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潔玲
摘 要:初中學生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價值掛建立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的教育中,教師們要注重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初中階段美術教學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繪畫能力、審美能力、創新能力等,對學生未來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筆者通過分析初中美術教學的特點,談論美術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教學示范的重要性、對學生繪畫興趣培養的重要性及其途徑等方面內容。
關鍵詞:初中美術教學;繪畫興趣培養;途徑
1美術教學對學生繪畫興趣培養的重要性
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心智成熟、身體成長的關鍵時期,缺乏對社會、世界觀、審美觀、人生觀等價值觀念的理解,容易被生活中的不良信息所誘導、誤入歧途。通過美術教學,能夠在充分挖掘學生美術潛能,激發學生創新創造的熱情、激發學生主體意識的同時,建立其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其創新創造能力、審美能力、動手實踐等綜合能力。近年來迫于學業的壓力,初中美術教學被邊緣化,許多學校的美術課名存實亡,尤其是進入初三以后,學校以美術課屬于“副科”為由干脆停課,嚴重打擊了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不利于對學生繪畫興趣的培養。
學生在繪畫過程中,通過對作品細節的勾勒、描繪,能夠鍛煉其耐心、整體意識感;通過對不同景觀、人物等的想象與執筆,能夠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從而使學生從沉重的課業壓力中解脫出來,將豐富的想象力應用到美術繪畫中,利用多彩的畫筆和多樣的工具進行美術設計和創造。
作品的臨摹、寫生都能夠鍛煉學生的觀察力。教學實踐證明,初中學生被學習、網絡游戲所束縛,對于生活中處處存在的美卻視而不見,因此要通過繪畫教學(課堂教學、臨摹、寫生等)培養起學生發現自然美的能力;通過人文社科類觀察力的訓練,也能夠對學生在學習自然科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各種能力。
2初中美術教學對學生繪畫興趣培養的途徑
2.1優化教學資源
在當前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學資源往往限于課本上的內容,而教材中的繪畫作品對學生的繪畫技巧要求較高,不適于學生臨摹創作,因此,教師應另辟蹊徑,找到適合學生學習的材料。在美術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從網絡上、其他教輔材料中搜集適用于初中學生欣賞、臨摹的美術作品或者相關課題,而將課本作為欣賞、學習繪畫技巧的資源。教學資源的整合有利于更好地開展繪畫教學工作,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讓學生循序漸進地學會欣賞美術作品并在繪畫過程中掌握各種繪畫技巧,提高繪畫能力。教學資源的整合不外乎繪畫材料的搜集與整理、美術教學與其他學科的融合、美術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等,通過這幾方面的整合,為學生的繪畫創作提供適宜的環境和合適的材料。
2.2創建良好的繪畫氣氛,使學生在輕松的氣氛中進行創作
學生日常學習的壓力非常大,有許多情緒、心理上的障礙需要得到釋放和清除,而美術創作往往能夠起到這種效果。教師可以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將班級內學生分組,然后將繪畫任務布置給每個小組,繼而讓學生在組內自由討論、交流自己對繪畫課題的理解和想法,讓學生能夠在與組員的交流過程中釋放學習的壓力,進行創造性地繪畫過程。教學實踐過程已經證明,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帶著輕松、愉悅的心情利用多彩的畫筆和多樣的線條勾畫出各種各樣的作品,在美術創作中得到美的感受和靈魂的升華。另外,還可以將繪畫教學與德育教育相結合,布置相關題目的繪畫作業,培養學生的德育素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1]。還可以將好的學生繪畫作品或者臨摹名畫等張貼到教室內、走廊內,為中學生的美術繪畫學習創設良好的氛圍。
2.3注意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技巧
傳統的教學方式更像是“單口相聲”,教師一個人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講臺下各忙各的,這樣的教學方法難以培養學生的繪畫興趣。為此,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選用合適的教學方式和技巧,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語言,激發學生對繪畫創作的興趣,從而使其將豐富的想象力應用到美術創作中。另外,傳統美術繪畫教學的地點限制在課堂內,而為了激發學生創作的欲望、調動學生繪畫的熱情,我們可以將課堂設置在校園內,例如圖書館內、操場等地方,讓學生或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建筑物、小物件,將從課本上學到的繪畫技巧應用到作品創作中,并在創作過程中提升繪畫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讓學生自己去看課本、看課件,而應該讓學生拿起畫筆,跟著自己一起繪畫,這樣才能夠將繪畫技巧正確地傳授給學生。
