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凌云
親近生活 放飛快樂
——以美術活動為例談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實施
文 凌云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的身心發展。”明確提出了幼兒園教育回歸生活,課程生活化的理念。美術活動的生活化以其趣味性、操作性、藝術性使幼兒更加喜愛和接受。




豐富的經驗是幼兒美術活動中創造性表現的前提,它需要教師具有課程生活化的意識,密切關注兒童周圍的生活及其活動,發現兒童生活中的教育契機及可利用的教育資源,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來開展活動。
(一)走向自然
我們將幼兒帶到附近的公園、春天的田野,帶到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南通大生碼頭、藍印花布館,帶到具有現代城市氣息的北翼新城、江海大道等,豐富幼兒的感性知識,鼓勵啟發幼兒對感知的物象進行添畫、聯想、創造,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和愛家鄉的情感。例如,在“我周圍的環境”主題活動實施過程中,我們帶孩子參觀了幼兒園附近的仿古建筑,這是一排為了保留歷史建筑風貌而仿造的白墻黑瓦的平房。雖然和幼兒的生活住房有差異,但幼兒對這種黑白色尖頂的建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通過講解和討論,孩子們知道了這種房子的結構和每個部位的形狀、名稱。他們回來后,一幅幅關于房子的黑白畫躍然紙上。
(二)環境創設
豐富的環境能激發幼兒強烈的創作欲望,我們巧妙構思活動室的墻面和區域設置,讓環境成為幼兒創造表現的天地,如走廊、天花板有利用廢舊物品制作的墻飾和掛飾,展示區有幼兒和老師做的紙工、泥工、自制玩具,欣賞角有剪紙、陶藝、刺繡、年畫等民間工藝品……這些都是幼兒閑暇時討論的話題,孩子們在觀察、欣賞、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啟發,同時也激發了他們的創作欲望。
(三)興趣生成
在幼兒園,孩子的一日生活中總能演繹各種小插曲,而孩子驛動的心也總是伴隨著新生事物的出現與消失而波動。記得有一次,班里一個孩子將一把很小的插在蛋糕上的小傘帶給我看,這把小紅傘非常精巧、可愛,孩子們立刻圍上來爭著觀賞。面對這樣的場面,我及時抓住了孩子們這個興趣點:“這把傘可以用來擋雨嗎?那它可以用來干什么?你們還見過什么樣的傘?”大家七嘴八舌:絲綢傘、小兔傘、透明傘、油紙傘、沙灘傘……他們說一個,我便在網絡上搜一個,帶他們觀賞一個。第二天,孩子們面前擺滿了彩紙、吸管等材料,一場欣賞傘、裝飾傘面、制作小傘的活動進行得別開生面。
《綱要》指出:“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對于美術活動來說,豐富多樣,富有情趣的生活化材料更容易使幼兒把提供的材料與自己的經驗相聯系,觸發他們的靈感。教師必須最大程度地發揮收集材料的能力,尋找生活化的活動資源,將“美術”與“材料本土化”巧妙結合。第一,本土的天然材料,如蘆葦、麥秸、玉米棒、樹葉、種子、木屑等等。第二,生活廢舊材料,如酒壇、草帽、包裝袋、紙盤、毛線等等。每個孩子對這些多樣性的生活材料都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在需要的時候便去利用,去表現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才能。如在進行“春如線”活動時,我們用牙刷刷、吸管吹、塑料瓶擠、手指點等形式變化出不同的春的線條和圓點。幼兒對這種新奇的方式很感興趣,在愉快的操作中表達自己對春天的熱愛。
“教育是生活”的倡導者認為,大自然、大社會才是知識的真正來源,是兒童學習的活教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強調:“幼兒園教育應充分關注幼兒的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和活動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這些都說明教育應該關注幼兒的現實生活和周圍環境,讓兒童的生活成為課程源泉。美術課程與生活的有效融合,可以讓幼兒盡情地體驗美術與生活的聯系,引導幼兒運用多種美術材料和美術手段表現周圍的世界,在“活學”“樂學”中,觀察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
