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青
有人曾說,如果要說哪個互聯網企業家被罵得最多,那一定是馬化騰。有好事者統計,從2008年開始,馬化騰平均每天在網上被罵至少76.3萬次。“小馬哥”為何如此招罵?原因就在于游戲。
游戲業務向來是騰訊的搖錢樹,尤其是近來火爆的手機游戲《王者榮耀》,讓騰訊賺得盆滿缽滿。但隨著近期多起未成年人沉迷《王者榮耀》導致個人身體受傷、家庭財產受損的事件被曝光,這款有著超過2億注冊用戶的游戲引發了巨大的爭議,更讓騰訊成為眾矢之的。
面對輿論風暴,騰訊迅速推出包括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錄時長、綁定硬件設備實現一鍵禁玩、強化實名認證體系等防沉迷措施;《王者榮耀》制作人更以長信剖白,“守護別人的孩子,就是守護《王者榮耀》,也就是守護我們自己的孩子。”不過,這些似乎都難以讓網友買賬。質疑新規形同虛設者有之,懷疑騰訊危機公關者更多。
處于風暴眼中的騰訊應何去何從?是為了市場讓未成年人繼續沉迷在虛幻的游戲世界?還是讓產品與服務真正“成為用戶與美好世界溝通的連接器”?這考驗著騰訊的責任擔當。
其實,這不是騰訊第一次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從持續四年硝煙彌漫的3Q大戰,到“為盲胞讀書”微信公眾平臺成為是非爭議焦點,再到微信、QQ平臺成為電信詐騙潛藏據點……一路走來,馬化騰肯定早已深切地懂得責任之于一家企業的重要。
當年,流傳于微信的“柑橘蛀蟲事件”讓全國柑橘果農受損,“地震傳言”讓山西數百萬民眾受驚……一條條謠言釀成了嚴重的社會危害。當時正因騰訊果斷整治謠言,建立網站熱線及產品舉報渠道,搭建微信辟謠平臺等,才遏制住了謠言風波,也讓企業走出了信譽受疑、形象受損的低谷。
在去年的互聯網大會上,馬化騰表示,創辦騰訊18年,最大的感悟是“責任”,而他對當時18歲的騰訊未來最大的希望也是“責任”。
18歲寓意著成人,寓意著改變。馬化騰曾經是騰訊產品的“首席體驗官”,他會與研發團隊通過一封封的郵件溝通來發現郵箱研發中的不足,直至提出近300個改進意見;他會在網絡上“閑逛”時親自動手回答網友提出的關于騰訊產品的問題……連雷軍都如此感慨:“世上有幾個人能做到腳下踩著百億財富,半夜了還淡定地坐在電腦旁安靜地研究產品?”如今,騰訊已經邁過18歲的“成人禮”,在馬化騰“連接一切”的理念引導下,今天的騰訊顯然已經不是一棵自顧自成長的大樹,它龐大的平臺更像一個生態系統,正如亞馬孫河的奔涌,它的水量和流向,影響的是整個河流下游的生態。影響越大,責任越大。處身于此,馬化騰的角色定位更多地轉向“精神引領者”,他要指引企業的價值選擇,明確企業的前行方向。“要把騰訊做成一個受人尊重的企業”,這是他為所有員工塑造的愿景。在這樣的大方向指引下,相信騰訊不會回避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今天,《王者榮耀》所遭遇的危機,似可看作是對經歷“成人禮”之后的騰訊一個適時的考驗,它是否為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做好了準備?從騰訊的能力來說,我們相信它可以更好地處理游戲與社會的關系;從騰訊的愿景來看,我們期待它朝著成為“與美好世界溝通的連接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