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家治理體系現代是統攝中國未來政治、經濟、社會全局發展的新的政治理念。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設社會主義制度;治理主體包括本源性主體、代表性主體和參與性主體;治理機制包括政府層面的民主法治、社會層面的市場機制、社會自治機制以及國家與社會互動機制;治理屬性是公共性。
關鍵詞:國家治理;現代化;內涵
十八屆三中全會最大的亮點是將“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為中國未來的政治發展,乃至整個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指明了方向,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鑒于治理理論的西學背景,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恰適性的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解釋性理論就顯得尤為必要。這既要遵循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國家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借鑒西方國家在治理現代化方面的先進經驗和教訓;又要立足中國的國情、政情、社情,因為一個國家現代化的成功實現,除了向先進國家學習外,更取決于立足本國國情進行創造性地轉化。
1治理目標
治理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設社會主義制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設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規定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我們取得的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因此,中國必須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目標,在這個制度框架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新時期提出的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也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開辟了新的空間,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增強制度自信的重要依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出,使我們對現代化的理解從原來的物質層面的“四個現代化”拓展到制度和人的層面,更具有深遠的意義,也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蘊含的以人為本、人的全面發展、公平正義、人民福祉等價值理念。
2治理主體
在國家與社會尚未分離的傳統社會,國家的治理主體是一元的,只有作為國家代表的政府;治理意味著統治、控制。近代化以來,伴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國家與社會逐漸分化和社會自治能力的生長,市場組織、社會組織和公民在政府的規范和引導下也參與到治理過程中,并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社會問題和矛盾沖突的復雜性、多元性不斷增強,傳統的政府失靈、市場失靈持續存在,使得國家治理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迫切需要政府汲取社會資源,采取與社會、公民合作共治的策略。在此意義上,治理的現代化意味著治理主體的多元化,治理也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提到“社會治理”、“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治理體系”等概念就體現了治理的多主體、全過程特點。
基于中國的經濟政治生態,對于多元的治理主體可以這樣理解:人民是國家治理的本源性主體,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由此表明了,全體意義上的人民是國家主權的所有者,理所當然是國家治理活動的國家權力主體,可以稱之為本源性的治理主體。人民是通過選舉自己的代表組成政府,來開展治理活動的;中國共產黨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者,代表人民執掌政權,運行治權,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領導力量,我們稱黨和政府為國家治理主體中的代表性主體。在國家治理體系中,除了作為主權所有者意義上的本源性主體和運作治權意義上的代表性主體外,還有市場組織、社會組織、公民等有序參與治理過程的主體。在本質意義上,他們是基于公民權利,尤其是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而參與治理過程的,在此意義上,我們稱之參與性主體。他們常常以協商民主、基層群眾自治等方式參與國家治理,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協商治理和基層民主自治。
3治理機制
國家治理體系是指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理念確立起來的一套使國家順利運行的體制機制。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最重要的在于治理機制的現代化,治理機制是治理體系的制度層面從觀念形態走向實踐形態的中樞,治理機制的現代化是影響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和治理效益的關鍵因素。
治理機制是治理體系運作的機理。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有關“治理”的概念被提及多達二十幾次。從總體上看,這主要涉及國家治理、政府治理、市場治理和社會治理等不同層次的治理體系和活動。從其構成上看,國家治理是最高層次的體系;政府治理、市場治理和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中三個最重要的次級體系。因此,與之相對應的治理機制分別為政府層面的民主法治、社會層面的市場機制、社會自治機制以及國家與社會互動機制。
民主法治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首要機制,民主是解決一個國家政權正當性、永久性的問題,通過賦予人民作為主權者,讓人民選舉自己的代表來制定法律和監督政府,這是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基本特征,也是區別于傳統國家治理體系的根本所在。法治是一國和平條件下的規則之治,法治不僅是老百姓的事,首要的是政府的事;不僅是讓社會民眾養成一種法治的生活方式,更為重要的是政府要依法行政,依法治權。正是法治對于人治無可辯駁的優越性,理所當然成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機制之一。市場機制主要體現在政府對經濟活動和市場的治理上。一方面,政府要徹底轉變政府職能,健全宏觀調控體系,更好地發揮政府對經濟和市場的治理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尊重市場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主性,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在社會自治機制、國家與社會互動機制上,就是按照“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要求,推進政府與社會組織與公民的合作治理,實現政府治理與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
4治理屬性
公共性是中國國家治理體制的根本屬性。中國國家治理也稱為公共治理。由于民主作為一種政體選擇構成了現代國家治理的最顯著的特征,也是區別于傳統國家治理的根本所在。因此,公共治理也稱為民主治理。公共治理作為現代化國家治理的基本機制,其首要特征在于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治理的根本屬性,這是公共治理區別于公司治理、企業治理、學校治理等其他形式治理的根本特性。公共性對于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意義在于:第一,國家是屬于全體公民的“公有物”,而不是屬于個別人或個別集團的“私有物”,第二,公共權力體系原則上向全體公民開放,而不能為個別人或少數人排他性地把持。第三,參與國家治理的公民應該將促進共同體的公共利益擺在優先地位,而不能假借公權來滿足私欲、爭權奪利、中飽私囊。因此,公共治理最根本的要求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超越任何組織和群體的局部利益,而以中華民主和全體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為依歸。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3-11-6.
[2]張鳳陽.政治哲學關鍵詞[M].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78-79.
作者簡介:
李忠漢(1983.11—),男,漢族,河南新蔡人,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政治學博士,研究方向:社會治理、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