫陳永妍,他英語只考到56分,我記得很清楚,當時他帶著疑問和困惑問我,她的英語成績還有提高的希望嗎?我就說看你想不想提高,你有沒有決心和勇氣,他的態度很堅決。然后我就說,你必須先做到兩點:第一、在課堂上不論別人說什么,認真聽課;第二、按時寫作業。及時復習鞏固所學知識。你按照自己的目標一點一點往前走,言必信,行必果。這次英語陳永妍考了90分。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經常在班內表揚他這種鍥而不舍的學習精神,結果有許多學生開始效仿。浪子回頭金不換,何時努力都不晚。現在毛夢剛同學還在堅守,希望各位家長朋友給自己的子女鼓鼓勁,不懈怠。人性原本相近,習性使之越距越遠,不要讓習慣驅使你偏離正道。當然形形色色的社會現象每天都在沖擊著學生的心靈。因此,教育已經超出了學校教育范圍,孩子的成長受著多重教育主體的參與,促進或者制約著孩子個體的發展。
這其中,有的家庭培育出好的公民、好的人才,也有些家長耽誤了孩子的一時甚至一生。所以,加強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就成為一項社會的責任。這種指導是試圖幫助家長在提高自身修養的同時,多參與孩子的學習教育。
最后,以兩位著名教育家的話結束我今天的談話。記得一位美國心理學家曾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一個人只有從小具備良好的習慣,將來才能成就一個美好的人生。
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
此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課題“農村寄宿式學校學生良好生活習慣養成的實踐研究”成果,編號16-HJYY-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