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旭鋒
摘 要:20世紀50年代,農民畫悄然興起。至今50多個年頭過去了,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科學取得了長足發展,農民已不再只是面對黃土背朝天。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植根于農村的農民畫將如何發展,應該引起我們新的思考。
關鍵詞:農民畫;發展;走向
一、農民和農民畫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的概念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義務教育的普及和素質教育的提倡,使農民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知識和藝術素養;以市場經濟為核心的社會經濟結構的轉變,使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進入其他行業工作;農業科學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使越來越多的農民放下了褲腿,穿上了西裝,使用起了現代化工具。傳統意義上的“農民”的概念已逐漸改變。從文化藝術層面上講,農民更適宜與牧民、漁民、工人、服務業人員等組成一個新的大群體——與文化藝術精英群相對應的“次文化群”。
農民畫,大多是指農民畫的畫。這些沒有經過專業藝術訓練的民間藝術家,基于對生活的感觸,有了一些繪畫的愛好和用繪畫表達情感的愿望,于是就產生了農民畫。所以,農民畫是樸素的、原生態的、民間味十足的群眾藝術。
農民畫這一概念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末,它的基礎是民間美術。民間美術涉及建筑、家具、工具、器物、壁畫、服飾等各種生活領域,形式多樣,有著悠久而光輝的歷史,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文化的創造者多數是普通的民間藝人。農民畫從民間美術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藝術形式,為中國美術的大家庭增添了新成員,也為農村文化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農民畫屬于民間美術,它從傳統的建筑畫、家具畫、壁畫及雕刻中演變而來,借用裝飾、剪紙、刺繡、印染等多種民間藝術手法,反映農村的生活生產和風俗人情。農民畫簡單的藝術理念,直白的造型追求,隨意的透視和結構表現,響亮、濃重的裝飾色彩,充分體現了其民間美術的根本特性。
農民畫是內容至上的美術。無論從作者的美術素養和思維習慣出發,還是從文化機構的輔導傾向看,農村面貌,生活、生產場景和國家經濟、政策對農村生活的影響是農民畫永恒的主題。對農民畫來說,“畫什么”遠比“畫成怎樣”重要。目前,農民畫得到了多方的關注,文化機構的積極參與、專業美術教師的輔導等,使農民畫的表現形式越來越多樣化,但要認識到,內容始終是農民畫表現的重心。
農民畫的發展有一定的被動性。農民畫從一產生就多多少少受到藝術機構和專業人士的影響,特別是在其向產業化發展、舉步走向世界的今天,農民畫仍離不開專業人士的指導。這些指導,是農民畫發展的根本保證。
二、走農民畫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
城市中藝術精英創作的現代繪畫成為少數人的藝術,而創造適合農民欣賞要求的世俗美術是美術整體發展的要求,也是和諧社會的需要。新農村文化建設和中國美協農民畫大展等給農民畫的振興和發展帶來了希望。加強對農民畫的關注度,使農民畫發展走一條適合其現狀的、有特色的新路,是我們應該思考的問題。
1.成立農民畫創作的組織領導機構,組建一支熱心于農民畫創作的隊伍,營造良好的創作氛圍,重點培養一批創作帶頭人,是農民畫發展的基礎。
分散在各鄉村的農民畫作者往往是獨立的,其創作也是自娛自樂的。農民畫要形成氣候,取得發展,各地方必須要有一只“領頭羊”,比如成立一些諸如“農民畫研究會”之類的組織領導機構,專門進行農民畫研究,引領其發展方向,組織培訓輔導,有目標、有計劃地開展農民畫創作活動。
組織者首先要讓盡可能多的民間美術愛好者投身到農民畫創作中來,讓那些對農民畫有興趣又有閑暇時間的農村婦女離開麻將桌和電視機,將身心投入到繪畫中來,激發其創作的熱情和動力;讓那些有一定繪畫特長的民間油漆匠、雕刻師、刺繡工和剪紙愛好者,成為創作隊伍中的骨干力量,讓他們積極地帶動其他作者開展創作活動,更好地推動農民畫的發展。
組織者還要努力營造良好的創作氛圍,為作者提供創作的便利,經常性地開展輔導、交流、研討和展覽活動,讓農民畫作者從創作中得到自身價值的實現,從而增強其創作的信心和動力。
2.一定的指導和輔導是農民畫發展的保證。農民畫的指導和輔導必須從“農民”這一特質出發,必須從農民畫的特質出發,必須從美的原則出發。
(1)農民畫的指導和輔導必須從“農民”這一特質出發。充分發揮農民藝術家的自覺性、主動性和思想的自由性,避免純粹的灌輸教學。金山農民畫的優秀輔導者吳彤章說:“輔導老師首先應該肯定他們的瓶里裝著極好的酒,然后想方設法把瓶蓋子打開,讓酒痛痛快快倒出來,而無需把自己的酒灌到他們的瓶里。”輔導者要找到打開瓶蓋子的方法,一是要了解農民的生活、情感、審美趣味、審美習慣和審美理想,懂得他們的藝術語言。二是要因材施教,根據不同農民藝術家的不同個性,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讓他們說自己的話,把話說得更清楚、更美。
(2)農民畫的指導和輔導必須從農民畫本身的特質出發。農民性是農民畫的本質特性,它包含了農村、農業、農民三方面要素,體現在樸素性、原生性、民間性、地域性四個特性中。從農民畫的特質出發進行指導和輔導,首先,要在農民畫天真、質樸、原生態的藝術特色中尋找審美情趣。農民畫作者一般只考慮如何表達自己的意愿,而很少有對時間、空間、邏輯、透視的思考,其實他們也確實不具備美術專業的思維方式和操作能力。但正是這樣的隨意發揮,給了他們相當大的創作的自由空間,使其作品表現出他們想要表達的一切。其次,要挖掘民間美術中的美學內涵和形式要素,從圖案、剪紙、刺繡、拓印等多種民間藝術手法中汲取營養,充分體現農民畫的民間特色。再次,要從本土文化和地域特色中尋找農民畫的創作素材。農民畫對民間美術的傳承,是有地域性的。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不同的地方、民族有不同的地理環境、生產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指導和輔導的重點,應放在發掘本土文化、強調地域特色上,以此來充分體現農民畫的特質。
總之,農民畫想要超越和發展,需要農民畫家在傳統審美意識的基礎上多積累多探索,關鍵在于培育和提高農民畫畫家的思想意識,提高農民畫的創作水平,從民間藝術的母體和土壤中催生時代所需要的胚芽和種子。
參考文獻:
[1]陳剛,蔡芳芳.新時代中國農民畫.
[2]陳池瑜.現代藝術學導論.
[3]左漢中.中國民間美術造型.
[4]黃連生,王文浩,連瑞卿.中國現代農民繪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