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莉萍
鄉趣大本營,創建特色區域游戲
文 張莉萍
陶行知先生曾說:“大自然大社會就是活教材,運用天然材料開展教育活動,可以讓幼兒獲得真實的感受。”我園把農村中隨手可得的泥土、麥稈、蒼耳、瓜果蔬菜等鄉土材料收集來,利用這些獨特的物質資源,實施特色區域游戲活動,讓幼兒通過與鄉土材料互動和師生互動,激發幼兒的學習、探索欲望和積極性,提高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孩子們在參與材料收集、制作、作品展示的過程中也獲得了身心發展的體驗。
“鄉土資源”,廣義上是指我們出生、成長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域沿革、社會發展及民間藝術、民俗風情、語言文化等等。我們充分利用鄉土資源,合理發揮鄉土教育資源的優勢,生動活潑地開展了主題背景下的區域游戲活動,使幼兒深深地熱愛本鄉本土,真正體驗到身為農家孩子的無窮樂趣。
(一)植物資源
1.種子資源
農村有很多唾手可得的種子,如:各種豆類、瓜子、花生、玉米、果核、干果等。區域游戲時,我們引導孩子制作種子粘貼畫,利用種子制作漂亮的鏡框,和上橡皮泥,再加上種子點綴,制作大蛋糕,也可為種子涂上顏色進行再創造,讓制作出來的作品更富美感。將種子投放于數學區,讓孩子為上色的開心果排序、分類,還可以將種子投放于“娃娃家”中,讓孩子當菜品嘗,使娃娃家更加真實、社會化。
2.稻草資源
將稻草資源投放在美工區中,開展制作稻草花、稻草貼畫、扎稻草人等活動;將稻草投放在生活區,開展數稻谷、剝稻米等活動。這些操作性強的活動對幼兒有極大的吸引力。活動中,我們發現連平時不太愛進美工區的孩子都會嘗試著去玩一玩,因為在這里,孩子們能展開想象的翅膀盡情地創造,不受能力的限制,能充分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二)建筑資源
1.沙資源
沙是孩子百玩不厭的自然材料之一。孩子不光可以在沙池中開展各種好玩的游戲,還可以利用沙來制作沙畫(即給沙染上色,然后粘貼于教師事先準備好的背景圖上,也可自由隨意創作);沙箱里的故事(用蛋糕盒做沙箱,孩子可以將圖片紅旗插在箱中的任一處,并由此展開聯想和表演)可以幫助幼兒展開天馬行空的想象,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科學區中的沙中尋寶(在沙中藏起鐵制品或其他制品,讓孩子用磁鐵去找找沙中的寶貝,從中讓孩子感知磁鐵的特性)也備受孩子青睞;這些活動和游戲的開展進一步提高了孩子對科學的探索欲望。
2.石頭資源
農村隨處可見石頭和泥,但并不是所有的石頭和泥均可成為孩子手中的玩具。我們收集各種形態的鵝卵石,讓孩子用水粉在石頭上大膽繪畫,在石頭上貼上簡單的漢字,引導幼兒進行文字接龍游戲,這些石頭經久耐用而且可以反復使用,為幼兒園節省了不少開支。
(三)生活資源
農村的土布、家鄉的蠶繭、拉的蠶絲,是農村大部分家庭都能收集到的。我們將它們投放在區域活動中,形成一個有特色的區域。如:在美工區中孩子們或是將繭子上色裝飾編成掛飾,或是將其剪開做成有蝴蝶、鮮花的裝飾畫,或是將蠶繭拼插裝飾,制作成各種小動物。教師還為幼兒提供了絲綿、花布、針線、剪刀等材料,幼兒會兩兩一起合作,學著工作人員生成一系列的操作、交往活動,如:拉絲棉、塞進花布、縫針線等等。
本文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的“教師要充分利用農村的各種資源以促進幼兒的發展”這一核心理念為實踐指引開展深入、細致的區域游戲研究。從選擇適宜的鄉土材料、多途徑的資源收集、實施有效的引導這三方面進行闡述,讓幼兒按照自己的興趣與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活動,在自由、輕松、愉快的環境中,不斷嘗試,體驗成功和快樂。
區域游戲;鄉土資源;主題活動
(四)人文資源
我們家鄉有很多民間傳統文化和文物古跡,老師引導幼兒找圖片,觀察、比較家鄉的名勝古跡。孩子們對自己身邊的東西特別感興趣,家長們也很配合,有的家長還特地帶孩子們到震澤古街上去參觀,并用相機記錄了很多精彩的瞬間,帶來與大家分享。在建構區,孩子們通過積木先搭了很多建筑,又用奶粉罐子、硬紙板搭建了各種房子,有的造慈云塔一樣的房子,有的造社區高樓大廈,有的造震澤古宅,還有的造空中樓閣等等,幼兒在游戲中得到享受,收獲游戲所帶來的愉悅情緒體驗和社會性的交往經驗。
“兒童的智慧源于操作”,材料對活動區的開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在開展區域活動時非常注重鄉土材料的運用。因此,我們在收集區域游戲材料時,有意識地從本土可利用的教育資源入手,通過幼兒、教師、家長、社區齊心協力共同收集。
