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瑩瑩
中班幼兒告狀行為調查研究
文 王瑩瑩
幼兒告狀行為是幼兒園每天都會頻繁出現的一種行為,也是幼兒心理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中班幼兒一般會因為幫助、檢舉他人和表現自己而向教師發起告狀,老師應該對幼兒加以適當的引導。本研究在分析把握幼兒告狀行為的基礎上,通過對資料的定量分析和案例、訪談的定性分析,概括出中班幼兒告狀行為的特點及其影響因素,并對其進行功能解析。
中班幼兒;幼兒告狀行為;研究
研究幼兒告狀行為有助于我們真正認識幼兒,認識幼兒的社會,還可為幼兒教師提供新的教育思路和培養視角,以便對癥下藥,促進幼兒健康快樂地成長。本研究試圖通過客觀地呈現幼兒告狀行為的特點,探討幼兒告狀行為的動態過程及其發展特點。
幼兒告狀行為是指幼兒在他們自己認為受到同伴的欺侮或者發現同伴的某種行為與幼兒園的集體規則、教師的某項要求不相符合時,向教師發起的一種互動行為,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為。
(一)幼兒告狀行為量的統計與分析
1.分析框架

?
2.分析工具的操作性定義
(1)告狀情境
①游戲活動:晨間活動、區角游戲、戶外游戲等。
②生活活動:早點、喝水、午睡、整理等。
③教學活動:由教師組織的集體活動,包括一般意義上的教學活動,也包括早操活動和晨間談話等。
(2)告狀類型
①與自我利益相關的告狀:欺負原告、與原告發生爭議、資源占有不均。
②與他人利益相關的告狀:侵犯他人。
③與班級規則相關的告狀:違背規則。
(3)原告動機
①尋求幫助。
②表現自己。
③處罰他人。
3.幼兒告狀行為量的統計與分析
(1)幼兒告狀行為是否存在性別差異
在調查案例行為事件中,53%例由男孩發起,47%例由女孩發起,而男孩在90%的事件中成為被告,女孩只在10%的事件中成為被告。由此可見,中班幼兒告狀行為事件中,原告的性別差異不是很明顯,而被告的性別差異很明顯,男孩更多地會成為被告。
(2)幼兒告狀行為是否存在類型差異
幼兒告狀行為存在類型差異。其中,與自我利益相關的告狀最多,在告狀行為事件中占了將近一半;與他人利益相關的告狀最少,僅占了14%。
(一)幼兒告狀行為的基本特點
1.幼兒告狀不同于成人告狀,中班幼兒生理、心理發展還不夠完善。
2.與自我利益相關的告狀最多。
3.自由活動中告狀行為最多,教學活動中的告狀行為最少。
4.中班幼兒告狀行為有性別差異。
5.中班幼兒告狀的動機和策略都不是太復雜。
(二)幼兒告狀行為的影響因素
包括自我防御本能、多種心理需求、自我中心傾向、角色自居作用等幼兒自身因素和家長、同伴、教師、體制、文化、時代等外界環境因素。
(一)教師要端正教育態度
教師要把幼兒告狀行為看作幼兒社會性發展的一種正常現象,要有仔細傾聽的態度,教師應盡量把幼兒告狀當成教育的契機。
(二)老師要完善教育方法
老師要能讀懂幼兒告狀背后的“潛臺詞”,區別對待不同的告狀類型。對求助心理的告狀,教師總體上首先應該告訴幼兒,遇事要先學著自己處理,在自己處理不了的情況下,才考慮請求老師或者小朋友的幫助。對檢舉心理的告狀,老師應該在點滴小事中引導學會寬容,學會發現別人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而不是處心積慮找別人的茬。對求罰心理的告狀,老師應該鼓勵幼兒了解事情的真相,把握尺度,說出自己的看法,公正裁決,使幼兒明白處事準則的同時,懲惡揚善的需要也能得到滿足。
教師要盡量讓幼兒有事可做,制定合理的游戲規則,提供充分的材料、空間等,把不必要的告狀扼殺在萌芽狀態。老師還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組織各種各樣的活動,培養幼兒獨立處事的能力和良好的品質,幼兒的告狀行為。教師要盡量取得家長的支持,保證家園共育。
(江蘇省鎮江市解放路幼兒園)
[1]李國炎,莫衡等.新編漢語詞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2]趙連娣.對幼兒告狀行為的心理探析[J].山西教育, 2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