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芳
一、概念
懷古詠史詩是詩人在閱讀史書或游覽古跡時,有感于歷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直接以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歷史遺跡為歌詠題材,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某種議論或見解。
二、形式標題、代表人物
標題中有古跡、古人名,或在古跡、古人前冠以“詠”字,或在古跡、古人后加“懷古”、“詠懷”等。
懷古詠史詩的發展繁盛期是在唐宋兩代。唐朝有李白、劉禹錫、李商隱、杜牧等人,宋朝有王安石、蘇軾、辛棄疾等人。他們的一些作品,代表了懷古詠史詩的最高成就,也是鑒賞和考試的重點。
三、應解決問題
在接觸到懷古詠史詩的時候,會碰到不少要解決的問題,如:詩人所懷的“古”,所詠的“史”究竟是怎樣的,詩人為什么會寫到這些特定的古人、往事,詩人在詩中表現出了什么態度,這種態度又是通過什么方法來表達的。只有弄清楚上述四個問題,才有可能比較準確地對懷古詠史詩進行鑒賞。
四、鑒賞方法
1.弄清觸發的媒體:古跡、典故、人物等。
后代作家對塵封的往事發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現實的原因或觸發感慨的媒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被貶黃洲,到過當地一處叫赤鼻磯的地方——傳聞就是當年三國時的古戰場赤壁——憑吊,這赤鼻磯也可以說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詩人站在浩浩古戰場、滾滾長江邊,抒發了對歷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時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瀟灑儒雅、指揮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詩人雙鬢染霜而功業未就的傷己之情。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詩人登上京口北固亭,從歷史上的孫權、劉裕以京口為基地堅持抗擊北方勁敵,聯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風雨飄搖中茍且偷安,這京口北固亭是觸發詩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茍且偷安,自己報國無門,是詩人引發詩情的現實原因。也有的詠史懷古詩只是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與評價,或僅是客觀的敘述,詩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詩人的感慨只是畫外之音而已。如劉禹錫的《烏衣巷》,今昔對比,表達了詩人的歷史滄桑之感。劉禹錫的《石頭城》,寄托的是國運衰微的感慨。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劉禹錫《烏衣巷》
劉禹錫《石頭城》
2.弄清史實:作品涉及到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這就要求我們要積累一定的歷史知識和文學典故。
3.體會意圖:古跡或人物的遭遇與詩人經歷有哪些相似或相關之處。
4.領悟感情:詩人借助這些歷史史實或人物表達怎樣的感情。
(一)懷人傷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與際遇和作者有了某種相似性,觸發點在古人,落腳點在自己。具體又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1.對比失落型(面對古人功業的流逝,抒發時光不再、年華易老、壯志難酬的感慨)。
古人能一展抱負,建功立業,得遂心愿,而自己卻因為某種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盡其用,壯志難酬,從而有了郁郁寡歡乃至消極遁世之心。在鑒賞這類詩詞時還要抓住歷史人物或事件和詩人自己身世之間的連接點,找出二者的共通之處,就能很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周瑜在“小喬初嫁了”時就立下了令“檣櫓灰飛煙滅”之大功,可謂少年得志,風流倜儻,而自己人到中年,雙鬢染霜,卻功業無成,“早生華發”,與周瑜相比,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強烈的對比生發出濃重的“人生如夢”的感慨。
2.同病相憐型(抒發自己渴望建功立業或懷才不遇的感傷)。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體現自己的不得志,感慨身世,關照自我,抒發自己渴望建功立業或懷才不遇的感傷。如蜀相 杜甫。
(二)懷古傷今
古代詩人的主流是寒士,濟天下拯黎民的念頭使他們更多關注在國家政治、社會生活上。詩人們常借寫古跡、古事來表達對現實的關切、熱情、不滿、警戒。懷古盡管觸點在古,但實際上表現了對現實的強烈關注。
懷古傷今、借古諷今:
1.感慨朝代興亡變化、昔盛今衰、物是人非。
2.感慨歲月瞬息變幻。
3.諷刺當政者荒淫無恥。
如劉禹錫《石頭城》
全詩通篇寫景,群山仍在,潮水依舊,月光依然,所變者已是“故國”、“空城”、“舊時月”,昔日繁華已化為烏有,全詩基調凄涼不堪,句句都融合著詩人的故國蕭條之感,令人不勝感傷。
借古諷今,如李商隱《賈生》
這是一首著名的諷刺詩。詩的前兩句,是欲抑故揚,漢文帝名為求賢,而無求賢之實。后兩句以“不問蒼生問鬼神”的事實,鞭撻文帝不重視人才,感嘆賈誼滿腹才學卻不被重用,只是為了滿足文帝的好奇心。全詩顯然寄寓著作者不能施展抱負的哀嘆,感慨深沉。
(三)理性反思歷史:對歷史作冷靜的理性思考,發表自己的簡介,歸納歷史規律等(自己不置身其中)。如:
題烏江亭 疊題烏江亭 烏 江
第一首從兵家用兵的角度。杜牧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勝敗得失、歷史興衰的看法,即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負重、重整旗鼓,定能東山再起。
第二首從民心向背的角度。王安石認為民心和形勢決定了戰爭的勝負,歷史的規律不可違背。
第三首從節操(氣節)角度。李清照認為人要講求氣節,活著要干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死了也要氣壯山河。
五、表現手法
1.借古諷(傷)今(李商隱《賈生》)。
2.盛衰、今昔對比(劉禹錫的《烏衣巷》李白的《越中覽古》)。
3.以景襯情(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4.用典(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5.議論(李商隱的《賈生》)。
6.側面烘托(劉禹錫的《石頭城》不從石頭城入手,卻從石頭城周圍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寫出了石頭城這一“故國”的沒落與荒涼等。
六、實戰演練
登金陵鳳凰臺(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此詩系作者于天寶年間,被排擠離開長安,南游金陵時所作。
1.結合頷聯分析,詩中的“鳳去臺空”有什么意味?
答:作者用鳳凰的飛去象征六朝的繁華不復存在,表達了昔盛今衰的感慨。三、四句是說吳國昔時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了墳墓,這是對鳳去臺空之意的進一步書寫。
2.分析尾聯的修辭效果及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答:“日”喻帝王,“浮云”喻小人,比喻修辭的運用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了皇帝被奸邪蒙蔽,而自己報國無門的傷痛,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