課程生活化;美術活動;感知;回歸;體驗;融入
生活化的幼兒園課程具有開放性、低結構的特點,更加注重幼兒的學習興趣、輕松自由的環境和幼兒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教師與幼兒之間有一種和諧的師幼關系,這種關系是一種“平等對話”,也是一種“支持與分享”。
(一)互動式支持
美術活動是極具創造性的藝術活動,要在情感自由、探索自由、活動自由的條件下實現。教師適時、適當的信息反饋和贊賞,可以鼓勵孩子進一步探索、思考。如在《花瓶設計》中,正正小朋友設計了一個上圓下方的造型,還給花瓶做了裝飾,并在花瓶的功能上進行拓展,把花瓶和魚缸聯系起來加以設計,上面是花,下面養魚,其想象力令人嘆服。老師向全班孩子對他這幅畫進行了點評,并對他的作品提出了建議:要是在花瓶上多設計一點出氣孔就更好了,這樣小魚才不會缺少空氣,同時激勵大家開動腦筋,大膽嘗試,畫出更有特點的畫。孩子們的情緒一下高漲起來,這個說:“老師,我要畫一個多用花瓶。”那個說:“老師,我要畫一個比他更漂亮的。”孩子們還一邊畫,一邊叫老師來看,神情得意自信,這是幼兒在繪畫中積極情感的外露。這也正是老師用自己的童心喚醒了幼兒靈魂深處的藝術源泉。
(二)技能式幫助
課程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生活。教師應將必需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技能的形成作為必要的任務和目標。美術技能是美術活動的必要手段,如觀察的方法、工具的使用、材料的整理、集體創作中的交往等等,教師要在重視幼兒審美體驗和創造力培養目標的同時,根據幼兒的發展狀況和需要,給技能、技巧以適當的位置,適時、適當地給予引導。如利用午睡起床的等待時間和下午游戲時間,給幼兒提供白紙、彩色紙,讓幼兒自由地畫、折、撕,讓幼兒自己去擺弄,自己去嘗試,自己去發現,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課程的生活化應充分考慮幼兒個體的學習方式和特點,體現個體的多樣性和可選擇性,在活動內容的組織上要注重綜合性、趣味性等特點,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
(一)區域活動
兒童特有的生活方式就是指自主游戲活動。我們把美術活動延伸擴展到各區角活動之中,我們將美工區分為:繪畫角、手工坊、自制區等多個區域。在繪畫區,我們組織嘗試吹畫、紙版畫、線描畫、組畫等活動,讓孩子通過不同的方式,激發其想象力;在手工坊,我們提供紙類、彩泥,以及樹葉、麥稈、木屑等自然物,通過剪、捏、粘等方式創作他們喜歡的造型;自制區則投放盒子、管子等廢舊物品,讓幼兒根據自己的意愿自由地拼插、裝飾,發揮他們的奇思妙想。因此,美工區成了孩子自由創作與交流的空間。
(二)親子制作
我們還把美術活動向家庭延伸,引導幼兒與父母自主選擇各種生活物品,進行各具特色的親子創意制作活動,如元宵燈展、汽車博覽會等,有了豐富的材料為基礎,走廊、樹下、主題墻都成了幼兒的特色制作場地。我們會利用開放半日活動的機會,進行主題性的親子制作,如中班開展的制作“水果娃娃”的親子活動:用紅彤彤的蘋果、金燦燦的梨子、黃澄澄的柚子等水果和輔助材料,通過家長和孩子們巧妙地構思、精心地創作,變成了各種各樣可愛、漂亮的“娃娃”,每件作品都別具匠心,幼兒在陳列區久久不愿離去。家長的參與讓孩子感到創造是一種享受,合作是一種幸福,而家長的特長及聰明才智對老師來說也是非常大的教育資源。
總之,幼兒園課程是為幼兒的發展而存在的,教師要追隨幼兒的生活和經驗,真正做到美術活動的生活化、本土化、自主化、游戲化,讓幼兒在感受、體驗、創作中快樂、自信地成長。
(江蘇省南通市大生幼兒園)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虞永平.生活化的幼兒園課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