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卓鑫
無人駕駛汽車是時下科技領域最熱的技術之一,這使得汽車和科技公司爭先恐后進入這一戰場中。
無人駕駛有多火?谷歌就因為無人駕駛技術疑遭到泄密,正要和Uber對簿公堂。
時間回到今年2月,谷歌一紙訴狀把Uber告上法庭,宣稱Uber盜用谷歌的無人駕駛技術。
谷歌指控其前員工安東尼·萊萬多夫斯基(Levandowski)下載了1.4萬份與激光雷達技術有關的文件,通過該技術可監測自動駕駛車周圍的情況。
萊萬多夫斯基離開谷歌后,立即成立了一家名為Otto的無人駕駛卡車公司,然而Uber則在去年以6.8億美元(約合46.9億元人民幣)收購了Otto公司。因此,萊萬多夫斯基從Uber獲得價值2.5億美元的股票獎勵。
萊萬多夫斯基是硅谷最具經驗的無人駕駛汽車工程師之一,如果他不能參與無人駕駛汽車項目,無疑對Uber是一個重大打擊。Uber多次表示,無人駕駛汽車對公司的未來增長至關重要。
因此谷歌Waymo聲稱Uber利用收購萊萬多夫斯基的Otto公司竊取了谷歌Waymo的秘密激光雷達技術。在對Uber員工的電腦進行了分析后,Uber否認了這些指控,表示這1.4萬份文件并沒有進入過Uber的系統。
Uber發言人稱,股票授予時間的確與2016年8月收購Otto的時間差不多,但在行權交易中以倒填日期的方式啟動收購也十分常見。
要知道谷歌和Uber都是美國自動駕駛領域先行企業,他們都開始了實際路面測試無人駕駛車輛,盡管都有些許事故,但毫無疑問他們是目前自動駕駛領域最為完善的兩家,競爭激烈而且都在爭分奪秒。如果一方的技術泄露給另一方將會十分被動。
Uber創始人卡蘭尼克對無人駕駛抱著必勝的信念,收購Otto公司時,他公開表示:“如果我們不爭當第一,被競爭對手領先,而對方鋪開的駕乘共享網絡比Uber的網絡價廉質優,那么屆時Uber將一敗涂地。”
而如今Uber的情況更不樂觀,最近業績慘淡,此前在中國曾經大肆擴張但最終和滴滴合并完成“滴滴化”之后黯然退出中國。自動駕駛已經是他們最為關鍵而且是重要的一環了,涉及到維護投資者信心,但也是事故頻發,之前剛剛發生了路面行駛事故。
一旦最終案件宣判對于谷歌有利,那么Uber或許將面臨滅頂之災。
無人駕駛汽車是時下科技領域最熱的技術之一,這使得汽車和科技公司爭先恐后進入這一戰場中。目前來看,國外基本是由特斯拉(Tesla)、谷歌(Google)、優步(Uber)和蘋果(Apple)公司構成的“四足鼎立”局面。
而且這一技術也蘊藏著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2016年全球無人駕駛汽車市場規模為40億美元左右。
除了以上幾家企業目前在無人駕駛上有一定的成就外,還有像英特爾與德爾福合作研發基于奧迪 SQ5 車型的無人駕駛汽車。英特爾覺得 PC 市場已經不再重要,他們停辦了有著 20 年歷史的英特爾開發者論壇(IDF),業務重心也在過去幾年發生轉移。
早在2015年12月三星宣布:成立汽車業務部研究無人駕駛技術,新成立的汽車業務部門將獨立于三星的另外三大業務部門,專注于生產用于無人駕駛汽車的零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