2.4注重繪畫過程中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在建立學生繪畫興趣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繪畫過程中增長知識和能力,例如審美能力、繪畫整體布局能力、創新創造能力等,這才是美術教學的關鍵。想象力是藝術的源泉,也是學生在繪畫創作過程中的主要動力來源,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繪畫流程和繪畫技巧后,可以布置一些開放性的題目,比如通過給學生關鍵詞的方式讓其進行聯想作畫,讓學生拋棄傳統的教條主義,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日常生活中對事物的感受力,用畫筆將其表現出來。其次是對學生觀察力的培養,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多角度觀察能力,例如在寫實類繪畫作品中,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完成多幅作品,并比較它們之間的不同,讓學生形成一種觀察客觀事物的方法論,有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
2.5鼓勵學生在繪畫過程中建立屬于自己的繪畫風格
美術創作不是機械化生產,因此教師要多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角度和風格進行作品的創作。通過學生自己對色彩、線條、布局等的理解和創作,能夠使其發現自身作品中存在的問題并在下次創作過程中改正和創新,有利于學生繪畫興趣的建立和發展[2]。過多的條條框框只會限制學生創新創造力、想象力的發揮,因此教師要力求為學生創造開放性的繪畫環境,鼓勵學生打開思路,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斷探索新奇的繪畫發展,將自己的情感和對繪畫對象的理解融入到作品中,并鼓勵他們多進行交流和討論,集思廣益,創造出更多想法獨特、構思新穎的作品。
2.6注意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和糾正
在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價值體系之前,教師應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和糾正。例如,有的學生在人物畫像上“添油加醋”,破壞了其原有的藝術美感,對此教師應先肯定學生藝術創作的想法,但要向其解釋原作想要表達的藝術情感和其特有的創作環境,讓學生理解其做法是對原作的不尊重,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學會尊重自己和他人創作的作品。在規勸過程中,教師不能用過分刺激性的話,否則會打擊學生學習美術繪畫的積極性,對教師、甚至對美術這門課心生厭倦,既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又不利于學生繪畫能力的提高;而是應該用和藹的語言,對學生示以十足的尊重。
2.7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
美術創作不能“唯分論”,不能僅僅通過學生作品的好壞評價其美術創作的質量,教師要從學生創作的過程入手,對作品做出綜合性的評價。例如,評價指標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學生作品的構思、創造過程的認真程度、色彩的搭配、整體結構的布局、線條的藝術美感及其對創作過程的理解等方面,通過這些方面的評價才能完全體現學生對繪畫創作的重視程度,這也是要求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繪畫能力的差別及不同學生對事物理解能力的影響,從而“因材施教”、“因材評價”,對于繪畫水平高的學生可以對其提出更高標準的要求,對于基礎較弱的學生則要求其掌握基本的繪畫技巧并能夠勾勒出對象的大體形狀即可。科學、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是當前初中美術教學中對學生繪畫興趣培養的最關鍵性環節之一,也是教師應當特別注意的環節。
3結語
學生繪畫能力的提高有益于對其創造力的激發以及其他綜合素質的培養,尤其是在人們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當今社會,更需要當代孩子們保持一顆不受世俗所污濁的心靈,在藝術世界追求更高尚的精神生活,在繪畫過程中追求美的享受。因此,我們要為學生的美術創作營造良好的環境,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創新能力、正確價值觀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成賓.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中有效示范的重要性分析[J].赤子(上中旬),2017,(02):222.
[2]石軍.初中美術教學與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J].學周刊,2016,(28):21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