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亮,杜麗娟
(阜陽師范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安徽阜陽236041)
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影響因素與塑造路徑
陳文亮,杜麗娟
(阜陽師范學院信息工程學院,安徽阜陽236041)
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安全與塑造是學生成才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其塑造要充分利用新媒體,遵循“新媒體”對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影響,合理規避新媒體對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不良影響。新媒體在一定意義上重構大學生的話語體系、行為方式,產生出新的道德倫理和價值觀念,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塑造是一個長期養成過程:首先,要遵守包容性原則;其次,要創造一個良好的網絡思想生態環境;第三,加強對“微媒介”的把握和運用;第四,社會主流價值嵌入大學生個人網絡意識生態;第五,增強大學生網絡思想上“四種認同”。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影響因素;塑造
高校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面臨著價值多元化時代中新媒體的強烈沖擊,大學生使用智能手機、移動PC等各種互聯網終端接收著來自網絡世界的海量信息,大學生群體使用的新媒體主要有微信、QQ、微博、豆瓣網等社交媒體,其中微信朋友圈使用率更是占到了85.8%[1]。新媒體環境重塑了大學生的知識獲取方式,也深刻影響著大學生思想價值觀念。大學生作為網絡世界的龐大群體,其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塑造受到了新媒體強烈影響,新媒體迅猛發展使大學生從傳統渠道獲取的社會主流價值觀養成已經不能滿足大學生思想成長的需求。
據2016年12月第39次?中國互聯網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由2015年的90.1%提升至95.1%,手機在上網設備中占據主導地位(如圖1所示)。從實地走訪和座談的結果來看,99%以上的大學生都在使用智能手機,大學生群體幾乎每天都要接觸互聯網,其中有90%以上的大學生登錄互聯網的時間超過2個小時以上,11%以上的大學生使用互聯網時間超過6個小時,大學生每日使用互聯網的時間遠高于使用報紙和電視媒介的時間,大學生目前通過微信、QQ、微博、官方網站等方式收集和傳播互聯網信息。互聯網孕育的新媒體生態空間具有開放性、互動性、多元性的特征,導致網絡信息對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有著強烈的解構,新媒體網絡生態空間中,大學生主流價值觀的養成亟需進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重點的引導,高校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需要依據當下大學生網絡“原住民”特點,守住大學生思想教育網絡空間輿論前沿陣地,積極提升大學生網絡生活的適應力和創生力。

圖1 中國手機網民規模及網民比例(截止日期為2016年12月)[1]
高校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塑造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首要因素,也是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無論是什么專業的大學生,畢業后走向何種工作崗位,他都需要具備健全的人格、敬業勤勞的團隊精神、公正平等的社會法律和道德精神,也就是大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礎上形成正確的“三觀”,這些最樸實的思想素養是大學生職業發展的根基,沒有這個根基再好的專業知識也無法為社會發展服務。現階段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是十八大提出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它既是對中國社會主義歷史實踐的總結,也凝聚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成果,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塑造,主要是培育大學生群體政治認同、角色認同、群體認同和社會認同。
習近平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這一論斷充分顯示了網絡空間安全和主流價值觀傳播對于國家安全的重要影響,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安全是網絡安全的核心與靈魂。西方國家利用我國處于改革轉型的特殊時期,依托互聯網技術優勢對我國大學生進行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和同化,企圖侵蝕大學生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有效塑造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需要全面解讀新媒體網絡生活對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塑造的影響。
2.1 “碎片化”和“去中心化”傳播特性弱化社會主流價值觀核心地位
微生活常態下,大學生使用各種新媒介平臺獲取知識和信息,與傳統方式相比有了明顯的變化。傳統社會主流價值觀塑造主要通過系統思想政治教育、官方主流媒體等途徑將社會主流價值進行有效的傳播,我國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塑造主要以“兩課”為主陣地,采用課堂講授方式,以專題教育和實踐活動為重要補充,大學生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過程中基本是教育者利用主流媒介傳播,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養成主要是一種被動接收的方式,大學生對于社會主流價值形態的繼承創新力和認同力有限。當代大學生在知識獲取上崇尚新媒體中“短、平、快”的碎片化知識獲取方式,相當多的大學生喜歡通過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間等方式獲取知識、表達情緒、交流信息。這些朋友圈內傳播的內容大都內容簡短,連續性差,有時傳播的內容偏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大學生新媒體生態空間中“碎片化”“去中心化”信息傳播現象大量存在。思想政治課教學、報紙等傳統思想教育渠道成為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塑造中諸多信息來源中的一“源”。新媒體的廣泛使用極大擴展了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養成途徑,網絡認知和信息傳播對大學生思想發展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塑造力,網絡“大V”“網紅”等網絡群體具有強大的號召力,這種號召力如不能進行很好的約束和引導,容易使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知產生困惑,陷入網絡碎片文化和社會核心價值觀搖擺選擇的困境,且多數情況下,青年人會傾向于快捷、形象的碎片文化。移動互聯時代大學生成為網絡社會生活中積極參與者,大學生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和傳播者,更是創造思想信息的發動者,這種主動參與思想信息交流的方式使大學生更容易接收社會主流價值思想。
