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亞紅
計劃
——讓戶外混齡區域活動更有意義
文 王亞紅
計劃在幼兒園戶外混齡區域活動中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計劃支持孩子在活動中有目的地自主游戲,計劃讓孩子在活動中更專注和持久,有助于促進幼兒思維和統籌能力的發展。本文主要從開放的計劃形式和多元的支持兩方面闡述計劃在戶外混齡區域活動開展中的意義。
計劃;戶外;混齡區域活動;自主

美國高瞻課程又稱高寬課程,以幫助兒童學會主動學習為基本價值取向,計劃——工作——回顧為—日常規中最具特色的教學活動形式,以營造支持性的師幼互動氛圍為主要課堂目標,使孩子成為主動學習的實踐者。計劃是高瞻課程中既關鍵又獨特的一部分,計劃不同于進行簡單的選擇,計劃比選擇更具目的性和意向性。計劃在幼兒園戶外混齡區域活動中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這種引導不是平時教學活動中教師直接給予孩子們的引導,而是通過高瞻課程特有的制定計劃的形式,給孩子思考自己活動的重要方法。計劃不但支持孩子在戶外區域活動時自主選擇游戲項目,引發孩子的思考:今天戶外時間我要玩哪個區域?怎么玩?我想邀請誰和我一起玩……更可以培養他們做事情的計劃性,計劃會讓戶外混齡區域活動更有效。
我們的戶外區域活動是混齡游戲,在統一的時間所有戶外區域全部開放,小中大班的孩子們在活動時間按照自己制定的計劃到相關區域活動,不限制區域人數,不限制區域材料,孩子們在與材料和同伴的互動中,獲得身心自然和諧發展。通過觀察,我們發現中大班的孩子一般會選擇在紙上或者區域旁邊的小黑板上做計劃,小班的孩子由于繪畫、表達能力有限,往往以口頭計劃為主。不同區域孩子們制定的計劃也各不相同,有的喜歡做個人計劃,有的喜歡和同伴一起制定計劃,有的會做好幾天的計劃……計劃支持孩子在活動中有目的地自主游戲,計劃讓孩子在活動中更專注和持久,有助于促進幼兒思維和統籌能力的發展。
(一)靈活的計劃時間
戶外混齡區域是每天上午10:00開始,每位孩子可以自主選擇做計劃的時間。有的孩子早上來園第一件事就是開始做計劃;有的孩子會先選擇自己喜歡的區域,進入區域后再開始制定計劃;有的孩子因為離園晚,會在前一天離園前做好第二天的計劃。靈活的計劃時間給了每個孩子充分的自主權,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做計劃的樂趣。
(二)自主的計劃內容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幼兒在計劃性上存在個體差異,不同年齡段孩子做計劃的能力不一樣,就是同一年齡段孩子的計劃性發展程度也不盡相同。小班孩子以游戲化為主,書面計劃對他們來說有一定難度,有時選擇的區域不是自己班的老師,會產生畏難情緒,此時,讓孩子做口頭計劃是比較好的選擇。為此,幼兒園專門進行過專題研討,在研討時大家約定:計劃時間內如果孩子不主動來找老師分享,老師就坐在區域邊的墊子上,愿意的孩子可以用悄悄話和老師聊聊今天的計劃。有的孩子計劃性比較強,來到區域時已經帶好今天的計劃,也有孩子在現場做計劃,然后會大大方方和大家交流自己的計劃。活動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口頭計劃,如臨時調整計劃或者臨時出現的游戲,孩子們會一同商量接下來的計劃。還有的孩子在選擇區域時會出現選擇困難癥,對今天的活動沒有太多想法。針對這類孩子,首先鼓勵他們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區域,每天戶外場地入口處有一位開小火車的老師,孩子們自由坐上小火車,依次開過每個區域,孩子們可以在自己喜歡的區域下車,進入區域后老師協助孩子完成計劃,對于這些孩子,老師會給予更多的觀察和肯定,幫助孩子逐步建立計劃意識。
(三)開放的計劃形式
每位孩子制定計劃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孩子不太善于和同伴交往,喜歡獨自游戲,他們會制定個人計劃;有的孩子會和好朋友結伴來到區域,會商量制定同伴計劃;還有的孩子沒有約好,但是進入同一個戶外區域游戲,他們會協商制定小組計劃,這樣的情況在戶外建構區經常發生,他們會一起制定相對大型的建構主題。開放的計劃形式給予孩子更多自主權,特別是同伴計劃、小組計劃讓能力稍弱的孩子向哥哥姐姐或者經驗水平較高的孩子學習,哥哥姐姐可以引領弟弟妹妹玩游戲,孩子們在互動中學習,在分享中學習。
(一)同伴支持
