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婷婷+潘陽
(江南大學 設計學院,江蘇 無錫 214000)
摘 要: 本文將創新平臺的建設與研究生培養相結合,提倡“以問題為導向”,突破細分學科的傳統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跨專業解決實際問題的專業素養,提升實踐創新能力。在江南大學開放創新設計院的平臺基礎上,開展面向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平臺實踐課程,將研究生課程教學、實踐培養、校企合作、校外導師指導串聯在一起。課程涉及課題大部分為校企合作項目,學生可以突破自身專業方向的限制充分參與整個設計流程。
關鍵詞: 專業實踐 創新平臺 研究生培養
一、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現狀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要引導大學加強基礎研究和追求學術卓越,組建跨學科、綜合交叉的科研團隊,形成一批優勢學科集群和高水平科技創新基地,建立創新能力評估基礎上的績效撥款制度,系統提升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技研發三位一體創新水平。
2010年教育部決定批準64所高等學校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工業設計工程專業作為改革試點專業之一,在課程體系、知識結構、專業實踐等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與革新:一是調整培養目標,突出專業碩士學位特色;二是注重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建立研究生校外實踐基地;三是促進國際項目合作,提升學生參與度和國際化交流水平;四是改革學位論文評價體系,注重校外導師的實踐性質。
基地合作模式為研究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環境和實踐體驗,在學生培養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在實踐中也表現出了一些不足。一是研究生培養的課程學習和研究實踐斷層[1]。基地合作模式中所需的實踐知識與研究生課程中學習的知識不能夠很好地匹配,學生所學無法及時在實踐中加以應用驗證。二是實習基地的情景作用不夠。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角色仍是學生,僅僅將學習場地由學校變化到基地,缺少以工作者的身份參與項目的情景體驗,在提高學生社會化水平方面仍顯不足。三是雙導師指導效果不佳。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導師有學術性導師和社會實踐導師兩類,之所以實行雙導師制是為了實現理論、實踐的相互促進,推動專業學位研究生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的相互轉化[2]。但目前在研究生實際培養過程中,導師仍然以校內為主,雖然聘請了許多行業內專家作為校外導師,但因學生課程設置及校外導師的工作安排不能很好地結合,導致校外導師在專業研究生的培養上沒有著力點,專業碩士的“雙導師”制度成為形式化的流程。
二、創新平臺的實踐能力培養經驗
實踐教學是重要的教學環節,充分的、高質量的專業實踐是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要提供和保障開展實踐的條件,建立多種形式的實踐基地,加大實踐環節的學時數和學分比例。注重吸納和使用社會資源,合作建立聯合培養基地,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改革創新實踐性教學模式[3]。
(一)創新平臺的功能建設與實踐
產學研協同創新的主要形式是高校、行業產業、地方政府進行深入融合,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2012年江南大學與無錫(國家)工業設計園合作成立江南大學開放創新設計研究院,研究院功能定位于服務本土品牌家電、物聯網終端產品開發、信息和公共服務、醫療健康、家具環境等相關領域。著力開展技術研發、企業孵化、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和人才培養,主推城市及重要產業發展,為企業定義產品,為社會團隊包括政府的服務創新提供新的創新思路,將研究院建設成以社會、經濟和民生熱點問題為導向的產學研合作研發實體,長三角區域創新設計中心和人才培養基地。開放創新設計研究院利用江南大學的學科優勢、社會影響和國際化水平,引領創新人文設計思想,強調以定義產品和服務為目標,構建開放協同的國際化創新設計平臺。
如圖1所示,研究院的主要功能分為三部分:一是在學生教學實驗改革的探索中,作為學生重要的實踐基地之一,實踐基地不是實習場所,而是重要的教學場所,包括開展專業學院研究生平臺實踐課程,邀請行業內專家、國際學者舉辦工作坊及講座。其中,實踐課程的優秀團隊在課程結束后可作為創新創業團隊入駐研究院進一步完成成果轉化,學術交流活動不僅面向學校師生,而且向社會大眾開放,踐行設計教育普及歷年。二是作為以創新創業為核心的協同創新平臺,優先支持有意向創業的學生團隊入駐,不僅提供優惠的進駐政策,而且為公司產品落地、注冊等提供幫助;三是與品牌企業建立校企聯合實驗室,促進校企合作,同時與學生實踐互為補充;四是作為學院國際合作的衍生與設計教育在社會中的普及。
經過五年的摸索,研究院形成了完整的辦公化管理制度及研究生實踐教學模式,要求導師對學生進行常態化管理,考核到崗時間、進行項目匯報。此外,已扶持三家由我院在校學生創立的公司順利注冊,另有兩家由已畢業碩士研究生創立的企業入駐基地。
(二)基于平臺的學生實踐課程設置
社會與經濟的發展使得各職業領域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分工更加細致,人才的交叉流動性越來越強,以學科為界限劃分人才培養類型已經很難適應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跨學科交叉型人才的培養迫在眉睫。
從課程設置的角度看,以問題為導向的聯動課程體系是指圍繞具體設計實踐展開的,以課題性質、課題內容、課題維度為主要目標與線索,貫穿于整個學期的有機課程系統,其有助于將授課式教學轉化為探討性教學[4]。
