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芹 (東莞理工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523808)
廣播電視學專業的教學改革實踐與學科體系建設探析
——“知行合一,立德樹人”教育教學大討論背景下的專業特色教研思考
王 芹 (東莞理工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523808)
在 “知行合一,立德樹人”的教育教學大討論的強力推進下,如何對學科的發展加以規劃、重組和創新,如何以學科發展變化為基礎,如何凸顯專業特色,如何優化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機制是我們目前需要深思和不斷探索的重要議題。本文將從筆者所在的廣播電視學專業的教研實際需要為立足點,基于本專業的辦學特色,從如何完善廣播電視學專業的課程體系、完善人才培養計劃、如何深入教學改革、優化本專業的學科建設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議。
優化學科建設;人才培養機制;專業特色;廣播電視學專業;課程體系;教學改革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由于文字數碼化、書籍圖像化、閱讀網絡化等發展,文藝乃至社會文化面臨著重大變革。”信息化的高速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生活方式、社會體系和社會文化。這個問題具體到我們廣播電視學專業的學科體系上,就是一個關于傳統教育的現代轉化問題,其培養的應用人才應該與時俱進,能夠生產出與現代信息化社會相匹配的文化產品。
筆者認為,為構建完善現代文學與傳媒應用人才的學科體系、突出廣播電視學專業的專業特色,學科體系應分為以下兩大方向去著手重點完善:
一是基礎教育。基礎教育是關于媒介素養教育。
學科體系的基礎教育包括:了解基礎的媒介知識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學習判斷媒介信息的意義和價值;學習創造和傳播信息的知識和技巧;了解如何使用大眾傳媒發展自己等方面。媒介素養是傳統文化素養的延伸,它包括人們對各種信息的解讀能力,除了現在擁有的聽、說、讀、寫等能力之外,還應具有批判性地接收和解碼影視、廣播、網絡、報刊和廣告等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電腦、電視、照相機、錄音機、手機等廣泛的信息技術來制作、傳播信息的能力。
二是專業教育。信息超載時代的學生應用能力培養需要獨辟蹊徑,需要有核心競爭力。專業學科體系的設置既要了解國內國外的經典知識體系,也要洞察學科前沿的發展;既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國的國情與傳統,也要準確把握世界的前沿動態和趨向;既要精通專業的知識,也要擁有跨學科背景知識的支撐。網絡社會里,普通個人成為文化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其文學的應用能力能得到很好的鍛煉、檢驗和反饋。“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當通過專業學習,能夠創作出好的作品之后,也要有傳播的能力。這就需要將學科體系中突顯實踐訓練的重要地位。
自傳媒系成立以來,除了各項常規工作以外,我們廣播電視學專業的辦學特色和已取得的工作成就、進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圍繞人才培養目標中心,開展“知行合一,立德樹人”教育教學大討論。在廣泛調研、深入探討的基礎上,形成了既能實現我校人才培養目標、又能體現專業特色的方案,在教師團隊中取得了共識,也對學生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宣講。
第二.建立多渠道、多平臺的師生交流,提振學風。為了提升學生專業熱情,形成良好的專業學習風氣,形成教育教學信息的直接抵達機制,融洽師生關系,建立了多重網絡交流渠道,比如以各課程為單位的微信群,以專業教師、全系各班班長、學委為成員的“廣電專業實習學習信息群”,以整個廣電專業各年級學生、專業教師為成員的“廣電采風創作大群”,以班主任、各班同學為成員的班群,還有以創學研工作室為單位的微信群等。配合各年級班委參加的系學風建設例會(每學期兩次)、全系各年級學生參加的“專業實踐總結大會”(每學期一次)等會議,實現了專業教師與各年級的順暢交流,有效推進了各項教學活動的有序、有效、有質量開展。
第三,深入開展實踐教學經驗總結,積極推進各項教學改革活動。通過教師團隊共同努力,主要取得了以下成績:
1. 實現畢業設計(論文)全程管理。選題-開題-創作/研究-成果匯報-答辯。舉辦“立夏映像”畢業作品展映;
2. 探索實施采風創作專業實踐,及時總結經驗。教師團隊外出采風調研,研討商定了專業實踐的各項基本要求。制訂了相關方案、規范和管理辦法,順利實施了2014、2015兩個年級的集體采風實踐,積累了實踐教學經驗;
3. 切實推進專業特色活動的開展,例如大二學生的“閱讀與演講”專業實踐活動、“攝影”實踐教學活動。針對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與演講”訓練。通過閱讀指導、書目導讀、班級讀書會、撰寫讀書報告、演講展演等環節設計,以閱讀啟發思維,鼓勵和引導學生形成良好閱讀習慣;

圖1:專業特色活動的開展:閱讀與演講專業實踐活動(筆者拍攝)
4. “粵光杯”學生影像作品大賽歷屆的成功舉辦,實現學生專業實踐平臺化。2016年,“粵光杯”獲東莞理工學院校園品牌稱號。大賽機制不斷完善,品牌影響力有所提升,激勵學生。
5. 與東莞報業傳媒集團、東莞陽光網、東莞檸檬文化傳播公司等多個校外實習基地形成較為穩定的合作教學關系,定期輸送實習生。與東莞報業傳媒集團簽訂共建框架協議,包括課程共建、項目共建、品牌共建等,有望實現雙方優勢互補和地方協同影響力提升。