戶外混齡區域活動時孩子可以自主選擇游戲玩伴,不同的孩子在同一區域碰到后,他們經常一起制定計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孩子比較有主見,會在做計劃時占主導地位,有的孩子愿意聽取別人的想法,還有的孩子會和同伴商量完成計劃。在交流過程中,孩子們的思維火花得以碰撞,大家互相學習,提高了合作意識和計劃水平。中班的丁丁原來選擇區域時常常是坐小火車隨機下車,目的性不強,到了場地也是不主動做計劃。自從在角色區遇到小雨,小雨邀請他一起制定家庭出游計劃,兩個人帶著寶寶按計劃春游,回顧時和大家分享春游活動,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現在角色區經常能看到丁丁的身影,剛開始還是和別人一起做計劃,漸漸地,丁丁也能夠獨立制定計劃了。
最后的回顧環節,同伴的一些精彩分享給孩子提供互相學習的平臺,他們在分享中,會產生新的想法和計劃,自然而然為下一次游戲做好計劃,能激發幼兒持續計劃游戲,使游戲得以深入。
(二)教師支持
教師支持的前提應該基于對孩子游戲的觀察,通過對孩子計劃——工作——回顧整個學習環節作完整觀察,了解計劃在整個活動中的意義和價值。有的孩子不會主動表達自己的計劃,只有在別人問的時候才會說出自己的計劃,玩游戲的隨機性比較強,游戲內容常常和計劃不一致。教師首先要分析孩子不按計劃游戲是經常性的還是偶爾為之,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教師可以在游戲前和孩子聊一聊,看看孩子的興趣點在哪里。對于這些被動型孩子,教師要觀察孩子,隨時幫助孩子建立有目的做計劃的意識,計劃不一定要在游戲開始前制定,也可以在游戲中制定,允許孩子邊玩邊做計劃,孩子在寬松的氛圍下做計劃的意識會越來越強。有的孩子計劃意識強,并且能按照計劃完成或者在游戲時隨時調整計劃,進而有目的、有意識地開展游戲。教師此時要關注孩子在游戲中的表現,和誰一起玩?游戲中說了什么?和其他區域有互動嗎?除了支持孩子解決游戲中已經發生的問題,老師可以在計劃時間內,針對計劃能力較強的孩子,問更細致的問題,讓孩子在游戲前考慮得更周到,使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嘟嘟在建構區的計劃是搭造水上樂園,她把水上樂園里的設施畫在計劃紙上,還邀請了也在建構區玩的另外兩個孩子一起造水上樂園,剩下三個孩子在建構區完成自己的計劃。可能是水上樂園設施比較多,沒過多久,建構區的積木沒了,六個孩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不約而同把目光投向邊上的老師,老師笑而不語,用手指指自己的腦袋。只見嘟嘟走到另外三個孩子面前和他們商量,能不能和他們一起搭水上樂園,三個孩子看看自己快成型的作品都沒答應。嘟嘟走到老師面前請求老師幫助,老師指了指門口的材料區,嘟嘟馬上帶著兩位同伴去材料區找材料,過了一會兒,他們找來了紙箱、紙筒、鞋盒等材料繼續造水上樂園,還把原來已經建好的部分進行了調整,加入新材料。由于時間限制當天沒能完成水上樂園,三個孩子約好明天還來玩建構區,第二天三個孩子合作完成的計劃紙上出現了新材料的身影。教師的支持有時不需要過多的言語,可能只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這些隱形支持會給予孩子更多嘗試的機會,支持幼兒完成自己的計劃,讓游戲成為一個持續推進的學習過程,孩子們在游戲過程中,不斷生成新的計劃。游戲支持計劃,計劃延伸了幼兒的游戲。
作為教師,不能單一去看孩子的計劃是好或者不好,應更多地著眼于孩子在整個學習環節中的表現。教師要善于觀察,從多方面、多維度去分析影響幼兒計劃性的可能因素,并從能力、經驗、興趣、時間、氛圍等多方面入手調整教學方式,適應幼兒需求,并提供適宜的支持,培養幼兒做計劃的主動性,在幼兒喜歡的活動中使其計劃性得以提升。
戶外混齡區域活動研究讓教師經歷了從教育觀念到教育行為的改變,在和孩子一起做計劃時,“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理念讓教師靜下心來觀察幼兒游戲,解讀游戲行為,支持幼兒游戲,感悟教師幸福!計劃是孩子們游戲時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作為教師,我們要關注孩子計劃性的培養,讓孩子在活動中得到更好的發展,同時計劃也讓戶外混齡區域活動開展更有意義。
(北外附屬蘇州灣外國語學校)
[1]愛潑斯坦.學前教育中的主動學習精要———認識高寬課程模式[M].北京:科學教育出版社,2012.
[2]米歇爾·格雷夫斯.理想的教學點子[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