以問題為導向意味著專業課程框架不是簡單地增加不同類型的設計知識與方法,而是強調圍繞不同的問題情境進行課程框架的重組[5]。以開放創新設計研究院為例,2013年起,為配合專業碩士學位課程建設,基地作為實踐平臺開展橫向課題實踐課程,截至目前已開展4年,完成課題46項,課程組織結構如下圖所示。課題大部分為校企合作項目,項目團隊既可以在專業內進行,又可以跨專業交叉合作。該實踐課程既作為實踐環節的一部分,又作為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必修課程持續一學期,課程結束后學生將修得相應的學分,課程教師累計對應的工作量。在課題來源方面,主要由各專業的年輕教師根據其校企合作的橫向項目拋出課題,引導學生思考、應對科技創業、弱勢群體、健康養老、環境問題或文化生存等社會命題挑戰,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的活力、適應未來的能力及應負有的社會責任感。通過開展課題發布雙選會,由學生根據自身興趣選擇有意向的課題中,教師根據項目背景調整專業學生的構成。雖然作為研究生課程,學期末需要對學生進行評分考核,但往往項目團隊會持續整個項目周期,學生可以突破自身專業方向的限制充分參與整個設計流程,也有利于青年教師整合更多學生資源。
課程成果發布也是基于創新平臺的特色嘗試,每年結合平臺的開放日活動,邀請無錫中小企業家、學校各學院老師參加。項目團隊會對立項背景、設計流程、最終成果作匯報展示,增進校企之間的相互了解,也有利于促成更多的項目合作。通過與外部資源的交流開放,為學生課程問題提供更多的協助支持,教學團隊積累更多的跨學科知識。
跨學科研究組織是以“問題為導向”,橫跨多門學科,承擔綜合性、復雜性的重大項目而建立起來的進行科學研究的組織。協同創新是各個創新要素的整合及創新資源在系統內的無障礙流動,它是以知識增值為核心,以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教育部門為創新主體的價值創造過程[6]。在實現專業碩士的改革方面,該模式反映了世界范圍內學術和企業界同時發生的“從學科細分到以問題為導向的協同創新”的重要趨勢。整個研究院作為專業碩士培養基地,以社會、經濟或產業熱點問題為方向,以項目為單位組織交叉團隊;利用國家工業設計園提供的有利平臺,引入并充分利用企業、社會和國際資源,真正做到教育有實踐基礎、實際項目有科研的產學研結合。
(三)提高校外專家參與研究生培養的措施
高校作為企業導師遴選工作的主體,采用了多種選聘途徑如校內導師推薦、企業研究生工作站推薦、校外人員自薦、面向社會招聘等形式[7],聚集了一批具有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和一定的基本理論水平的企業導師、業內專家,而且相當多的校外導師是有很高的參與研究生培養工作的熱情和意愿的。
目前,大多數高校現行“雙導師制”的模式是由一名校內導師和一名校外導師共同指導一名學生,但由于種種原因,校外導師的參與環節有限,不能充分地發揮其專業知識、進行實踐指導。創新平臺的建設可為校外導師的介入指導提供著力點,幫助校外導師走出形式化的模式。由于很多課題都是來自企業、社會或政府機構的合作項目,通過平臺實踐課題研究和組建項目團隊,可推行基于項目的以小組為形式的指導方式,邀請多方面的專家或技術人員參與進來提供支持,打破原來一對一的模式。在最近的實踐課程中,有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聯合指導研究團隊的,也有校外導師獨立指導的。對于學生而言,可以接觸不同類型、專業背景的校外導師;對于校外導師,可一次指導多個學生且有實踐課題為導向,強化教學效果。
此外,基于創新平臺的資源整合功能,研究院邀請校外導師、國際專家顧問開展面向師生及社會大眾的工作坊、講座等學術交流活動。活動主題不僅包含當前設計領域前沿,而且涉及商業模式、物聯網、大數據、健康醫療等各學科熱點問題。在2016年組織的“以人為本的醫療健康設計”工作坊中,就有來自香港理工大學、飛利浦上海設計中心、中智物聯網、無錫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等單位的指導老師共同指導或參與答辯。通過開展不同形式的學術活動,使得校外導師有更多機會、更多途徑參與學生的教學指導。在加強校外導師與學生多元互動的基礎上,加入更多的社會元素及跨學科知識,多方位發揮導師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作用。
三、結語
基于創新實驗平臺的專業碩士實踐能力培養,通過“以問題為導向”培養研究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突破細分學科的傳統教學模式,組建跨專業、跨學科的科研團隊,是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之路上的探索與創新,也是世界范圍內學術界和企業界的共同趨勢。高等教育作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強化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釋放高校辦學活力是高校的前進方向和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張永澤,劉曉光,董維春.專業學位研究生基于項目的校企協同培養模式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6):154-161.
[2]趙巖,徐平.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改革與創新[J].現代教育管理,2012(9):115-118.
[3]諸葛亞寒.教育部: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N].中國青年報,2015-06-03.
[4]曾真.以課題為導向的數字媒體設計聯動課程體系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6(19):118-119.
[5]張凌浩,曹鳴.產品設計核心課程的再定位:從方法導向到問題導向[J].裝飾,2016(7):128-129.
[6]楊連生,錢甜甜,吳卓平.跨學科研究組織協同創新的影響因素及運行機制的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3):25-27.
[7]張有東,陸中會,王穎麗.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雙導師機制研究[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3):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