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喆
最近,“你有freestyle(即興說唱)嗎”這句話成了網絡熱點。事情的起因是一檔真人秀節目“中國有嘻哈”,本想展示中國的嘻哈音樂,誰料節目組請來了一位“小鮮肉”評委,節目中逢人就問一句話:“你有freestyle嗎?”被廣大網友調侃“除了這句還會別的嗎”。還有不少人表示,節目中的某些表演根本不是嘻哈,結果引發“嘻哈究竟是什么”“中國到底有沒有嘻哈”的爭論。
既然大家這么關注,那我們索性聊一聊。其實,嘻哈的出現和經濟可是有直接關系呢!據考證,嘻哈源自美國紐約的布朗克斯區。上世紀70年代,當地一些青少年成立了街舞團體,開創了街頭“斗舞”的新玩法,“嘻哈”一詞也被創造出來。注意一下這個時間點,正是美國經濟面臨挑戰的時期。
眾所周知,上世紀60年代是美國經濟的黃金時代。1965年—1970年,美國工業生產以18%的速度增長;1970年,一個美國農民能養活47個人;1971年,美國83%的家庭至少擁有一輛汽車。但是,這種增長方式也造成國債大增、通貨膨脹,加上越戰拖累、全球能源危機、歐日經濟體崛起等因素,美國在70年代進入了痛苦的停滯期——貿易出現逆差、GDP增速下降、失業率和通脹率居高不下,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更是火上澆油。
當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美景漸漸退去,一切都變得粗糲而尖銳。貧富差距懸殊、城市住房擁擠、教育資源不均,直接導致犯罪率高、毒品槍支泛濫。處于社會底層的黑人、拉美移民等少數族裔遭受的沖擊尤為明顯。1970年,美國中心城區男性黑人的失業率為16.2%, 1982年飆升到36.2%,黑人青年的失業率是白人青年的兩倍。這就是為什么嘻哈在布朗克斯區誕生,這里是紐約最貧窮的地方,也是黑人和拉丁裔聚居區。很多年輕人通過“斗舞”發泄情緒,嘻哈歌詞里也充斥著對現狀的不滿。
直到上世紀90年代,全球化和去工業化浪潮席卷世界,許多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國際債務危機頻發。日本經濟泡沫破裂,英法意的失業率分別為9.55%、9.72%、10.65%,而美國經濟反而開始復蘇。
這一時期,歐亞經濟的由盛轉衰讓低收入階層的城市青年深受影響,嘻哈文化也在全球得到了迅速發展。1990年,德國舉辦了第一屆街舞大賽,日韓也掀起街舞熱。流行帶來商機,曾經是邊緣文化的嘻哈逐漸變得商業化、大眾化,甚至主流起來。
文化的變化往往是經濟變化的結果。對中國人來說,昔日經濟的巨大落差讓我們一度對美國文化艷羨不已,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中國文化向何處去?說到底,文化覺醒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追隨到反思,真正被改變的其實是文化背后的經濟秩序。或許不遠的將來,“中國有沒有嘻哈”這個問題,將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而變得不再重要。