(一)通過師幼收集,激發幼兒的興趣
農村自然景色優美,四季特征鮮明,花草、樹木、農作物等本土資源形態各異。我們的教師經常引導幼兒到工廠、社區、戶外去收集可利用的區角操作材料。如:我們在春天來臨的時候帶幼兒去收集樹葉、花朵、麥穗、麥管;夏天引導幼兒收集螺螄殼、蘆葦葉;秋天時引導幼兒將落葉、樹枝、蘆花、稻草、甜黍帶回來進行活動。同時引導幼兒收集果實、種子、稻穗、棉花、各類豆子、花生殼等豐富的活動區的材料,讓孩子親身感受豐富的農村資源,在增進幼兒對周圍環境認識的同時,也激發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利用家長收集的教育資源,充實、豐富區域游戲
《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我們在實施中積極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家園共同尋找材料。另外,家長們有著豐富的生活、勞動經驗,這些也是他們身上散發的閃光點。我們尊重并挖掘這些教育資源,邀請一些心靈手巧的家長參與制作、指導,或是編織稻草,或是織布帶,或是編網等。家長行業、專長各不相同,決定了他們各自擁有獨特的技能,為充實、豐富幼兒園的區角活動提供了條件。利用他們的特殊優勢,優化區域的活動內容,拓展了幼兒藝術的思維,更讓家園之間的互動有了“新解”。如“巧手編織區”區角中的編網活動,我們請來了漁業村的馨馨爺爺來園為區角活動中的幼兒講解編網的方法、要領,并指導幼兒進行編漁網活動。馨馨爺爺熱情、耐心的講解和示范大大激發了幼兒的參與積極性,他們在新的教育情境中得到了更快的發展。
(三)綜合社區資源,讓區域游戲走出校園
充分利用家鄉的景點資源,如:藝術節,將表演舞臺設在“震澤老街”,讓孩子們的表演有機會展示在外來游客的面前,增強孩子們的自信;感恩節,帶孩子們參觀“古街”,感受家鄉悠久的文化歷史,激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
隨著主題活動內容的不斷更進,我們活動區的游戲內容也在不斷調整,因此,鄉土材料的投放也應與主題活動內容和季節的變化相匹配。
(一)園本課程的滲透
在開展主題興趣性區域活動中,我們從幼兒熟悉的本土文化中積極挖掘教育資源,利用自身優越的自然環境,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將陶先生的“生活教育”與鄉土教育資源有機地融入主題游戲中,使主題游戲內容更加豐富和深化,使我們的教育活動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大班主題活動“美麗的秋天”開展時,我們就在美工區中投放了馬鈴薯、玉米、番薯等糧食,讓孩子進行小制作;在建筑區中投放稻草,讓孩子試扎稻草人;科學區中則為孩子配備了一些削皮的工具,讓孩子探索這些糧食的內部特征等等。在主題活動“有趣的蛋寶寶”實施中,我們組織孩子變廢為寶,將蛋殼變成了一幅幅精美的工藝畫。
(二)班級特色活動的加盟
我園各班都有特色活動,有的班級是自然材料特色的,有的是水產類特色的,有的是蠶絲業特色的,根據班級特點進行游戲。如大(1)班利用家鄉特色“蠶絲”開展了一系列的手工活動。他們圍繞“蠶絲”開展了手工坊活動,或是將繭子上色裝飾編成掛飾,或是剪開做成有蝴蝶、鮮花的裝飾畫,或是將蠶繭拼插裝飾,制作成各種小動物。老師還為幼兒提供了絲綿、花布、針線、剪刀等材料,幼兒會兩兩一起合作,學著工作人員產生一系列的操作、交往活動。帶領孩子們回歸生活,了解家鄉文化,在活動中也學一學、做一做,不僅發展其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交往能力,也進一步激發了幼兒對家鄉的熱愛,讓家鄉的文化得以傳承。
隨著特色區域活動的開展,我們堅信,區域活動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優越性,深受幼兒的喜愛,更有利于幼兒的發展。在以后的活動開展中,我們將本著以“課程游戲化”的精神,充分挖掘周邊所蘊含的貼近幼兒生活的鄉土資源,豐富區域活動內容,并讓孩子在寬松愉悅的環境里與材料積極互動,為幼兒提供更為廣闊的創造空間。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八都幼兒園)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
[3]徐琴,耿志濤.農村幼兒園利用鄉土資源開展區角活動的策略[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1,(06).
[4]馮季林.論農村幼兒園鄉土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