2.2 “匿名化”和“社群化”導致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情感淡漠
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形成需要外界環境熏陶,更需要大學生內在價值認同。新媒體已成為大學生塑造社會主流價值觀一種重要手段,社會主流價值觀通過各種新媒介和高校課堂教學等方式向大學生傳播,大學生使用新媒體進行信息交互過程中一個顯著的特征是“匿名化”和“社群化”。在大學生網絡空間內知識的獲取和思想交流的過程中,大多數人使用虛擬身份進行發言,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網絡空間中形成了微信群、虛擬社區等社群化組織,青年大學生網絡社群化現象導致大學生受到不良社會思潮影響的幾率大大增加,大學生跟風從眾的心態明顯增加,對于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理解不夠準確和深入。由于新媒體信息傳播過程具有“匿名化”和“社群化”特征,從而影響了大學生的社會主流價值評價和選擇,美國社會學家米爾斯認為,“如果人們不知道他們珍視什么價值,也未感到威脅,這就是一種淡漠的狀態,如果對所有價值都是如此,則他們將變得麻木不仁”[3]。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將大學中的“兩課”學習看作是兩門普通的課程學習,大學生在新媒體空間學習中沒有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所講授的內容作為一種重要的“價值觀點”來武裝自己的思想和人生,對于很多人來說這不過是“有一點用”的知識,這種強烈的無所謂感讓主流價值認同教育變得蒼白無力。
2.3 “多元化”和“個性化”導致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解構
互聯網是一個開放、多元、充分展示自我的平臺,作為網絡“原住民”的大學生,在思想發展過程中也呈現出了多元化和個性化的特征,這一特征對社會主流價值觀進行了強烈的解構。“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是源于中國社會客觀實際,它應該成為青年大學生共同追求與基本遵循,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觀念和人生價值選擇呈現多元化,新媒體生活中大學生崇尚的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大學生喜歡通過各種平臺展現自我,充分地張揚個性和表現自我。各類網絡新媒體缺乏有效的監管,導致社會主流價值觀被海量互聯網信息淹沒,大學生在微博、微信獲取的都是零散的碎片化的思想信息,微信、微博等新媒體討論的熱點問題有時是和社會主流價值觀背道而馳的,大學生越來越關注自身的需求和利益,政治信仰不堅定,全局意識和大局觀薄弱,對于國家和集體利益需求關注得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社會主流價值觀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傳播力,大學生網絡思想塑造要尊重網絡思想多元化的事實,充分利用價值多元的優勢,更要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地位”[4]。
2.4 “娛樂化”和“無序化”弱化了社會主流價值觀傳承空間
新媒體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表現出了明顯的娛樂化和無序化傾向,當前大學生對互聯網信息中“公正、法治、愛國”等社會主流價值關注度進一步提升。大學生普遍認為網絡成為了解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途徑,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通過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客戶端學習和了解社會主流價值觀,尤其當互聯網內容中涉及國家主權、民主法治建設、國家形象、國家發展改革等重大問題時,大學生普遍關注。同時,新媒體強大的娛樂化和無序化信息弱化了社會核心價值觀傳承空間(如圖2所示),大學生的新媒體生活具有強大的娛樂功能,從鋪天蓋地的網紅、各種嘩眾取寵的網絡事件、紛至沓來的影視劇,甚至各種災難和道德事件都可能成為大學生娛樂消遣的話題,部分大學生在這種好奇心和欲望氛圍中迷失自我,主流價值觀受到了強烈挑戰,人生觀和價值觀出現了偏頗,在虛假的快樂體驗中接受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進而消解了主流意識形態對青年人思想養成的價值引導作用。此外,在全球化浪潮中,西方社會利用自己在互聯網中的技術優勢,通過新媒體傳揚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價值體系,兜售西方資本主義的政治主張,容易導致大學生倒向對西方社會制度理念的認同,而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社會主義理想產生了疑惑。

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電視、報紙等媒體傳播形式而言的,網絡是現實生活又一嶄新展現方式,新媒體正在改變著青年大學生的認知方式和知識獲取途徑,在一定程度上重構大學生的話語體系、行為方式,產生出新的道德倫理和價值觀念,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是一種特殊社會意識形態,正如有學者所說:“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變化而變化。”[6]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塑造要適應社會存在——新媒體的變化,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塑造是一個長期養成過程。
3.1 堅守社會主流價值觀包容性原則