以教育部提出的高校專業培養目標和基本要求為基礎,結合本專業的辦學條件、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總體定位,按照“以保證本科人才培養基本規格為基礎,以就業為導向,以應用為主線,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人才培養思路,準確定位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完善教學改革,優化本專業的學科建設、突出人才培養的應用特色。
1.教學改革中需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在準確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地設置專業必修課程,確保人才培養的基本規格。注重課程模塊及課程間的銜接,有效解決教學內容的交叉和重復問題,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強化實踐教學,突出應用特色。各專業應構建包括基礎實踐、專業實踐和創新實踐在內的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基礎實踐包括社會調查、社會實踐和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程以及綜合素質拓展類課程中的實踐類課程;專業實踐包括專業見習、專業實習、專業方向課程、任選課程中的實踐類課程;創新實踐包括畢業設計(論文)、創新創業教育類課程等。
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在保證本科人才培養基本規格的基礎上,要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崗位適應能力為導向,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專業方向的設置一要以專業口徑為基礎,二要以職業為導向,形成以職業技能和應用能力為主的較為完整的方向模塊,充分體現人才培養的特色。結合培養目標,通過課程調整,在教學上一方面要重視強化低年級學生專業基礎教育,特別是理論基礎和技能基礎;另一方面要結合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和學生的職業規劃,通過課程的調整及工作室創作機制對高年級學生進行專業發展方向引導。聯合企業開設特色課程,探索以“學徒制”、“訂單式”的模式培養具有較高專業實踐技能水平的畢業生,既能滿足企業用人需求,又能提升專業綜合實踐能力。
為明確人才培養目標,避免大而化之、方向模糊的專業培養模式,需要有針對性地開設相關課程;以新增編導專業為契機,強調不同專業之間人才培養方案的差異化,凸顯專業特色。
合理的課程體系的完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工作是一個動態工程,要不斷地進行研究,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抓好實踐教學環節的落實工作。在培養方案執行過程中,可根據社會需求,對培養方案進行動態調整,使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2. 完善人才培養計劃、師資配置、課程體現設計等工作要加強教學團隊建設,提高科研合力,提升教師之間、課程之間的有機聯系,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在爭取學校學院資金支持的基礎上,聯合優秀企業,打造特色課程,夯實實驗室相關設備基礎;在教育教學中培育學生的團隊意識和精品意識,以優秀作品和優秀畢業生團隊來凸顯人才培養的質量。
3.優化教師科研與項目隊伍,強力推進本專業的教學工作坊建設,以科研項目為導向重視教學相長,成果產出。
把專業方向的課程與“創、研、學”工作室結合起來做,由教師組隊建立工作室(包括影視編導工作室、媒介策劃與運營工作室、影視形象設計工作室、新媒體技術工作室等),以項目引導,重視成果產出。學生在工作室的工作成果可作為專業實踐、學年論文、畢業設計(論文)、畢業實習等實踐環節的成果,計入學分。以老師課堂講授作為指導,通過課堂作業、專業實踐、工作室三個環節進行互動,再同時采用導師制由工作室產出實踐成果,進而推動教師的科研。
學科建設的標志成果是學術水平.一流的學科平臺必須具備一流的學術水平,而一流的學科建設和學術水平,需要業務技術過硬的高素質學科團隊及精通業務及管理能力的領軍人才。而如何培養出適應社會實際需要的高素質的人才需要高水平的科研平臺和有效的教學改革機制的聯動推進才能有效實現。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必須深化教學改革和優化本專業的學科建設。教學改革應根據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優化課程體系,精選和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要把體現世界前沿的科研成果、符合當代學科發展特征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知識與成果反映到教學內容中來。
[1]江惠云,付鵬,陳文娟.“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高校綜合性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年第8期.
[2]何秋釗.“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 實現科學的教學創新”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 2004年第7期.
[3]鈕世輝.“高校通識教育教學改革的探討”.《中國林業教育》,2017年第1期.
王芹,女,湖南湘潭人,1988年8月出生,碩士研究生,講師,現任東莞理工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廣播電視學專業的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