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育萍
語文是中職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公共基礎課,它為中職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以及繼續學習奠定了基礎。人們生活中的傾聽、說話、讀書、寫字也都離不開語言。所以,中職語文學習很重要。但事實上,中職學校語文教材品種單一、語文課可有可無、學生極度排斥語文……語文在中職學校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筆者認為,要想提升中職語文的地位,改變師生對中職語文的看法,當務之急就是針對中職生自身特點和就業需求,結合學情改變教學方法。
一、中職語文課堂現狀分析
中職生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上課的紀律普遍較差,教師常常因學生的不定性因素停下授課步伐,從而完成不了授課計劃,為了進度考慮,教師不得不采用以講授為主的“滿堂灌”形式。近幾年,中職學校開始嘗試能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但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很多中專班重新恢復到傳統教學模式上。
二、中專班語文教學方法探討
針對這一系列問題,筆者試圖通過“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能力培養來制定教學方法。
1.聽
如何吸引中專生的注意力,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要培養他們樂于聽取、善于聽取的能力,讓他們先“聽”教師的,然后慢慢學會聽“別人”的。
(1)課前一則小游戲,以“抓手指”游戲為例。
游戲規則:將右手掌心向下,左手食指垂直向上,相鄰者左右手連成一線。聽老師讀一段小故事,當聽到故事中“**”這個詞時(這個詞將在故事中重復出現),則迅速用右手抓握右邊同學豎著的食指,同時將自己頂在相鄰左邊同學掌心的食指逃脫(故事可用《阿水的故事》《小蜜蜂嗡嗡》等)。
游戲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還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培養學生“聽”的能力。
(2)適當拓展,理論與實際相結合。中專班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只有兩年,所以讓學生早早地了解社會,多聽聽外面世界的聲音是很有必要的。針對中專班學生的特殊性,人文教育跟一定的思想教育結合很有必要,這樣既豐富了課堂內容,又拓展了學生的見識,為他們踏上社會奠定基礎,因此關鍵是授課教師如何把握兩者輕重。例如《社會沒有義務等待你成長和成熟》一文,就可以結合“高分低能天才”嚴永明的事例,讓學生明白人光成績好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力。還可以適當結合“連環殺童血案”,讓學生明白踏入社會時一定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艾默生說過:“所謂的‘耳聰,其實就是‘傾聽的意思。”短短幾分鐘的游戲和適當的課外拓展,在集中學生注意力的同時,還慢慢培養了他們“聽”的能力。等習慣養成以后,他們就會主動“聽”教師的話,進而“聽”別人的話。
2.說
周恩來總理曾在一次外事活動中遇到一位美國官員。美國官員說:“你們中國人怎么在我們外國人面前總是低著頭走路?”周總理微笑著說:“那是因為你們正走在下坡路上,而我們正走在上坡路上。”那位官員只好沒趣地離開了。周總理的語言幽默睿智,既挫敗了美國官員的銳氣,又維護了國家尊嚴。可見說話是一種藝術。那么可以通過哪些方法來培養“準社會人”說的能力呢?
(1)課前演講。開學初,讓每位學生準備一個3~5分鐘的課前演講。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健康向上的話題,均可拿到課堂上來演講。不論演講成功與否,其他學生都給予熱烈的掌聲,這樣就鼓勵帶動了學生“說”的欲望。演講結束以后,教師一定要給予反饋和總結,如果有偏激的話語,教師就要循循善誘,將學生拉回正確的軌道上來。
(2)多設置開放性問題。在上《人生三步驟》的時候,一個“你快樂嗎?如果你快樂,說出你快樂的三個理由;如果你不快樂,你也說出不快樂的三個理由”的簡單問題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熱烈地討論起來,然后與大家分享自己的心情。課堂氣氛變得異常活躍,讓原本較為深奧的議論文變得不再枯燥乏味。
再如《文學的趣味》一文,設置這樣一個問題:“從小到大你讀過的最令你印象深刻的書是哪一本,為什么?”學生紛紛舉手,有被《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主人公保爾的精神深深折服的,有被《相約星期二》里主人公臨死前的感悟所動容的,也有感嘆于我國四大名著的宏偉巨制的。也許學生說的并不準確,但卻讓他們不害怕在公眾場合“說”,甚至樂于去“說”。
(3)多開設語文活動課。趣味成語競賽、口語交際等語文活動課可以讓學生對語文充滿興趣。一次口語交流課的主題是“我成長中的煩惱”,學生們都向彼此倒出了心里的苦水。有人說父母太把自己當小孩,十六七歲都不讓騎自行車;有人說父母做生意太忙,不能給予自己關注;也有人說自己的眼疾讓自己自卑等等。這節語文交流課不僅讓大家對彼此有了更深的了解,傾吐了內心的煩惱,更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說”的能力。
(4)欣喜于課堂生成。課堂生成是學生思維活躍的體現,教師不應該扼殺他們思考和表達自己觀點的欲望,而應該進一步給予鼓勵,讓學生體會到“說”的快樂。學校是學生提升自我的搖籃,應該給予學生話語權,讓他們在交流中成長,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充當引領者,指引學生說話要準確、要得體。
3.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人生中最不應該放棄的便是書。
(1)每周一節閱讀課。筆者發現,盡管中專生不愛上課,但卻不排斥《讀者》《意林》等讀物,很多學生甚至很喜歡看當代現代很多小說家的作品。因此,筆者讓學生每人上交一本小讀物,課代表做好相關記錄以便學期末還給學生。然后每周開設一節閱讀課,讓學生閱讀這些書籍,所有人都沉浸在書的世界里,班級形成了濃厚的閱讀氛圍。集體閱讀的方式不僅給喜歡看書卻沒有時間看書的學生提供了時間,還帶動了一部分不愛看書的人。
(2)適當舍棄配套練習,進行摘抄。不管是人教版還是高教版語文的配套練習,都存在一些沒有意義甚至錯誤的試題,與其浪費時間于此,不如讓學生多讀點書。但如果看書看了就忘,也沒有什么意義。因此,筆者讓學生只做配套練習上的基礎訓練,更多的時間是讓學生做摘抄,每次10句。教師進行仔細批閱,覺得好的句子做出標記,第二天上課時與學生分享。得到鼓勵的學生摘抄質量越來越高,而沒被表揚的學生也不甘落后。摘抄作業不僅增強了學生對句子好壞的甄別能力,還進一步提高了他們的語文素養。
4.寫
三年制中專生走上社會到了單位以后, “寫”的機會并不多,但掌握一定的應用文書寫還是很重要的。所以在培養中專生“寫”的能力時教師應更加注重實用性較強的應用文的寫法,例如請假條、說明書、通知、會議記錄等等。而應用文的掌握關鍵就在于多看、多練。
對于中專生而言,他們沒有過多的應試教育的壓力,教師要注重的是能力的培養。教師應該本著高度負責的態度,針對中專生的特點,因材施教,讓學生喜歡語文課堂,并真正從學習中有所得。
(作者單位:浙江信息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