無論世界如何變遷,我國融入世界發展過程中要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并允許多種價值觀并存。互聯網新媒體的出現加速了全球化進程,各種生產要素、思想價值觀念、技術手段等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流動和交換,當然也包括隨各類生產要素而來的價值觀念。我國社會主流價值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一元主導性與其他多元性的并存關系。“確立馬克主義核心指導,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石作用,在實踐中要塑造馬克思主義話語權,增強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時代性和包容性,發揮其對各種意識形態的統領作用。新媒體環境下需要對傳入大學生網絡生活的各種意識形態進行認真的研判,對促進我國社會發展的意識形態采取開放、共存和互融的態度,對新媒體空間出現的一些意識形態,應進行科學鑒別,對符合社會主流價值取向的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進行有效的傳播,對于不良社會思潮和內容堅決禁止;微生活常態下網絡空間內容,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性,規范對非主流意識形態的管理,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思想共識”[8]。
3.2 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生態環境
網絡生態環境是塑造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重要土壤,據第39次?中國互聯網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人,統計顯示10-39歲的青年人占到總數的73.7%,其中中等以上學歷的學生網民占84.1%(如圖3所示)。面對龐大的學生網民,我們亟需構建一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心的網絡生態環境,這個網絡生態環境要具有開放、多元、共享的互聯網基本特性,更要具有富強、法治和愛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征。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塑造堅持正面引導,適度開放。大學生新媒體網絡環境要形成以社會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又能容納多種價值觀并存發展的態勢,對反對或有悖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言論要進行批判和禁止,堅決從大學生網絡空間中剔除,而對于一般消極思想應進行積極引導。此外,在大學生中培養“網絡意見領袖”“微達人”等網絡群體擔任大學生網絡生態的守護者,為廣大學生提供及時、正確的價值引導,高校官方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是大學生系統獲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途徑,這些新媒體平臺應在重要時間節點適時推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系列內容,這些內容應利用聲音、圖像、動畫等多種手段,益于在新媒體和大學生生活中進行傳播。
3.3 要加強對“微媒介”的把握和運用
大學生思想塑造面臨一個信息化與實現社會核心價值觀的雙重任務,微媒介迅速崛起極大影響大學生“三觀”的形成。現代大學生作為網絡生活的“原住民”,應自覺養成正確的網絡認知、豐富的網絡情感、堅定的網絡意志。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塑造要充分利用各類新媒體平臺,尤其是在大學生中比較流行的微信朋友圈、QQ空間、豆瓣網等新媒體,社會應該向大學生提供多樣化的網絡產品和服務,及時對網絡輿論進行有效引導,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熟知微信、QQ等媒介基礎功能,利用微信、QQ群等各種網絡載體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于微媒介傳播的內容要原創與轉發相結合,官微、QQ等要及時轉發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容,在傳播內容的時間上跑贏其他非主流價值體系,同時要將校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對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解和真知灼見及時發布,對于微媒介的定位要堅持“引導與教育”相結合,我們的官方新媒體是一個讓大學生及時了解社會動態、重大事件的交流平臺,這個平臺就要堅持與大學生及時溝通、交流互動,適時引導大學生的思想發展。
3.4 社會主流價值嵌入大學生個人網絡意識生態
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要嵌入大學生活的全過程,嵌入到大學生網絡生活的不同時期和不同階段。首先應嵌入大學生“兩課”、校園主流媒體之中,在教育過程要積極鼓勵大學生走入教學過程中,走入實踐活動中,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做法是大學生系統獲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知識體系的主要途徑;其次應嵌入大學生網絡生活生態空間中,塑造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利用好大學生網絡空間這個“思想熔爐”,在這個思想熔爐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創建開放、包容、風清氣正的網絡生態環境。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熱衷于使用微信朋友圈、QQ空間等網絡平臺參與社會交往活動,微媒體網絡平臺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旋律,把握好正確導向,充分發揮其積極正面的影響,形成大學生群體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自然認同,為構建大學生主流價值觀提供良好的網絡生態環境。
3.5 增強大學生網絡思想上“四種認同”
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正在經歷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塑造必須加強網絡生活中“四種認同”教育。一是堅守政治認同的底線思維。大學生政治認同,即大學生思想價值體系中必須認同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和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大學生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有鮮明的態度和擔當精神,對于網絡空間中出現危害國家利益和社會主義發展穩定的言論要給予堅決反擊。二是遵循群體認同原則范疇。群體認同是人類社會分工的基礎,大學生群體認同是指大學生通過自己的認知和實踐形成對所在群體的概念和思想價值觀,體驗和共享群體價值觀、情感和責任使命。大學生群體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當然,大學群體也承擔著做社會主義合格接班人和復興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責任。微生活常態下,大學生在使用網絡過程中應遵守網絡空間中大學生群體認同原則。三是遵守社會認同的基本要求。大學生社會認同是指大學生對所生活的社會政治環境、文化環境、經濟環境等方面是否認同,具體表現為大學生群體對我國基本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和文化傳統的認可程度。微生活常態下,大學生群體對我國“社會認同”主要變現為: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靈魂——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的認同,這是我們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社會核心價值觀建設中必須要堅持的;大學生群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內容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認識比較模糊,這是我們在網絡空間必須要加強建設和引導的方面。大學生“四種認同”的塑造要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為傳播內容,采用互聯網新媒體多種形式融入到大學生思想發展之中。

新媒體對于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塑造與提升是一把雙刃劍,它給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觀塑造提供了多種可能性,這一多樣性選擇對于大學生群體是一種機遇也是一種挑戰。大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獲取便利的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學習內容,新媒體通過文字、圖片、聲音、動畫等多種形式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增強了社會主流價值觀感染力和傳播力。新媒體環境中,網絡生活的開放性、多元化、隱匿性等對大學生社會主流價值體系形成了強烈沖擊,互聯網上虛假不良信息、違反社會道德底線的信息也在迅速傳播,同時,西方社會利用其在網絡中的優勢肆意傳播自由主義、拜金主義等西方意識形態內容。思想教育工作者需要堅守新媒體——大學生網絡思想建設前沿陣地,大學生群體需要主動適應和強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的網絡思想生態環境,堅守自身的價值觀,意識到自己作為社會主體的存在,去駕馭網絡新媒體,而不是被新媒體所控制和異化。
[1]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P020170123364672657408.pdf
[2] 馬平均,胡新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7(1):56-58.
[3] C.米爾斯.社會學的想象力[M].陳強,張永強,譯.北京:三聯書店,2005.
[4] 王現東.網絡文化環境下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挑戰與應對[J].青少年學刊,2016(5):59-64.
[5] 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0316/c150615-26701346.htm l
[6] 羅國杰.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69.
[7] 陳建.媒體文化對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分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6):34-36.
[8] 鮑時好,徐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生活培育的問題與對策[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6(7):223-225.
[9] 成山.新媒體環境下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6(7):229-230.
責任編輯:張曉輝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Shaping Ways of University Students’Social M ainstream Valu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New M edia
CHENWenliang,DU Liju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Fuyang Normal University,Fuyang 236041,China)
The safety and shaping of university students?socialmainstream values ar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both the students and the society.The shaping of the values is conducted bymaking use of new media,fol-low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new media on the students’socialmainstream values and reasonably avoiding its bad effects.To some extent,the new media has reconstructed students’discourse systems and behaviors,producing new moral and ethical values.The process of shaping students’socialmainstream values is a long way to go,first-ly,it is necessary to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tolerance;secondly,to create a good biological environment of network thoughts;thirdly,to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 of themicro new media;fourthly,to embed so-cialmainstream values to students’network awareness biology;fifthly,to enhance students’awareness of“four i-dentities”of network ideologies.
university students;socialist core values;influencing factors;shaping
G641
A
1009-3907(2017)06-0042-05
2017-04-05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重點項目(SK2015A722);安徽省教育廳項目(2014jyxm719);阜陽師范學院校級項目(2014DJSZ07);阜陽師范學院校級項目(2015FXXSK04)
陳文亮(1979-),男,河北大名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